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东方文明的西传
从两河流域往西,另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这个文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000—前1100年,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欧洲其他任何古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因克里特和迈锡尼地处爱琴海,并集中反映了爱琴文化的特点,又称为“爱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是当地的原住民。在古文献中他们被称为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勒结人,与西亚和埃及人联系较多,属所谓“地中海民族”。而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属印欧语族,其老家原在多瑙河、顿河一带,是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腊的。这些移民,包括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伊奥尼亚人,自称是神明希伦(Hellen)的后代,因而获得了“希腊人”的称号。
在1870年以前,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曾出现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传说曾提到,克里特的贤王米诺斯本是天神宙斯与人间美女欧罗巴之子,但其妻却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于是专建一迷宫供其居住,并让雅典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供食用,迫使雅典王子提秀斯偷入迷宫将此怪杀死。迈锡尼见于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传说当时希腊联军的统帅便是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因此迈锡尼当时可能已是一个强大的城邦。因是传说,学术界历来未敢相信。但这种状况,终于在1870年开始被打破。这一年,克里特商人兼业余考古学者的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在小亚细亚东岸的希萨立克进行了发掘,并认定此地就是历史上特洛伊的所在地。1876年,他又对迈锡尼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了史诗中有关“迈锡尼富于黄金”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希腊考古学家卡洛凯里洛斯终于在1878年在克里特找到了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这个被遗忘的古文明,于是大白于天下。
爱琴海有480个以上的海岛,其中克里特岛最大,它东西长250公里而南北宽却只有12公里至60公里,有如一艘长船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克里特文明的兴起并不突然,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2500年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石瓶、印章、匕首金外饰都很精美;在克里特东部还出现了大型L形建筑;印章是为确认物品私有而雕刻的,说明当时克里特社会已出现了贫富的分化,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但克里特文明的真正兴起,是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间,其标志就是宫殿的突起,已经发掘出宫殿的城市有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札克罗等,各地宫殿建筑的布局和风格都很一致,其中以位于北部的克诺索斯最为宏大。宫殿建筑是王权强大的象征,大量宫殿的出现说明当时在该岛已出现了众多的奴隶制小王国,并以克诺索斯为中心逐渐实现了统一。据研究,首都克诺索斯当时人口达8万,被称为“米诺斯王宫”的迷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各类房间在1500间以上,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它不仅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还有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税机关,因而也是经济中心。它表明,克里特的米诺斯王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以王宫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被称为“王宫制度”,可视作欧洲城邦的起源。
以王宫为标志的克里特文化,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前王宫时期(约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前2000—前1700)、新王宫时期(约前1700—前1450)和后王宫时期(约前1450—前1100)。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此时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着克里特,而且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殖民地和商站遍及整个爱琴海,其势力达于罗德斯岛、米利都、迈锡尼、雅典、底比斯及利巴拉群岛。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一幅壁画表现的是克里特使节奉献文物的场面,上有“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和平抵达”的题词。据猜测,“克夫提乌”即克里特,可见克里特与埃及交往之深。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征服了许多土地”。鼎盛时期的克诺索斯总人口在10万以上,可能是当时地中海区域最大的城市。克诺索斯和爱琴海地区的不少地名如科林斯、哈利卡纳苏斯等一样,都以nth、ss为词尾,这种词尾均不为后来的希腊所有,可见克里特文明是本地人所创造。公元前1450年左右,一些操希腊语的人由北而南占领了克诺索斯,克里特文明突然衰落。
如前所述,占领克诺索斯的人自称是神明希伦的后代,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腊半岛,原是住在多瑙河、顿河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带来了克里特人没有的东西:两匹马拉的轻型战车。这些新来的印欧语族人分为两部分:其中较早的一批讲原始爱奥尼亚方言,定居于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希腊一带;较后的一批人主要讲亚该亚方言和伊奥尼亚方言,前者主要分布于伯罗奔尼撒,后者则定居于北部希腊。迈锡尼人即亚该亚人显然比克里特人落后,当米诺斯文明已进入它的繁盛期之时,迈锡尼人才在克里特的直接影响下,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起自己的王国。米诺斯王宫是开放型的,四周不设城墙望楼,而迈锡尼王宫却是带有围墙的城堡,它居高临下监视着脚下的平原,显然是为支撑王位而修建的。迈锡尼的国王称“瓦纳卡”,权力遍及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负责制定宗教日程、监督宗教仪式等等。处于第二位的人物称“拉瓦凯塔”“la-wa-ge-ta),他是”武装的人(laos)的首领,即军队的实际指挥官。
迈锡尼文明以公元前1500年为界标,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此以前被称为“竖井墓王朝”;在此之后,才被称为“圆墓王朝”。竖井墓把墓室置于地下数米处,陪葬品最初主要为青铜武器,以后多为金面具、金额带、金角杯、金指环、金印章等,有时一个墓葬内的金银葬品就多达870件。到目前为止,这类墓葬在城堡内外只发现两处,许多墓形成一个圆圈:称为墓圈A、墓圈B。从竖井墓中发现的大量克里特产品以及来自埃及、小亚等地产品来看,当时迈锡尼王公、贵族显然处于克里特文明的强大影响之下。但1500年以后,迈锡尼的墓葬制式突然由竖井式改为圆顶,且风格变得非常豪华:墓顶高13.2米,墓门高10.5米,门内过道所用石盖重达120吨,其规模大大超过克里特类似工程,显示了迈锡尼王权的强大与自信。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终于入主克诺索斯王宫,并迎来了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期。这时的迈锡尼城堡几经扩建达于极盛,其城墙以巨石环山而建,高达8米,墙厚5米,城堡大门有双狮拱卫。王宫建在城堡内的最高处,中央大厅被置于对称布局的首位,内设神灶、宝座。这与米诺斯王宫大不相同。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它们还是统一的,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它的文字。克里特—迈锡尼文字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象形文字、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B。其中,象形文字是线形文字的直接前身,线形文字A是克里特人使用的,线形文字B是迈锡尼人使用的。从已掌握的资料得知,迈锡尼人入主克诺索斯王宫后,曾借用米诺斯的线文符号记载迈锡尼语言,线形文字B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有大量泥板文书出土。但从文字字形本身的发展看,线形文字B的符号和米诺斯的线形文字A是一脉相传的,都有表示音节的符号90个,只是线形文字B常用的符号已缩减到59个且拼音倾向更为明显,这属于文字发展的规律,并不奇怪。虽然线形文字A尚未释读成功,但线形文字B早在1952年就由英国学者文特里斯释读成功,从而揭开了爱琴文明之谜。
线形文字B所记录的材料大多是王宫库藏和各地贡物,因此大多是经济文书,对了解迈锡尼社会经济极为宝贵。这些经济文书涉及畜牧业、农业,包括以谷物为单位的地租;拨给各业的原料和产品订单;闲置和被占用的劳动力;国王、贵族和个人拥有的奴隶;王宫向个人和集体征收的捐税;已交纳和有待收取的财物;以及军队的编制、指挥和活动;估计祭神时供品的定额,等等。虽然都是经济文书,好在不仅在迈锡尼有发现,在派罗斯及其他许多地方亦有泥板文书出土,因而大大丰富了关于迈锡尼文明的知识。从这些泥板文书提供的资料看,农村公社的传统依然存在,这表现在“克托那”(ko-to-na)即份地制的存在上。尽管这种份地已划分为“私有份地”(即“基提迈那克托那”)和“村社共有”(即“科克迈那克托那”)两种形式,但土地私有制已在迈锡尼社会中确立。如派罗斯一块泥板提到某处土地占有情况:国王占30单位,将军占10单位,农村贵族三人共占30单位,而普通农民则不足1单位。据估计,当时2.4单位约合一公顷,可见农民土地被剥夺之重。奴隶制也已经形成,有人从派罗斯泥板文书列举的4000人中识别出奴隶1000人左右,即奴隶占总人口的1/4;奴隶分为国王或宫廷和私人奴隶,其中有的奴隶主拥有各类奴隶达56名。总而言之,克里特和迈锡尼社会还是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
与近东和埃及相比,国家体制在形成过程中,对于调节克里特—迈锡尼农业、水利和灌溉工程的需要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但近东和古埃及文明对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深远并不仅仅体现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如宙斯之妻在传说中原是来自亚洲腓尼基的国王之女等。实际上,克里特所用的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及昂贵的首饰、石瓶等可能都来自埃及。克诺索斯王宫有一个“象形文字档案库”,已知这种象形文字约使用于古王宫中后期,有实体和线体两种书写法。据估计,所用符号达135个,其中有些符号也可能是袭用了埃及的象形文字。此外,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中,从王宫结构到艺术风格都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虽然东方文化的影响在迈锡尼文明中比在克里特文明中少,但东方文明的西传乃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