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死扛下去总会有机会(2)
有一次,马云为了拿下一家企业,一连去拜见了那个老板五次。这个老板根本不相信马云说的东西,把马云当骗子。但马云不放弃,一遍一遍地跟他讲解互联网的神奇作用,后来为了让老板相信,他叫美国的VBN公司给这个公司做了一个网站,叫老板亲眼看看他的公司网站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样子.老板最后在马云的诚心感召下,终于把这个单给签了。
随后,马云又敲开了钱江律师事务所、杭州第二电视机厂等单位的大门。每一笔单,都做得非常艰辛。但是,有付出就有回报,“中国黄页”在马云的努力下终于开始起飞了。
正是在那个做推销员的年月里锻炼出来的勇气、执着、能力、意志,才有了今天的马云;也正是秉持着“傻坚持要比不坚持好很多”的理念,把那些“很傻很天真”的想法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阿里巴巴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坚强的毅力是人最可贵的财富,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它。在对手比你强的时候,坚持到底不一定能取得胜利,但是你不坚持就注定会失败。
失败比成功更可贵
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关于这句话,最直白的翻译其实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重视失败”这个老掉牙的话题,人们大概早已听腻,但是大部分人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成功。人们懂得重视失败,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因为人们更关注的始终是如何成功。
马云也是一个钟情于失败的成功创业者,他曾说过:
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
马云说的不是空话,而且他自己的经历足以验证这个道理。马云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用他的话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从来不是最好的,一般在十几名,而且数学极差,往往不及格。在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学生往往会让老师很头疼。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小时候,马云并不聪明。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由于成绩不佳,他甚至考了两次,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这是马云人生的第一次挫败。
马云在数学方面缺乏天赋,成绩极差,可英语却出奇的好,而这个特长对马云的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很多人都感到好奇:为什么数学奇差无比的马云英语却学得很优秀呢?除了自身的爱好和努力之外,中学时代的一位地理老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上课时,这位老师讲了一件事,使马云受益终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马云的一生。据老师讲,有一次她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问她关于中国地理的问题,她英文很好,自然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不然他们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这句话成了马云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那节地理课上完后,马云一回家就买了个收音机,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那一年的马云刚满12岁。当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杭州作为旅游胜地和投资宝地,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借着这个有利条件,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街上逮住外国人练习英语。马云的英语口语就这样一天天流利起来。到13岁时,马云就能给老外当导游,用自行车带着老外满大街跑了。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他垂头丧气,准备去做临时工。他和又高又帅的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宾馆录用了表弟,而他却遭到拒绝。之后马云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马云到一家杂志社蹬三轮车送书。他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
一天,马云偶然得到一本路遥的《人生》,书中的故事给了他巨大的触动。于是,他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暗下决心的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生活。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顾马云。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这个结果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20岁的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他清楚地记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然而,马云的表现让这位余老师大跌眼镜。考数学的时候,靠10个死记硬背的公式,他一个题一个题地去套,结果这一套居然套出了79分(当时数学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最终,马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专科,与本科线差5分。更幸运的是,这时学院的本科没招满人。所以,他最终“意外”成为了外语系的一名本科生。
马云三次高考的经历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面对失败的勇气。不走出失败的阴影,就会被失败销蚀前进的斗志,最终与成功无缘。
从决定创业到阿里巴巴成立,马云经历了无数艰辛、苦难、挫折和失败。回首往事,他也总是感慨万千:
五年苦难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别人可以拷贝我们的网站,但无法拷贝我们五年的苦难。
不追溯这五年苦难,就难以探求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后来,马云不得不离开重组后的“中国黄页”,这是马云一生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得清楚。有人假设:如果当初不与杭州电信合作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与杭州电信合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马云最初搞互联网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几个人反应过来,竞争的确有但并不激烈。但仅过了两年,互联网便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最有力的代表,马云的“中国黄页”一夜之间冒出来了许多对手。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是杭州电信,而且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三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两万。同时,这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杭州就这么大一个庙,容不下两个和尚。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一样都没有。
除此之外,杭州电信为了利用“中国黄页”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近的网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国黄页”,分割马云的“中国黄页”的市场。
为了活下去,马云选择与杭州电信合作,将“中国黄页”的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后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国黄页”被收编了,马云套现走人,去了北京,帮外经贸部做网站,直到后来回杭州创建阿里巴巴。
这次教训使马云对资本有了新的认识,为后来阿里巴巴接受风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阿里巴巴创建初期,十分需要钱的时候,也是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员工经常接到投资者打来的电话。但马云拒绝了38家VC投资,原因是他们要求控制阿里巴巴。最终,他选择了高盛的“天使基金”500万美元以及后来日本软银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
1999年,马云遭逢人生的第二次失败,就在丁磊带着网易北上的那天,马云却带着自己的队伍南下回了杭州。
当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外经贸部对马云说:“到北京来吧,来这儿你能干得更好!”就这样,马云带了五个年轻人到了北京。马云在北京租了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没日没夜地干活,给外经贸部做站点,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
马云当时做得不错,外经贸部另立一家公司——EDI(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外经贸部占70%的股份。但实际上,马云一个月就几千元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时间一长马云发现很多事在政府的编制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当时人们都说马云与外经贸部的合作是中国的“梦之队”,但事实上是怎么一回事谁也不清楚。
怎么办?马云天天思量。留在北京吗?机会倒是有,比如新浪和雅虎都希望马云去加盟。但马云发现北京的网络太浮躁,在这里面很难做成一件事。还在企业里面吗?可马云已经受够了。马云还觉得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里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想来想去,马云最终决定南下。
当时马云只是认为电子商务的主要聚集地不应靠近信息中心,而应靠近企业中心,没想到这一决定使阿里巴巴得以躲过后来的血雨腥风。
当年互联网经济处于最低潮时,《IT时代周刊》这样描述了阿里巴巴的脱颖而出:过去两年,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就像电梯从天堂一层层地下落到地狱,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英雄能够脱离集体疯狂,也没有一个能够逃离疯狂后的灾难。而依托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最好的B2B电子商务企业。
有时候,苦难并不可怕。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的确,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困难时,左手温暖右手
创业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因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此,联想集团董事长曾形象地描绘道:“创业之路就像一列前进的火车,不断有人上车下车,都很正常,但总有人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也许你创业能做到一定程度,那退出肯定也比没做强。你要做得很大,就要做好更艰苦的准备,用我们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
说白了,成功都是人们不断地突破一个个困难而取得的,因而能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多远,除了个人能力外,也要看这个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哪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准备好要失败只是面对困境时的第一步,还要明确的是,这些困境有时候注定要一个人承担,谁都帮不了你。
创业的时候,我的同事可能流过泪,我的朋友可能流过泪,但我没有,因为流泪没有用。
流泪没有用,抱怨也没有用。马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遇到困难几乎从来都不会抱怨。他说:
商业不外乎智慧、希望及勇气。这些都是经商的必要技巧。遇到问题时,我习惯用左手温暖右手。要不断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是我,我还在学习成长,一切都会好的,至少我还活着。
马云正是抱着这种乐观的心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他看来,创业者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困难时“要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