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维的墙,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不久前,一个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一开口就满嘴的抱怨。朋友说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租我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原来,我的这个朋友有一套闲置的房子,他想着空着也是空着,干脆租出去,还能挣些钱。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挺不错的,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在租出去几回后,就开始感到后悔了。
我问他原因。他说第一租他房子的人看起来文质彬彬,长得也让人挺信赖的,按照规矩朋友的,初次租房至少要交半年的房租。结果,这位房客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得到我的这位朋友的同情,能不能先交三个月的房租,剩下的等月底开工资一定给清。朋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三个月后,我的这个朋友如期而至,不料租房之人已经不见踪影。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朋友租房不再做让步,租金一定要先交齐。第二次的房客是一对男女,一番交谈后,朋友觉得他们听耿直的,事情也就定了下来。可没过多久,朋友的邻居给他打电话,头一句就劈头盖脸的责备道,“租你房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每天晚上打麻将吵得要死,太不像话了……”弄得朋友半天没吱出声来,醒悟过来后,连忙道歉。第二次出租房子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朋友没有再租给他。
第三个房客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朋友心想,这下应该不会再出什么问题了,大概过了一个月的样子,邻居又打来电话,这回倒不是一开口就劈头盖脸的架势,而是很神秘的说,“你可要当心哟,小心惹上麻烦,最近老有一些不速之客聚集在你出租的屋子里。”朋友觉得很纳闷,这都什么事啊!不会是走私贩毒吧。还是不租给他了……就这样,朋友对租他房子的人都觉得有问题。
一开始,我还想反驳他,可能都是他看到的表象,不一定是事实。但朋友给我列举了很多证据,这些证据显示他的推测基本是准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混蛋”都跑他那儿去了呢?熟悉《周易》的朋友们,应该会对下面这段话感到熟悉——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再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如果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我们会怎样处理呢?
根据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的研究发现,经由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会在到达大脑层皮的时候就消失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说通俗点,就是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在信息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都被我们抛弃了,剩下的那一部分才会进入我们的大脑。于是,我们会很习惯性的以为,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却构建的内心世界就是等同于外界所构成的世界。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知道,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个人是不会全面的,就像你戴着的是一副看不见的镜片在看世界一样。再比如,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填充成语,像在“一”和“一”间,我们会很自然的填入“心”,然后组成“一心一意”。其实,这样的填写并没有通过大脑的加工,而是通过以往的记忆完成。同样的道理,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虽然能读出很多单词,可是让我们去写出来,这个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好了,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那个例子上。对朋友而言,他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租他房子之人不良的信息。久而久之,在他的思维定势里就形成这样一个模式,他会认为凡是来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岂能凭借这样的标准?如果把朋友的大脑比作是一个设计程序的话,那他的大脑就在运行着自己内心的程序——来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因此,当下一个租他房子的人出现,朋友大脑里的那个自己构建的内心程序,就会很自然的反馈给他这样的信息——看来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好人,还是不租给他算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
第一,我们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者常规判断,也包括记忆的功能,并以这样的思维定势来接收我们看到的一部分世界。实际上,正常的接收信息应该是一个全部。然后,我们凭借着这一部分被世界在自己的大脑里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还是以朋友为例,因为他在之前有过被房客弄得很尴尬的局面,于是,他就把“租他房子的人”看成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我们可以用吸引力法则来解释。可以说,朋友接收到的那一部分信息,是被他自己吸引过来的。因为,他对租他房子的人所带给他的信息判断——你看,前面几位租我房子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以后来租我房子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人,而这种自己构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需要的。换句话说,他“需要租他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人”,这样一来,才能将自己的思维判断投射出去。很显然,这两种解释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以自己构建的内心世界去对待外界事物。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会很自然地说,“唉!这也太常见了,一定是……”、“根据我的判断,准是这么一回事……”其实,如果一件事情真的是如我们这样简单的判断就能够看出本质,那这个世界也太简单了。直到我们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才彻底醒悟,“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要是能看明白这事,也不至于失去这么好的机会”……你看,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才导致我们的判断失误啊!
一个因贫困多次失恋的年轻人,他会对女人抱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女人都靠不住,或者都是吃软饭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与他交往的女性可能十之八九都是“拜金主义”者,于是,他就据此构建了自己的内心你世界,女人都是靠不住的,或者是吃软饭的。
一个班上的学生,都是同一个老师在教。可为什么有的收获小,有的收获大?
同样是一个本书,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后发表的观点会不一样?
同是一个晋升职位的好机会,为什么有的人就像看不到似的,有的会立刻行动,紧紧抓住不放……
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尽管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出自同一个世界,然而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佛语常说“相由心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净则土净”……这些佛语换成通俗的话不就是——你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你的内心绘制的心智世界,而这个心智世界对你来说,都是你相信的心智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思维定势呢?最重要的一点,要明白我们看到的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自己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一旦有了这个意识,就会很自然的提醒自己,看待问题不能是想当然怎么样,而是要先看清自己。
这样的心理过程不能忽视,这是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于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罢了。
因此,从现在起,你不妨试着改变一下,可以试试多去看自己的内心,不再怪罪外部的世界,或许你最后会体验到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你的收获也会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