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红衣主教黎世留

时间

1585~1642年

人物

玛丽·德·美第奇

黎世留

路易十三

难评论黎世留这位铁腕首相,他匡扶幼主,不计个人得失,虽功高震主,但从未想过取而代之。然而他又不是愚忠之辈,对他而言,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他的一切作为只为国家服务,即便遭到国王的猜疑和政敌的攻讦也在所不辞。

亨利四世与前妻玛戈王后没有子嗣。1599年两人离婚后,亨利四世又娶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玛丽为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路易。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身亡,路易继位,称路易十三,年仅9岁。国王年幼,由其母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玛丽·德·美第奇是个目光短浅的女人,热衷于权势的她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最大的失败是宠信意大利人孔契尼及其妻子。玛丽太后非常信任这对夫妇,甚至将朝政大权交付给他们。孔契尼利用职权作威作福、贪污受贿,短短几年间便成为巨富和玛丽太后的宠臣。

初次亮相

1614年,王公贵族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借此削弱王室的力量。在会议上,一位即将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出现了,他的名字叫黎世留。黎世留(1585~1642)出生于巴黎没落贵族家庭,家道中落使他名利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他学富五车、见识广博,靠着不懈的努力逐渐爬上了高位。当时身为地区主教的他是作为教士代表参加三级会议的。

红衣主教即枢机,是教宗治理教务的助手和顾问。枢机之所以被称为红衣主教,是因为其礼服(长衫、披肩、方形帽等)都是鲜红色的,代表着他们为信仰流血牺牲在所不辞。

黎世留在会议上语出惊人,积极支持王室的决定,使大贵族们的企图落空。原本忐忑不安的孔契尼心花怒放,将他推荐给玛丽王太后,并委以要职。黎世留一迈上仕途便平步青云,可谓春风得意。然而不久后,因为在宫廷斗争中站错了方向,他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

路易十三登基时年龄还很小,凡事都听从母后的安排。但是当他逐渐懂事之后,便开始对玛丽王太后的专横独断产生了反感,尤其厌恶狐假虎威的孔契尼。1615年,由王太后做主,路易十三娶了西班牙公主安娜。年轻的国王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1617年,孔契尼遇刺身亡,这极有可能出自路易十三的指使,因为在事发之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死了孔契尼的妻子。王太后仓皇出逃,孔契尼生前重用的大臣纷纷被革职,恐受牵连的黎世留也被迫外出避难。

荣耀的开始

按理说,如果是其他人便有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黎世留不甘心。一方面出于稳定局势考虑,一方面出于个人前途的要求,他极力促使路易十三与王太后和解。经过调解后,王太后回到了巴黎。虽然母子间的隔阂依旧,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后来宫中竟分成两派,一派是国王党,另一派是以王太后和国王之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为核心的后党),但和解之初,国王与王太后之间的气氛还是相对和缓的。两个人都有感于黎世留出力甚多,国王更是如此,于是对黎世留渐加信任。黎世留就这样回到了宫廷,此次,他站到了国王这一边。

1624年,黎世留进入代表权力中心的枢密院,一一排除对手,同年便成为首相。路易十三在孔契尼事件上有勇有谋,却没有治国的本领。因此他对黎世留大权在握的现状虽有所不满,但考虑到黎世留确有经世之才,也就默认了。从这点来看,路易十三可谓是相当宽宏的,而黎世留本人也对国王忠心耿耿。这对君臣虽然私底下暗流涌动,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的配合相当默契。

黎世留当上首相之后,开始改革内政,推行君主专制。他把自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性派遣的钦差大臣变为定制,称为总督。总督由国王直接任免,监管地方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工作,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他还下令取消或者削减王公显贵们的年俸,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加强军队建设。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扩充财富。他曾说过,他一生只为了两个目标奋斗,一是“国王的崇高”,二是“王国的荣耀”,实现前者的途径是增强王权,实现后者则需扩大国家利益。当时法国国内威胁君主专制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胡格诺派割据独断的倾向与后党逐渐壮大。

消除隐患

亨利四世颁发的《南特赦令》结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但是胡格诺派和天主教的对立仍然严重。在天主教控制的地区,天主教徒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弥撒,并时常摧毁胡格诺的教会。而胡格诺教徒不但对天主教徒的打击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应,在其控制区甚至有割据独立的倾向,形成了“国中国”的局面,变乱频起。

黎世留是红衣主教,更是国王的首相,政治家的职责让他几乎放弃了教会的利益。他主张限制教皇权力,将教会有关俗务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对于胡格诺派,他也不像其他的天主教徒那样深恶痛绝,而是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态度。

1627年,胡格诺派独立的情绪愈发高涨,他们企图将主要聚集区拉罗谢尔城独立出去。黎世留立刻率军包围了拉罗谢尔城,经过一年多的围攻后,最终占领了拉罗谢尔,并收复了其他叛乱城市。胡格诺派的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压,天主教徒趁机要求彻底消灭胡格诺教徒,然而出自稳定局势和势力平衡的考虑,黎世留选择了就此止步。

1629年,在黎世留的建议下,路易十三颁布了《阿莱斯恩典赦令》,该赦令取消了《南特敕令》赋予胡格诺派的一切军事和政治特权,拆除胡格诺派的军事要塞,消除了他们在法国建立的“国中国”。不过赦令也明确规定胡格诺派依然享有信仰自由,政府军队中的要职向两派人士平等开放。《阿莱斯恩典赦令》有力地加强了王权,使法国进一步得到统一,也缓解了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的对立。

打击后党

从黎世留雷厉风行地执行内政改革起,他便成了许多王公贵族恨之入骨的眼中钉。在他的一生中,贵族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攻讦,而黎世留也毫不客气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1626年,黎世留颁布敕令,摧毁大贵族的所有城堡,禁止贵族决斗。贵族们恼恨不已,密谋暗杀黎世留。不料行动还没有进行,阴谋便败露了。黎世留杀一儆百,将多名贵族送上了断头台。当贵族们向路易十三求情时,国王选择了沉默。

1630年,黎世留与路易十三的关系出现了波折,后党认为除掉黎世留的时机到了。玛丽太后向路易十三哭诉黎世留骄横跋扈、独揽大权。黎世留闻讯后惶恐不安,急忙向国王谢罪。路易十三反而和颜悦色地劝慰他说:“我不是为母后负责,而是为国家负责。”揣摩到圣意的黎世留当即对后党进行打击,他流放了玛丽太后,遏制了后党的嚣张气焰,此事在法国史上被称为“愚人日事件”。

1632年,王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策动蒙莫朗西公爵谋反,黎世留毫不犹豫地处死了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蒙莫朗西公爵。此举让贵族们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对黎世留有冒犯行动。因为国王多年无子,玛丽太后一直企图废黜路易十三,立王弟加斯东为国王。1638年,安娜王后生下王储,这让后党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王弟加斯东犹不死心,打算拼死一搏,便于1642年再度策反。此时黎世留已经时日不多,他似乎知道自己离死亡已经不远了,决定不再给加斯东机会,于是果断地下令,远远放逐了加斯东。

大国崛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黎世留凡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使法国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在黎世留上台之前,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已经爆发,这场战争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的一场内战,后来西班牙、奥地利、英国、丹麦、瑞士、荷兰等主要欧洲国家也先后卷了进去。

战争伊始,法国并未出兵,而是鼓动他国作战。1625年至1635年,法国先后策动丹麦、瑞典对德作战。1635年瑞典被击败后,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法国不得不亲自出马了。1635年5月,法国对西班牙宣战。参战初期法国不断受挫,不过从1640年起,战局逐渐向利于法国的一方倾斜,法国及其联军接连取得胜利。

虽然“三十年战争”直到黎世留去世后才宣告结束,但是他在世时,法国已经奠定了胜局。1648年,交战双方分别缔结了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法国获得了大片领土。更为重要的是,法国通过此战削弱了西班牙王室的力量,从而摆脱了西班牙的影响,为法国的称霸铺平了道路。

黎世留虽然重视国家利益,但是对民生疾苦却熟视无睹。在他的任期内,税务成倍增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黎世留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人民太舒适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应当把他们当作骡子,加以重负,安逸会把他们宠坏。”黎世留的重压统治激起了农民和城市民众的不断起义,最大的一次起义发生在诺曼底,被称为“赤脚汉”起义,但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残酷地镇压了。

1642年,黎世留去世。弥留之际,神父问他是否需要宽恕敌人,这位铁腕首相微弱而坚定地说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随后他永远地合上了眼睛。次年,路易十三也病故。

画家鲁本斯所绘的《玛丽·德·美第奇在马赛港登陆》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玛丽的豪华宫船抵达了马赛港,一位头戴军盔的姑娘伸开双臂欢迎皇后来到法兰西。三个仙女正在海水中挽着缆绳让宫船尽快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