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生得了肠胃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认识肠胃——要健康就要懂“肠识”(3)

不过,对于已经超过60岁的朋友,如果得了阑尾炎,倒是可以考虑把阑尾切掉。因为,当胎儿出生后,淋巴组织就开始在阑尾中少量地积聚起来,在20~30岁这一时期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迅速下降,到了60岁后便会完全消失。所以,老人的阑尾倒可能真的没什么作用了,但儿童和青年时期的阑尾,具有发达的淋巴组织,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之一,还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阑尾还有保护“好细菌”的作用。2007年,美国研究人员曾发现阑尾能帮助有益菌存活并进入结肠栖息繁殖,所以称阑尾是益生菌的“庇护所”。另有日本研究人员做了实验,对比研究了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和没有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发现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大肠内的某种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了一半,同时还发现其大肠内的细菌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因此他们确认,阑尾对于保持肠内细菌环境的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对于切除阑尾我们一定要持更加慎重的态度,尽可能地善待它而不是除掉它。

消化液,营养转化的“幕后功臣”

虽然食物是在胃肠里面被消化吸收的,但说到底,胃和肠只是器官,它们为消化吸收提供场所,而真正把食物转化为人体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幕后功臣”,是各种消化液。我们说肠胃是人体的营养生产中心,那么消化液就是生产中心里不同工种的工人,默默无闻地劳动着,让消化食物这条生产线得以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所以,我们每天能够获得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这还得好好感谢肠胃中的各种消化液。

总体来说,我们身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和肠腺,这五种消化腺都可以分泌消化液,所以,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这五种消化液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是唾液。唾液的pH值,也就是酸碱度是6.6~7.1,接近中性。成人每天分泌的唾液为1~1.5升,其中水占99.4%,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等。唾液中这些成分的作用分别是:水分可以湿润口腔和食物,方便吞咽;唾液淀粉酶能够将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接下来是胃液。胃液的pH值为0.9~1.5,呈强酸性,成人每天分泌的胃液为1.5~2.5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酸(盐酸)、黏液和胃蛋白酶,此外还含有钾盐、钠盐等一些无机物。盐酸除了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提供相对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或杀死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还能促进小肠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黏液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有润滑作用,使食物比较容易通过,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某些坚硬成分的机械损伤。另外,黏液呈中性或偏碱性,能够中和盐酸,可以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以及少量多肽。

再来看胰液。其pH值是7.8~8.4,呈碱性,成人每天分泌的胰液为1~2升,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碳酸氢钠能够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被小肠液中的肠激酶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将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迅速激活为胰蛋白酶,同时也可以将糜蛋白酶原激活为糜蛋白酶,最后,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可以促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由于胰液含有可以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然后是胆汁。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为0.8~1升。大家注意,胆汁并不是胆囊分泌的,而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只是在胆囊内贮存。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便由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

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以便与胰脂肪酶充分接触,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便于人体对这些物质进行吸收。我们人类的胆色素主要是胆红素,胆红素呈橙色,是红细胞被破坏以后的产物。当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或肝脏和胆道功能受到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升高,从而使皮肤和黏膜等组织被染成黄色,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黄疸。

最后就是小肠液了。小肠液由小肠黏膜中的小肠腺所分泌,小肠液的pH值约为7.6,呈弱碱性,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肠液为1~3升。小肠液中除了水和电解质外,还含有黏液、免疫蛋白、肠激酶和小肠淀粉酶,弱碱性的黏液能保护肠黏膜,避免其受到机械性损伤和胃酸的侵蚀,免疫蛋白能抵抗进入肠腔的有害抗原,肠激酶和小肠淀粉酶可以起到消化食物的作用。

现在,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各种消化液在肠胃这个营养生产中心是怎么工作的了吧。这些消化液就像是催化剂一样,对食物中的成分进行化学性消化,并将有用的和没用的物质分解开来,从而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营养,汲取能量,保证我们各项身体机能正常发挥作用。

肠道菌群,人体最奇妙的“生态圈”

我相信一看到“细菌”两个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杀菌”,恨不得拿消毒液把它们立刻都斩尽杀绝。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想你一定要失望了,因为我们的肠道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生活着数不尽的细菌,不仅杀不干净,并且,其中有些细菌“杀不得”。

虽然大家对细菌的印象非常差,甚至是深恶痛绝,但大家必须弄清楚一个事实:这些被我们一棒子打死的细菌,并不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有相当一部分细菌,在维系着我们人体的部分消化代谢功能,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细菌,我们甚至会难以保持健康。

对于痛恨细菌的人,在看下面的内容之前,请先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们的身体里,有大约2千克重的细菌,成人光肠道内就生存着400种左右,总计约100万兆个细菌。100万兆是个什么概念呢?1兆是100万,100万兆就是1万亿。全世界人口才几十亿,我们每个人肠道内的细菌数量就是全世界人口的几千倍!大家可以自己想想这是个什么概念。

看到这些数据,有密集恐惧症或者洁癖的读者,是不是已经感到毛骨悚然了?其实大家大可放心,在肠道这个细菌王国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都会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菌群之间也存在着生态平衡关系,它们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生物链,只有当这个生物链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才会生病。所以,即便肠道里面有那么多细菌,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保持健康。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肠道里面的细菌分成三类: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

首先是“好细菌”,我们把它叫作益生菌。主要有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最多,对人体有益无害,是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们的主要作用包括: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质等。如果肠内的益生菌菌群占优势,肠内环境会相当良好。

然后是大家真正应该讨厌的致病菌,它们害多益少,是“坏细菌”,主要代表有威尔斯菌,此外还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菌、韦永氏球菌等。这些致病菌会产生对我们身体有害的物质,如致癌物质、引起高血压的物质等,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加大了肝脏的负担,而且会使全身的免疫力下降。

“坏细菌”如果在肠内大肆扩张势力,肠内环境就会迅速恶化,大便也会发出恶臭,严重的话会出现消化机能衰退的后果。同时,肠内环境恶化又会导致身体的老化,如果置之不理,这种恶性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整个身体机能都可能会衰退。因此可以说,肠道内的这些“坏细菌”,是我们生病甚至短寿的重要“凶手”,大家如此厌恶痛恨细菌也正是深受“坏细菌”之害。

最后一类就是不好不坏的中间派,不过这些细菌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会根据肠道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益多害少,和有益菌一起对肠道的健康发挥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转化成有害菌,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身体健康时,肠道里面的这三种细菌是相互制约、和平共处的。但是这种健康的平衡状态也会被打破,主要受到以下四种因素的影响:人体自身的因素,包括肠道的酸碱性、胆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肠道的蠕动、肠道黏液的分泌、肠道表皮的脱离等;人所处环境的因素,比如环境压力、外地出差等;饮食因素,摄入不可消化的纤维或药物等;细菌自身的因素,比如细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营养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竞争、相互抑制作用、协同作用等)。

一旦这四种因素对肠道细菌施加了不利的影响,就可能会让益生菌的数量大大地减少,有害细菌的数量反而会疯狂增长,于是,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我们就会生病。所以,为了保证肠道的正常运行,我们首先需要保证肠道各菌群和谐相处,这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我还想再次提醒大家,不要试图消灭所有有害细菌,只保留益生菌,首先那是不可能的,另外,益生菌和有害菌谁多谁少都不好,有害菌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假如肠道里真的没有有害细菌了,那么益生菌的能力也会变弱,这样一来,当外来细菌入侵人体之后,益生菌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把它们消灭掉,那我们就只能任由外来细菌欺负了。

人体的奥秘无穷无尽,我们对庞大复杂的肠道菌群的了解,目前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没有谁能说出每一种肠道细菌的名字以及作用。我们只能说,这些细菌群体之间的正常运作、良性竞争对我们身体是有好处的,正是这种竞争机制,让人体的抵抗力得以形成,正是这些菌群间的相互制约,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搭建起一道稳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