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寻求优越感的指引(2)
有些孩子因为具有某种缺陷而被要求进行特殊照顾,比方说结巴。与儿童经常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刚开始讲话的时候,都有点小结巴。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快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这些因素中,最首要的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与那些不具有社会意识,不乐意接触陌生人的儿童相比,社会意识较强,喜欢与别人打交道的儿童的语言能力会发展得更快一些,也更容易一些。我们知道,在某些时候,孩子不需要说话。比方说,在那些被过分保护和溺爱的孩子家中,他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前,家人已经猜到他想要什么了,并且迅速满足了他的要求(这一点很像人们对待聋哑儿童)。
如果孩子们长到四五岁还不会说话,家长就开始担心起来,怕自己的孩子患了聋哑病。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听觉非常好,自然就排除了患聋哑病的可能。另一方面,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儿童的确生活在一个“不需要说话”的环境中。如果大人们将孩子所需要的一切都放在“银盘子”里,交给孩子,那么他们就没有开口索要的必要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很晚才学会说话。这也体现出孩子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方向。所以说,儿童需要学会语言表达来追求自己的优越感,不管处于何种需要,是让父母高兴,还是满足自己。如果没有这两种需要,那么,我们就要想一想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是出现了困难。
除了口吃,我们还会遇到孩子发音不准的问题,比方说,有些孩子不能正确发R、K和S等辅音。其实这些语言障碍是可以纠正过来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很多成年人有口吃、咬舌,或者吐字不清的毛病。
大部分人随着成长,口吃会逐渐消失。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需要接受治疗。而且治疗过程也十分困难,我这里有一个13岁男孩的治疗案例。早在8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已经开始接受治疗了。但是一年过去了,治疗并没有丝毫进展。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男孩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后来他们又请了一名医生,但是,一年过去了,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第四年也没有进行治疗。到了第5年的前两个月,一位语言教育家给这个男孩进行治疗,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坏了。又过了一阵,男孩又被送到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治疗。经过了两个月的治疗,效果很好。但是6个月后,男孩的口吃又复发了。
随后,男孩的父母又找来了另一位语言教育家,接受了8个月的治疗,孩子的情况也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加重。后来又请了一名医生,也没有什么效果。在接下来的暑假里,孩子的口吃情况又有所好转,但是,假期一结束,他又变得结结巴巴了。
这些治疗的主要方法就是让男孩大声朗读,缓慢说话,并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等等。最为显著的是,在一定程度的激动下,他会有短时间的好转,但是,很快口吃就会再度复发。这个男孩并没有器官缺陷,虽然在他很小的时候曾从二楼摔下来过,有轻微的脑震荡。
有一位教过这个男孩的老师说他“十分富有教养,勤奋好学,害羞,有点神经质”。这位老师还说,这个小男孩学习法语和地理有些困难。每当考试的时候,他就特别紧张。他很喜欢体操和体育竞赛,还乐于参与技术活动。小男孩不喜欢成为领导者,但和大家相处融洽,但是,有时候会和弟弟吵架。他是个左撇子,12岁的时候,他的左脸中过风。
关于男孩的家庭,我们知道,他的爸爸是名商人,脾气暴躁,每当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他就厉声呵斥他。虽然这样,小男孩还是更怕他的妈妈。他的家中还有名家庭教师,所以,他自己的活动时间很少,这点让他郁闷。而且,他还觉得自己的妈妈偏心,对他的弟弟更好。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男孩害羞表明他与别人交往时,他的内心会更加紧张。而这个特质应该与他的口吃习惯不无关系。即便是他喜欢的老师也没法让他说话不结结巴巴,因为这个习惯已经在他的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了,这也意味着他拒绝了所有的人。
正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说话结结巴巴的根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他所感知外在环境的方式。他的敏感和易怒在心理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患有口吃并不表明他是消极被动的。他对优越感和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着强烈的欲望,这一点体现在他的敏感和容易发怒上。一般来说,个性脆弱的人都会如此。他的灰心和不自信表现在他只与弟弟吵架。考试前的过分激动显示了他内心过度紧张,他害怕自己会失败,也害怕自己天生不如别人优秀。因此,他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这样,他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方向。
这个男孩喜欢去学校,因为家里的环境更加让他压抑。在家里,被关注的重心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而他的身体受伤或受到惊吓的经历应该与他患口吃没有关系。但是,这类经历却让他缺乏自信,丧失勇气,有着一些消极的作用。此外,他的弟弟对他影响非常大,因为有了他弟弟的存在,他被整个家庭边缘化了。
另一件能表明他特征的事是,直到8岁,他还在尿床。而通常这类症状会出现在先是被溺爱和宠爱、后来就不被关注的孩子身上。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睡眠中也在试图获得更多的关爱,表明这个男孩忍受不了被冷落。
其实,这个男孩的口吃是能够被治愈的,只要获得更多的鼓励,教育他拥有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要求他完成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这样他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心。这个男孩自己也承认,弟弟的出生让他很不高兴。因此,我们要让这个孩子明白,嫉妒之心会让他误入歧途。
对于与口吃相关的症状,还需要说明一下。我们想了解,如果口吃患者激动,情况会怎样?很多口吃患者在气愤骂人的时候,就能言语流利。而年纪大一点的口吃患者在背诵和谈恋爱说情话的时候,也不会口吃。这个事实充分表明,口吃患者与他人的关系是他口吃与否的关键。换句话说,当口吃患者一定要和别人接触,建立某种关系的时候,他的紧张就会增加。
若是一个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没有遇到任何困难,那么人们就不会加倍关注他;而如果他在这方面有一些问题的话,家里的人就会常常讨论他,而因为这样的关注,口吃者就会成为家庭成员特别操心的孩子,因此,这样也引起了孩子对自己说话的关注。他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说话方式。而正常表达的孩子则不会如此。我们深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自动动作的功能就很容易引起这方面的功能紊乱。梅林克的童话《癞蛤蟆的逃脱》就讲了这个道理。有一只癞蛤蟆遭遇到了一个长有千足的动物,癞蛤蟆立即赞美起这个动物的能力来。“你能告诉我”,癞蛤蟆最后问,“你走路的时候首先要迈哪只脚吗?你又怎样能迈出其他的999只脚呢?”千足动物想啊想,并认真观察自己脚,它想搞清楚自己是如何依次迈出它们的,但是它自己也昏了,最后,竟然无法迈开一步。
虽然要搞明白人类的生命过程十分重要,但是,想方设法去控制每一个运动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让我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艺术杰作。
孩子的口吃习惯会影响他们的将来,虽然家庭对于患有口吃的孩子有着特别的同情和关注,但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遮掩、找各种托辞,宁愿逃避,也不愿努力面对问题。而孩子也十分满足于依赖别人,并通过这类明显的劣势来保持他的优越感。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一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两个商人都十分想占对方的便宜。在讨价的时候,一个商人变得结结巴巴。而另一个商人很快就识破了他这个把戏,他是想通过扮演口吃来赢得计算盈利的时间。这名商人也想到了对策,他突然耳聋了,什么也听不到。而那名扮演口吃的商人就不得不想方设法使对方听明白,因而本来处于优势,便成了劣势。最后,双方打了平手。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像对待罪犯那样对待口吃患者,虽然有时候,他们利用这一点来争取时间,或要求别人听完他们说的话。我们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善意地对待他们。只有通过善意地启发和给他们加油鼓劲,他们才能长久地摆脱口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