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孩子生了病,家长怎么做(1)

(一)

面对疾病,家长是孩子的坚强后盾

面对疾病的态度决定疾病的康复效果,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乐观时,孩子就有信心面对疾病,孩子恢复得就快。面对疾病,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细菌并不可怕,细菌是那么的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我们不用怕它们。”不久前,我与心理咨询师许老师一起开了一个主题为“让孩子少生病的智慧”公益讲座。来参加听讲座的朋友当中,很多都是我曾经诊治过的患儿的家长。

上半场,我讲了一些常见病的处理方法。当我讲完后,我看到家长们并不轻松,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很多的焦虑。

看到这个场景,许老师现场组织了一个系统排列,她让三个家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疾病、孩子、母亲):

“你是孩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你的面前站的是感冒,你是什么感觉?”许老师的排列开始了,她开始问“孩子”。

“孩子”说:“我害怕。”“你是感冒,让人生病的感冒。对面是个孩子,你有什么感觉?”许老师问“感冒”。

“感冒”说:“我想扑过去。”大家忍不住笑了。

这时,“孩子”的“母亲”来了,起初,她的脸上挂着焦虑。在许老师的引导下,她站在了“孩子”的背后,双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充满了自信。

许老师问“孩子”:“孩子,你什么感觉。”“孩子”说:“我不害怕了。”许老师又问“感冒”:“此刻,你是什么感觉,你想怎么做?”“感冒”说:“我想躲闪了。”说完,“感冒”忍不住后退了一步。不等老师说结束,家长们激动地鼓起了掌。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焦虑没有了,代之以自信的微笑。

会后,几个家长冲到我的面前说:“海燕医生,真的有收获,你的沙龙一下子改变了我们对疾病的恐惧,谢谢你。”说起疾病,大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恐惧和焦虑。这种感觉来源于疾病给我们造成的不舒服经历在大脑里留下的印记。面对疾病,医学界还不能游刃有余地完全应对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非常的害怕,害怕它对我们造成严重的影响。可是,害怕对疾病恢复有任何帮助吗?没有。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有关肿瘤患者面对疾病态度的报道,一些人,因为过度恐惧,自己吓死了自己;而另一些乐观的患者,却神奇般地康复了。

如果家长担心、恐惧,对孩子的恢复是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当家长充满勇气,就带动着孩子充满自信,这时候,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孩子的疾病很快就好了。

面对疾病的态度决定疾病的康复效果,这个一点都不假。作为孩子的家长,更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我们乐观时,孩子就有信心面对疾病,孩子恢复得就快。

面对疾病,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细菌并不可怕,细菌是那么的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我们不用怕它们。”当你这样说时,我相信,你和孩子都充满了力量。我想,这就是让孩子少生病的一个智慧。

(二)

别用健康换成绩

如今,多动、抽动、学习困难、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所有的导向是学习,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当今的孩子压力太重了!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这时家长才抓了瞎。

请记住,孩子身体的健康永远都要放到第一位。没有良好的身体,一切都是零。

早上查房的时候,49床的孩子家长要求给孩子办出院。孩子住院还不到一周,病情还没有好转。因为感染了EB病毒,得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拷贝非常高,脾脏增大。我们早已告知家属病情的严重性了。

当我们询问出院的理由时,家长面露难色说:“老师打电话让孩子回去上课。老师说,如果再不来,必须休学。”我们都很诧异,问道:“你们没有给老师说孩子病情吗?”家长说,已经说了,可是老师态度很强硬。

面对老师的“威胁”,家长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孩子出院上课,把药带回去,放学后,准备在附近找个小诊所给孩子打针。一名大夫忍不住说了一句:“孩子才上二年级,至于休学吗?一个月不上学,我认为根本不要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劝家长好好跟老师沟通。家长无奈地说:“我们都给班主任送礼了,可是没有用。”此刻的小家伙正一边打针,一边写着作业,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经了解,孩子上的小学是一所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家长之所以花大价钱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是听说那家学校教学质量很好。重视教学质量没有错误,可是老师却忽视孩子最起码的健康,拿健康和学业当交换筹码,这可真是本末倒置。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能教育出真正的好学生吗?这件事,折射出当今教育的误区。当然也跟家长认识糊涂有关。某些私立学校,正是瞅准了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业的需求而开设的。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很多父母把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一个优秀的孩子画上了等号。他们培养孩子就一个目的,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为了这个目标,家长们从小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课外班,用一切方法威逼利诱孩子学习。

我们知道,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品质好。孩子身体的健康永远都要放到第一位。没有良好的身体,一切都是零。

孩子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如今,多动、抽动、学习困难、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所有的导向是学习,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当今的孩子压力太重了!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这时家长才抓了瞎。

如今,我们大部分人只有一个孩子,问题很多。如何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应该是每个家长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道理都明白,可是很多家长却做不到。

孩子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身体健康一定要放到第一位的。舍本求末的做法只能害了孩子。

(三)

孩子生病了,家人更应团结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同样是孩子生了病,一种情况是:全家人互相之间没有指责,乐观坦然地面对发生的一切。结果,孩子很顺利地治疗好了。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生了病,一家人互相指责埋怨,反应过度,恐惧过度,还会不断地找医生和护士的茬子。这样的孩子反而会治疗得不顺利。

夜晚,一间病房里传来了家属的争吵声和哭闹声。

我走过去查看,担心是患者之间的争吵。在病房门口,我看到了三个大人正围着一个孩子互相争吵着,是一对年轻夫妇模样的人正和一个老年妇女争吵。

我刚要走进病房,争吵声停止了,站在床边的老年妇女被年轻的男子连拉带拽地推出了病房。

老人不愿意走,在男子的强硬推搡下踉踉跄跄地走着,男子嘴里不停地喊着:“你走,你走,孩子不用你管!”老人嘴里嘟囔着:“我不走,你看孩子让你们俩带成啥了?孩子我管!”男子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用你管,你怎么这样烦!你不走,我们就走!”男子继续推搡着老人向前走,老人执拗着,反抗着,男子和老人就这样边走边僵持着。最后,男子生气地扭头走出了住院部。老人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返回了病房。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内心翻滚和纠结着。我猜,男子一定是老妇人的儿子,因为只有儿子,才能毫无顾忌的对待自己的母亲;而只有母亲,无论孩子如何对待自己,即使受尽委屈,依旧会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后代。

这一天,我是值班二线。可是,吵架的患者家属不是我主管的患者,我也不了解孩子的病情,更何况看到的是家庭纠纷,我不好插嘴,只好闪在一旁,无奈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退回了办公室,向和我一起值班的医生询问。值班的一线刚好是那个组的大夫。一线告诉我,那个孩子是脑瘫合并癫痫。孩子一直是老人帮着看大的,小的时候,没有发现孩子有问题。孩子大点了,近期出现了问题。家属们一直为孩子的病争吵。

我和一线正交谈着,忽然听见一个妇女呜呜咽咽地从办公室门口经过,我一看,是那个脑瘫孩子的妈妈,她哭着走出了病房。

我走出了值班室,再次回到刚才那间病房,我想看看老人和孩子,想着是否能劝劝老人家,可是我发现老人已经钻进了被窝,搂着孩子睡了,我只好返回了值班室。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一个患者来叫值班一线:“大夫,你能不能去看一下刚才那个和家人吵架的老太太,她说她肚子忽然疼得厉害,我看她怪可怜的……”这一夜,我失眠了,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孩子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我们生病了,我们通常能够接受,可是,小小的孩子生了病,而且是重病的时候,我们就受不了了。孩子是我们爱的结晶,但有时候,却也成了家庭纠纷的导火线,我们会为孩子失去理智,会为孩子互相伤害,会为孩子互相埋怨甚至产生仇视,会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爱孩子。

可是,争吵和埋怨真的能让孩子恢复健康吗?

有心理专家说,我们每个家,都可以看作一个平衡的系统,每个人身上都有无穷的力量。如果我们充满了爱,和谐的相处,我们这个系统会充满很强大的能量和力量,如果其中一个人出了小问题,只要有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能量会不断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帮助到那个暂时失去平衡的人。我真信这一说法,真的是很有道理。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同样是孩子生了很重的病,一种情况是:孩子生了病,家人积极地配合着医生治疗,互相之间没有指责,他们乐观坦然地面对着发生的一切,结果,孩子很顺利地治疗好了;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生了病,这一家人互相指责埋怨,反应过度,恐惧过度,还会不断地找医生和护士的茬子,这样的孩子反而会治疗得不顺利。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怕出事情就越有事情发生”。

看似平淡的生活并不平淡,看似简单的生活并不简单。爱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绝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可是我们不少人,只知道狭隘的爱孩子。他们认为,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学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满足了。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爱。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

俗话说:有儿方知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人人能想起这句话!

很多人有了孩子,所有的心思和爱都给了孩子,他们只爱孩子一个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配偶,更别说是老人。或者,有孩子以后,当老人们帮着带孩子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往往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常常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横挑眉毛竖挑眼,甚至会因为护理孩子的理念不同和老人争吵甚至反目为仇,更严重者,还会把老人赶出家门……

爱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需要学着爱自己,需要学着爱自己的丈夫(妻子),需要学着爱孩子的爷爷奶奶,需要学着爱孩子的外公外婆,需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家,需要学着与家人和睦相处。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孩子才能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和整个世界。

爱孩子,请别只爱孩子一个人。

孩子生病后,要帮他转移注意力

孩子生病后,作为父母,不应该默不作声地坐在旁边只知道焦虑和难过。要帮助孩子渡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是帮助他痊愈的最佳方法。

接到骨科医生要求会诊的电话,我立即向外科病区走去。

一进病区,我就听见一间病房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我猜,让我会诊的孩子可能就是这个孩子。

走进护士站,我向值班护士要了会诊孩子的病历。会诊单上写道:“患儿男,8岁,系脊髓栓系综合征,腰段脊柱裂术后患儿,今晨出现呕吐、头痛,急查电解质正常,请贵科会诊,协助诊断。”我看了看患儿的住院病历,患儿为术后第一天,手术很顺利,各项化验也大致正常。

看完病历,我向会诊单上注明的病床走去,哭声越来越大。让我猜中了,让我会诊的正是刚才那个哭泣的孩子。孩子趴在病床上,不停地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