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对方沟通的“小火苗”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你十分希望和他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因而刻意和对方搭话,但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不愿和你进行深一步的交流。这种情况的发生常让人感到尴尬,但我们不能怪对方不给面子。因为当两个人不熟悉的时候,彼此之间肯定会存有戒备和疏远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希望和陌生人有进一步的沟通,那么就要想办法引起对方的谈话欲望,燃起其沟通的“小火苗”。
日本某大学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在暑假期间作一项关于“职业幸福感”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在25~35岁之间,学生们要通过了解当今社会青年的工作状态,以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所规划。有个叫冈藤的学生做了一份列有20个问题的问卷,复印了50份,准备找50个不同的年轻工作者来做这份调查问卷。开始时,冈藤拿着调查问卷到各个写字楼去,想趁着午休的时间请上班族们帮助自己完成答卷。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上班族工作紧张,中午除了吃饭之外,都想趁机休息一会儿,谁会愿意费脑子来给他填问卷呢?因此,冈藤在写字楼里转了三天,大多数时候都被拒绝了,三天下来也只有5个人配合他做了调查。后来,冈藤改变了策略,不再去写字楼,而是在下班时间,站在公交站点寻找合适的人帮自己填问卷。冈藤觉得,等公交车的时间很是乏味,也许上班族还能将这个小调查当作一个消磨时间的工具,这样一来,自己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果然,结果正如冈藤所料:在公交站点找人答卷,很多人都乐意配合。不出两天,冈藤的50份调查问卷就全部做完了。以上事例说明:如果希望陌生人与自己沟通,配合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就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此外,要引起陌生人的谈话欲望,还要找准对方的兴趣点。这一点,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我们讲的是延伸兴趣点的范围。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在谈话对象身上找到兴趣点,那么我们可以适当转移视线,把目光放到与谈话对象非常相关的人物身上,由第三者打开突破口。
美国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浦斯教授在8岁时,有一次到姑妈家度周末。傍晚时分,有个中年人来访,但威廉的姑妈好像对他很冷淡,态度明显是在下逐客令。而中年人却不想那么快离开,他跟姑妈寒暄了一阵后,便将注意力转向了威廉。那时,威廉正在专心致志地玩自己的模型船,中年人观察了小威廉一会儿,便主动开口和威廉说话,还讲了很多关于船只的事情,并且讲得生动有趣。威廉一下子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直到他讲完,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拉着中年人一直不肯让他走。姑妈无奈,只好转变态度,请中年人多坐一会儿。中年人走后,威廉一直向姑妈提起他。姑妈告诉威廉,他是一个律师,对船只本来不感兴趣。威廉很不解,问道:“那他为什么一直跟我谈论船只的事情呢?还讲得那么好?”姑妈回答:“因为他是一个有风度的绅士。他看到你对船只感兴趣,为了取得你的好感,当然要这么说了。”
中年人的做法就是采取了间接式的“投其所好”,对于威廉的姑妈来说,威廉的热情能够让她改变对中年人的冷淡;而对于威廉来说,精彩的船只故事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中年人就主动接近威廉,以船只的故事来取悦他,从而让威廉的姑妈不得不主动让自己留下来。总之,要打开陌生人的话匣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你用对了方法,抓住了合适的机会,或者找到了对方的兴趣点,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沟通目的。
点“语”成金
在陌生人面前,很多人都会表现得像一支冷冰冰的“蜡烛”。这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握住了点燃蜡烛的火柴;如果我们能够制造轻松、适宜的氛围,那就是给予了蜡烛一个无风的、安全的燃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