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食调理
春夏秋冬是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就其气候而论,春天温和,夏天炎热,秋天干燥、冬天寒冷。人们所需的营养,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这一规律,去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果选择食用的食物不当,人体阴阳就不平衡,就会生病。例如,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喜凉,肉食用狗肉,那么就会出现热证。反之冬天天气寒冷,人体喜热,若食用寒冷的食物,如牡蛎肉,那么就会出现寒证。
春季饮食调理
春天是细菌病毒滋生的旺季,使人们易于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等,此外许多慢性病,如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也容易复发。中医认为,春天养阳重在养肝,因为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为了适应春季气候的变化,在饮食调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肝为先
我国中医认为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春季肝火上升,会使虚弱的肺阴更虚,故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因此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而鸡肝、鸭血、菠菜等为养肝食疗佳品。
清淡为主
春季的饮食要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并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以免助火伤身,特别是身体虚弱者,更要注意选择平补、清淡的饮食。
多甜少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食品。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因此春季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些。
营养平衡
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或引起胆汁分泌异常。另外保证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因为碳水化合物是大脑唯一可利用的能源,为了消除春困,春季应多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红薯、板栗、香菇、紫菜、莲子、花生、枣等。
夏季饮食调理
夏季要重视饮食调理,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而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所以这些均有可能导致集体营养素代谢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素缺乏症与其他疾病。由上可知,夏天的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在饮食调理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养心健脾
中医学中将四季与人体的五脏——对应起来,因一年只有四季,由此而有长夏之说。长夏是指夏季末、夏秋之交的多雨季节,大约是在农历7月左右。夏季属火,人们容易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心脏负担加重之后,心脑疾病也容易频发。因此在夏季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养心为主。
增苦少甘
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少甘是指夏季要少食糖,糖在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多量的丙酮酸、乳酶等,使血液从正常的弱碱性变为酸性,形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的人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滋生在皮肤上的各种致病菌便可能乘虚而入,引起疖疮等皮肤疾病。
蔬菜瓜果
夏季是蔬菜瓜果的旺季,此类食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水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如冬瓜、黄瓜、丝瓜、苦瓜、番茄、莴笋等,对防暑防病均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去暑食品
西瓜、苦瓜、绿豆、山楂等,不但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有止渴、利尿、祛毒、散热和开胃的功效,可以减少体内积热,是夏季防暑佳品。
清补为上
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紫菜、薏米等。此外,亦可进食一些解暑药粥,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
饮食卫生
炎热天气吃凉拌菜,如加工时不注意清洁卫生,就很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凉拌菜不仅要求原料保持清洁,而且制作所用的刀、案板、容器也要洗净消毒,此外可根据需要加些米醋、蒜泥等,既可调味,又能杀菌。
高蛋白质
由于夏季人体营养素消耗大,代谢机能旺盛,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快,常处于蛋白质缺乏状态。所以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而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如鱼类、蛋类、豆制品和牛奶等。
秋季饮食调理
秋季由于气温多变,秋燥、秋乏、秋寒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为增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秋季在饮食调理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节和注意。
防燥养阴
秋季饮食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准绳。古代最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中医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在秋冬之际顾护阴气,使其收敛潜藏,以为来年生发的物质基础。
少辛多酸
秋季饮食,宜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所谓少辛,是指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很容易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秋季应讲究科学饮食,宜食用一些含酸较多的食物,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的侵入。而少吃辛味,可有效防止肺气太盛。
清润为宜
初秋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秋季可多食些豆腐、莲藕、萝卜、百合、菱角、香蕉、苹果、葡萄、银耳、核桃、芝麻等有润肺、滋阴、养血作用的食物,对防止秋燥很有好处。
果蔬药粥
秋季饮食以养肺为主,而水果和蔬菜除含有各种营养素外,还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作用,故秋季可适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取量。此外对于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吃些药粥,如红枣粥、胡萝卜粥、百合粥、栗子粥、莲藕粥等,有利于养阴清热、益肺润燥和清心安神。
平补为宜
秋季气温趋于凉爽,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趋于平和,一般不需要进补。对身体衰弱者需要服用补品者,也要选用平补的食品,如百合、银耳、燕窝、山药、莲子、荸荠、菱角及枸杞、蜂蜜、蜂王浆等。
多温少凉
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所以有“秋瓜坏肚”的民谚,老年人、儿童及体弱者尤要注意。
重点养肺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重点在肺。由于秋季转凉,气候干燥,一切生物的新陈代谢机能开始由旺盛而转为低潮。人体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体表肌肤及担负呼吸机能的肺脏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者,也往往在秋季复发或病情加重。秋季养肺在饮食调理上,要坚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
冬季饮食调理
根据冬季寒冷干燥的季节特点,在饮食调理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基本原则。所谓“保阴潜阳”是指顺乎自然,饮食要有敛阳护阴的作用。我国中医提出冬季饮食“三加一”原则,即保温、御寒、防燥,加上进补。冬季在饮食营养和调理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高热御寒
冬季的饮食原则,一是要有丰富、足够的营养,热量要充足;二是食物应该是温热性的,有助保护人体的阴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医归纳了一些御寒食品,例如肉类中的羊肉、牛肉、火腿、鸡肉、狗肉;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姜、蘑菇、香葱、韭菜;果品中的龙眼、栗子、大枣、柑橘、柚子、松子等。
滋润食品
冬天虽然清爽,但是太过干燥。当天气的湿度只有20%的时候,难免会唇干舌燥。干燥的冬天又特别容易引起咳嗽,而这类咳嗽差不多都是燥咳,治疗方法是以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品为佳,如马蹄、苹果、川贝、蜂蜜等。
少咸多苦
冬季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还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若咸味摄取过多,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切忌生冷
冬季要切忌食用生冷或者比较黏硬的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受损。但有些冷食对某些人亦可食,如脏腑热盛上火或发烧时,可适当进食一些冷食,但必须要注意,每次吃冷食不宜过多、过量,以防损伤脾胃。
吃点生姜
人们常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常食生姜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可发汗,并有促进胃液分泌以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临床上常将生姜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胃寒、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重视饮水
冬天虽然人体出汗少,但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也可失去不少水分,人体一天排出的水分约在2500毫升。冬季人体只要损耗5%的水分而未及时补充的话,皮肤就会皱缩,肌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体内代谢产物滞留,人便会感到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和无力,甚至还会诱发更为严重的疾病。因此冬季时节更要重视饮水。
注重食补
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在冬令时服用些补品。人参、鹿茸之类固然对人各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就常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而适当地进行食补,既经济实惠又没有不良反应。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