青少年知识博览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人类社会(4)

西汉在政治上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楚汉战争中,为争取胜利,分封37名异姓功臣为王。后来,刘邦以各种罪名逐步取消了这些异姓王,又陆续分封了一些同姓王。随着这些王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在景帝时,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景帝立即出兵镇压,平定了叛乱。从此,王国势力大大削弱,汉武帝时颁布的“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侵扰北方边境。汉武帝统治时,大举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汉武帝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西汉和西域各族的关系,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丝织品、瓷器等不断地运向西方,中亚及欧洲的物产东运到中国,使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再次光复的东汉

公元8年,掌握大权的王莽篡夺汉位后,立即着手进行经济改革,企图缓和阶级矛盾。但王莽改制失败,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共传13帝,立国196年,到公元220年灭亡。

为缓和王莽时期的社会矛盾,刘秀一登基,就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统治的政策。如下令释放奴婢、降低赋税、兴修水利、移民垦荒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他还调整民族政策,使南北匈奴及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先后归附汉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建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在刘秀统治末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日益黑暗。在桓、灵二帝统治时期,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到宦官势力的严厉压制,有的被杀、被关,有的终身不得做官,发生了“党锢之祸”。与此同时,豪强地主大肆吞并土地,使许多农民流离失所,成为豪强地主的奴婢和佃户,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鼎足而立的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兼并中出现的封建割据局面。它是我国封建国家自秦以来第一次出现大分裂。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割据势力连年混战。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其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他又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家耕,势力不断扩大。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令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控制了黄河流域。之后,他沿长江而下,企图消灭长江下游的孙权。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打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退回北方。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取得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了四川,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又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或“东吴”。

曹魏政权建国后继续推行屯田制度,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国力日益增强,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刘备任用诸葛亮为相,政治清明,加之“天府之国”四川土地肥沃,水利工程运用得当,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刘备死后,诸葛亮摄政,采取“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的策略,六出祁山,终因国力弱小,而均以失败告终。孙吴建国后,依靠大地主的势力来巩固统治,加紧开发南方,向岭南、闽中地区扩张势力。在其统治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暂短统一的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帝国,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立国52年,传4帝。

西晋建国后也像它的前朝一样制定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巩固其统治。颁布占田制就是其中一项,农民可以依照法令占有一定数量土地。占田制的颁布对西晋初年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封了27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这样,有些王就逐渐发展为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晋惠帝时,先后有8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多年的混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削弱了西晋自身的统治。

西晋的衰落同掌权的士族大地主的腐朽也有关系。这些土族大地主有世代做官的政治特权,经济上得到种种优待,生活上极端奢侈腐化。此外,西晋政权对内迁的少数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这又加剧了民族矛盾。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官民几万人。因为晋怀帝年号永嘉,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战乱为“永嘉之乱”。洛阳失陷后,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即晋愍帝。公元316年,长安又被匈奴军队攻破,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偏安江南的东晋

西晋灭亡后,以王导为首的南下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大地主一起,于公元317年,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作东晋。东晋共传11帝,历时104年。

东晋建国的同时,北方陷入了大分裂。东晋政权为了收复北方,曾进行过两次北伐。一次是建国初年的祖逖北伐,一次是中期的桓温北伐。由于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牵制,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东晋建国后,朝政控制在南下的大士族手中,出现了琅琊王氏、颍川庚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大家族轮流执政的局面,造成了士族当权派和皇族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争夺权力,统治阶级内部经常火并,使东晋的政权极不稳定。

公元376年,氏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权。秦王苻坚企图统一全国,于公元383年率师南下攻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遭遇,尔晋军队在宰相谢安、将军谢石、谢玄的指抨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又陷入大分裂。

在东晋统治期间,北方的百姓为逃避战乱,不断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东晋政权也采取了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开展屯刚安置流民、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权更替频繁的南朝

从公元420年东晋帝国灭亡到隋统一全国的160多年中,中国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因为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势力范围又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所以称为“南朝”。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他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南方经济很快繁荣起来。宋文帝末年,因与北方的北魏政权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损耗了国力,刘宋王朝开始衰落。

公元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帝,建立齐朝,历史上称“萧齐”或“南齐”。南齐成立没几年,由于贪官污吏任意盘剥百姓,促使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导致了公元485年冬的唐寓之大起义。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也沉重地打击了南齐政权。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萧梁王朝。萧衍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统治期间,北朝已经衰弱,无力大举南下,所以这是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间,梁的经济和文化也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梁朝的统治十分黑暗,官吏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官府横征暴敛,百姓被迫流亡或聚众起义。

陈王朝是南朝最弱小的王朝,它的势力范围仅在长江中下游以南。陈朝前期的政局虽然稳定,但由于侯景之乱的大破坏,江南经济恢复缓慢。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每天只知饮酒作诗,不理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公元588年。北方隋朝大军南下,第二年攻入建康,陈后主被擒,陈王朝灭亡。陈统治33年,传5帝。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从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了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其中有匈奴建立的前赵、北凉、夏;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巴氏族建立的成、氏族建立的前秦、后凉;羌族建立的后秦和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各族统治者之间相互攻伐,社会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进入了北朝时期。

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北魏是公元386年,由鲜卑族的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定都盛乐(今山西大同)。北魂的统一,使中国北方从长期战乱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东魏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权力控制在大将高欢手中;西魏建都长安,权力控制在大将宇文手中。公元550年,高欢独生子高洋夺取了东魏的政权,建立北齐政权。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夺取了西魏的政权,建立北周。

北齐的几个皇帝残暴荒淫,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连绵不断。但北周的周武帝却是个有才能的君主。他在位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释放奴婢、必修水利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废止佛教、道教,令僧道还俗参加劳动,没收寺观的土地、财产以充国用。周武帝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北周的实力。公元557年,周武帝攻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重新统一的隋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逼迫周静帝退位,自己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隋也是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38年,传2帝,文帝开国,炀帝亡国,一治一乱。公元589年,隋灭陈朝,重新统一了全国,疆域东、南到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达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

隋朝虽然短命,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重要的王朝,所做的几件大事对后世影响颇大。隋建立后,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是宰相;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变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用人制度上,隋朝废弃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推选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大地主的特权,为庶族地主参政扦辟了道路。隋朝创设的这些政治制度被后代王朝沿用下来。经济上,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让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轻徭薄赋,这些都有利于发展生产。

从公元605年到610年,随朝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便利了南北的交通运输和经济交流。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位。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四处巡游,大兴土木,频繁对外用兵,加之开凿大运河,动用民工数百万,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农民无以为生,只得起义。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在王薄领导下,发动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

由李渊建立的唐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它的疆域东到大海,南及南海诸岛,西越巴尔喀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必安岭一带。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到公元907年灭亡,经历了290年,共传21帝。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权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减轻赋税和徭役。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之子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年老时,唐中宗李显又恢复了李氏政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进入了极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段时间的统治称为“开元盛世”。唐朝时,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边防巩固。公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联系。

唐玄宗晚年日益骄奢,任用奸相,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在755年爆发了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南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一些节度使凭借手中的军队,与中央对抗,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中又发生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等发动起义。这次长达10年之久的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公元907年,唐终于被朱温推翻,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混战不休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唐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交替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北方的山四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战争,老百姓长期遭受战火的蹂躏和割据政权的压榨,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采取措施安顿流亡农民,减免苛捐杂税,奖励生产,均定田赋,减轻人民负担,惩治贪官污吏,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周世宗还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又派兵攻占南唐和后蜀的大片土地。后周的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提供了重要条件。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于公元960年灭后周,建立宋朝,从而结束了五代的历史。

守内虚外的北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共传9帝,历时167年。北宋的疆域东、南到海,北同辽国,西北、西南同西夏、吐蕃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