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哀莫大于心死(1)

乍一听到自己得癌的消息,有的人在身体崩溃之前,首先因为心理危机而崩溃了。这就是常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身体的癌好治,难治的是心里的“癌”。

观察表明:刚刚确诊为癌症或者明确转移、复发的人,有很高的自杀倾向。其中,初次确诊者中有自杀倾向者接近40%,晚期患者中有近30%的想一死了之。有些人则自杀多次,防不胜防。

癌症引起的心理危机,通常叫“心理休克”,如不及时处理,足以致命!

一、别让自己心理休克

一位57岁的有相当地位的领导,原本比较坚强、乐观,且常常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成功劝阻过不少抑郁颓废者。但他因体检偶尔发现胃有问题,百般打听,最终得知自己确实患了胃癌,精神即刻崩溃。当天晚上他就选择了上吊,没成功。家人开始管住他,并动员许多朋友来劝解开导他。他一声不吭,第三天晚上,乘人不备,跳窗自杀而亡。

辽宁某县级市市委书记,62岁,刚刚退下来不久。某个初秋的下午,好运动的他在操场上打篮球。妇联主任来找他,说省里来了医疗队专家,拖着他去做了一个体检,结果发现在他右上肺有个约2.5厘米的毛刺状的结节,高度怀疑肺癌可能。

老书记当晚就没吃下饭,第二天住进医院,后又转到省城医院。原本十分乐观好动的他,从此以后一言不发,天天蒙头睡觉。谁去看他,他只是打个照面,扭头向内而睡,不再吭声。半个月左右检查还未完毕,人已瘦了十多斤,三十多天就走了。

这位老书记原本身体十分强健,他的肺癌又不属于凶险的那一类,因此,他绝对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急性心理危机——心理休克,即因恐惧癌症诱发的心理危机。这正好应对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二、“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

华东地区某省的原省政府的秘书长,在五十八九岁时准备提拔为副省长。要他带队到西藏去公差,出发之前做了体检,意外发现右肺内有一个毛刺状病灶。然后进一步体检,确诊为肺癌。由于粘上了胸膜,锁骨上也有淋巴结转移,已失去了手术可能,就跑到上海来寻求治疗,住进了胸科医院。

当时我的门诊就在胸科医院对面。他通过政府部门找到我们,希望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次看病时,他跑到学校来找我。来时带了两个秘书,自己穿了一身军大衣,我印象特别深刻。

整个诊病过程中,你问他答,一句话都不多说,一点笑容都没有。我开完方后,他扭头就走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领导太沉闷了。

他做了几次化疗后,没有做完,没法再做下去,然后只能改做了一次放疗。放疗后,肺上出现了毛玻璃状阴影。大概半年以后,我有一天正好在外地,接到他一个电话。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回省里后做了个体检,情况非常好。本来主治医师们预料化疗未完,肿块会控制不住。但结果是控制得很好,毛玻璃状阴影消失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也不见了。那天,他一直跟我谈了半个多小时。我一直提醒他我在外地,言下之意不方便长叙。但是,他也顾不得这些了,滔滔不绝。我想,大概是走出困境,兴奋了,难以自我控制了!这件事件后不久,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约两三年后,大概2003年或者2004年间,他专程来到上海,我们一起吃了个午餐。进餐时秘书走开了,他就告诉我:“何教授,不瞒你说,我这一生有两个遗憾和两个幸运。第一个遗憾:我不应该从政(因为他本身是高级工程师),我应该继续做我的科研事业。我原先是搞专业的,也很有成就!尽管现在我官位不低,但很失落。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关键时候出了这个事情(指面临升迁却突发癌症)。”

他又说起他的两个幸运:一个幸运就是遇到了我,成了好朋友。他当时推诚置腹地劝我: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还有一个幸运是:其实,他在第一次来找我之前,已经开始实施自杀计划了!因为聪明过人的他早就知道医师会诊的结论:自己充其量只有半年到9个月的寿限,期间还要经受大量的苦难(指放疗、化疗)。他觉得这一辈子已经没有意义了。他说:竟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生了这个病,一念之差,我当时差一点儿就死成了!现在想想真是万幸!

其实,这位现在还活着的领导曾经的想法,在几乎所有癌症患者身上多多少少都闪现过,特别是晚期转移了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心理危机、心理休克是中国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应激事件,必须充分加以重视。

肿瘤患者的自杀率特别高,特别在综合性医院和肿瘤医院。上海一家大型医院的18楼是肿瘤病房,有一天竟然连续3个人跳楼。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这是癌症患者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导致的悲剧!

其实,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发生。真正导致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癌症本身,而是患者因为癌症引起的心理崩溃、心理休克,这是心理危机诱导的一种危险行为!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千万不要忘记急性心理休克的3个阶段

癌症引起的急性心理危机可以进一步区分出3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应激反应

第一个阶段就是应激反应阶段。很多癌症患者朋友告诉我:“我一知道这个消息(生了癌症)惊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怎么回家里去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危机时期的应激反应阶段。大多数人的表现是麻木、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当场晕倒。

第二阶段:强烈反应

心理危机的第二阶段是强烈反应阶段,往往距离第一阶段不远。第二阶段可能发生在第一阶段的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以后,当患者确定了“生癌”这个事实,然后会有一个强烈的反应阶段。第二阶段具体表现很复杂,或者否认,或者激动,或者特别焦虑,或者特别恐惧,或者埋怨一切。有些人还有罪恶感,认为可能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有时会强烈地自我谴责。

这里讲的不单是癌症,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危机都会有这个情况。比如,媒体报道的佛山的那个被车轧死的小女孩(小悦悦)走了以后,小女孩的父母,包括一些有良知的路人,都有一种心理危机的状态:“我为什么没有去救她?”“我为什么当时没有把她留在家里?”这就是自我谴责。甚至有些人会陷入极度抑郁,一声不吭,包括完全退缩。这都是第二阶段的表现。

第二阶段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可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第三阶段:或消除,或持续

第三阶段或者是危机消除,或者是进入持续危机状态。消除是指逐渐从危机状态走出来,确认这个事实没法避免或回避后,逐渐学会用另外一种心态对待它。消除是件好事情,但是,更多的癌症患者则是进入一种危机持续状态。

各个阶段的对策

心理危机的第一阶段医师几乎无法应对,能够做的就是需要重视医生告知患者病情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让他知道病情、知道多少等,借此淡化患者可能的心理反应。

第二个阶段应对的重点是帮助他“稀释”负面信息,淡化刺激,减弱反应。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则是充分给予支持与关爱。

四、生命权大于知情权

首先,我要强调:作为肿瘤科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患者进入心理危机时,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当然,最好能让他不要进入心理危机状态,或者让它不要这么严重,这就涉及如何告知的问题。

消极暗示杀死人

我接触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男性,五十岁出头,四十多岁后因下岗生活不太顺畅,但还能够勉强支撑着,到处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他一直有牙痛,一次因牙痛加剧找某街道医院医师诊治,医师发现牙龈有肿块,质地很硬,局部有溃疡。牙科医师随便说了一句:“这看上去不是好东西,很可能生癌了。”要他找肿瘤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