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深不见底:把糊涂写在脸上,把明白揣在兜里(3)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能碰到一些不能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事情,这时候同样可以巧妙地使用糊涂语言进行对答:
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1986年的世界杯上和英格兰球队相遇时打入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手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
后来,有一位记者问他,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他机敏地回答:“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故意装糊涂,但是却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实如此”,那么无疑等于是承认了这场比赛的不公正性,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足球明星的风度。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具有君子之风。
在日常生活中,糊涂语言有着广泛的应用。当碰到一些很尴尬的情景时,您不妨也装傻充愣一回,把话说得含糊一点,也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愚”应“智”,不失为妙计
以不聪明的人对付聪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谓为人处世的绝妙手段。历史上,宋太祖选押运使的故事便是典例。
相传北宋初年,南唐还没有纳入宋的版图,但此时南唐后主李煜已经向北宋称臣,每年要向北宋纳贡。有一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派遣的使者是江南最有学问的文士徐弘。按照惯例,北宋政府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但是满朝文臣都自认为才学不及徐弘,怕丢了大宋的面子,被南唐使者耻笑,因而没有人敢前去做押运使。宋太祖突发奇想,便很随意地派一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前去做押运使。满朝文臣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秘。
但既然是皇帝亲自下的圣旨,且时间紧迫,只得催促那个侍者赶快动身。侍者来到长江边,与南唐使者相见。一上船,徐弘便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词锋锐利。那些有学问的陪同人员交口称赞,而那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却根本就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所以也就无言以对,出于礼貌,只能点头称是。
徐弘不想在宋的使者面前丢南唐的面子,更不了解对方的深浅。看到对方不说话,心里越发没底,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北宋侍者还是出于礼貌,频频点头称是。一连几天,对方从不辩论,只是徐弘一个人唱独角戏,只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间久了,徐弘便觉得没趣了,也只好停了下来,再也不吭声了,悻悻地随殿侍来到京城。
以愚应智,智者无计可施,真乃处事之妙法也。无独有偶,现代的谈判桌上,这一招也有奇效。
在一般人眼里,优秀的推销员都是那些口若悬河、反应灵敏、精明干练的强者,其实并不尽然。有时,那些看起来“傻笨愚呆”、“口舌笨拙”、“一问三不知”的推销员,却屡屡在谈判桌上获胜。原来,他们采用了“装愚示傻”的谋略,即故意摆出一种“什么都不明白”的愚者姿态,让强硬的对手“英雄无用武之地”。
谈判界津津乐道的一件日美商界谈判实例,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方法。
一次,日本某公司选派了三名代表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在谈判前,日方了解到美国这家公司的谈判代表不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且还准备了充足的资料。显而易见,要硬对硬、强对强,取胜的把握不大,于是,他们决定使用“装愚示傻“法来向美国人谈判。
早八点,美日双方正式开始谈判。果然不出日本人所料,美方开局就控制了局面。他们利用屏幕向日方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产品,并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们开价合情合理,品质优良超群。这一演示、介绍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此期间,三位日本代表一直静静地坐在谈判桌旁,一言不发。美方主谈以为日本人为他们的介绍所吸引,很是高兴,便充满自信地问日方代表说:
“你们认为我们所谈的如何?”
谁知,一位日方代表礼貌地笑了笑,回答说:“我们不明白。”
这话不亚于晴空霹雳,美方主谈的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你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不明白什么?”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面带微笑地回答:“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不明白。”
美方主谈觉得肝部隐稳作痛,但他还是强作镇定地问:“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明白的?”
第三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答道:“从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开始的。”
美国人都傻眼了。主谈无奈而焦虑地问:“那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
三位日方代表异口同声地回答:“希望你们再介绍一遍。”
美国人彻底泄气了,因为他们实在没有最初的热诚和信心,去重复一次两个半小时的推销性介绍。再说,即使他们硬着头皮这样做,谁又能保证日方不故伎重演呢?
结果,精明强干、准确充分的美国人败在了“什么都不懂”的日本人手下——要价被压到了最低码。
可以说,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谈判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交涉时,即使你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资料、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强劲的对手时,不要胆怯,也无须忧虑,采用“装傻战术”,一愚到底,不失为一条妙计。
即使猜透对方心理,也别轻易说出
有道是,观棋不语真君子。下棋也好,打牌也好,局中的各方正在较劲,猛然间一方想出一步妙手,某个旁观者也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忍不住惊叹“太棒了”。出招的一方郁闷自己的妙计被揭穿,本来蒙在鼓里的那一方却没觉得旁观者是帮了自己,反而觉得自己的智力被鄙视了,心中也郁闷起来。这位旁观者把两方都得罪了,却还为猜透了别人的心理而沾沾自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明白别人在想什么,到处宣扬自己的“见解”,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错失了多少机会。事实上,如果能够把想法放在心里,为人处世也许就会更轻松了。
木材厂有一个干练的办事员。有天早上,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一个人急躁不安地在电话里通知他说,木材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他们已停止卸货,要求木材厂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运回去。原来,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时,他们的木材审察员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木材。
办事员立刻动身向那家工厂赶去,一路上想着怎样才能最妥当地应付这种局面。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找来判别木材档次的标准规格据理力争,根据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审察员的经验与知识,力图使对方相信这些木材达到了标准,错的是对方。然而这次,他决定改变做法,打算用婉转的方式解决问题。
办事员赶到场地,看见对方的采购员和审察员一副揶揄神态,摆开架势准备吵架。办事员陪他们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货车旁,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这样办事员可以看一下情况到底怎样。办事员还让审察员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说是这样拉回去方便。
看了一会儿,办事员就发现,原来是对方审察得过分严格,标准没有拿准。因为这种木材是白松,而审察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白松木恰好是办事员的专长。不过,办事员一点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一边观察,一边问几个问题。办事员提问时显得非常友好、合作,并告诉他说他们完全有权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来。这样一来,审察员变得热情起来,最初的紧张开始消除。渐渐地,审察员整个态度都变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开始对每一块木料重新审察并虚心征求办事员的看法,最终发现木材完全没有质量问题。
最后,他们收下了全部木材,办事员拿到了全部的价款。
凡事不要轻易说出,可以使工作与生活更加顺利。而有一些人往往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管时间场合,对象是否适当,更不理会讲话的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且,说出话来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是采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甚至不乏尖锐刻薄。这样的直率最容易得罪人,往往使对方十分尴尬,使自己招人记恨,陷入孤立的状态。其实,只要动动脑筋,换个思路,也许不说出来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60年代初期,某一外国贵宾来我国访问,我国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极其珍贵的九龙杯,其形古朴苍劲、玲珑剔透,特别是龙门口上那颗光耀夺目的明珠更是巧夺天工。有人被这精美而又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赞不绝口。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多,他竟将一只九龙杯有意无意地顺手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我方陪同人员见状后,觉得直接索要不太礼貌,甚至还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眼见客人夹起公文包兴冲冲地离去,心里焦急万分。
陪同人员将这一情况向当时正在视察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听后指示道:“九龙杯是我国的稀世珍宝,一套36只,缺一只岂不可惜?不要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然追回也应采取最为合适的办法。”当周恩来得知这位贵宾将要去观看魔术表演时,思忖片刻,心生一计,便把有关人员叫来,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晚上,明亮的表演大厅里热闹非凡,精彩的魔术表演令观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位贵宾,被中国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一个劲儿地热情鼓掌。台上表演正是高潮,只见一位魔术师轻步走上舞台,很是潇洒地将三只杯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观众定睛一看,原来是奇光耀眼的九龙杯。再看魔术师举起手枪,朝九龙杯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转眼间,那三只九龙杯只剩下了两只,另一只不知去向,观众们兴趣热烈,既为魔术师的技艺叹服,又都在讨论:那只九龙杯变到哪里去了?
这时,魔术师对观众们说道:“观众朋友们,那只杯子刚才被我一枪打进了坐在前排的那位客人的皮包里了。”说完,便轻步走下台来,对那位贵客欠身道:“先生,能打开您的包吗?”贵客明知是计,但不好作声,便从包里将九龙杯取了出来。当他看到满场的观众都在热烈鼓掌时,也笑了起来。珍贵的九龙被就这么被留了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心直口快”也许是一种美德,然而因言语不当而产生矛盾又确实不合适。在很多时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却未必值得称道。如果我们能够区别不同情况,该直说的时候直说,该婉言的时候则婉言,那就不但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增进友谊和团结。所以古人有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