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张颂文、白百何主演同名影视剧原著小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东水八子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邵雍

赵不尤独自告别,骑马去拜会简庄。温悦留下来帮助江氏办理丧事。

郎繁为“东水八子”之一,而简庄又是八子之首,郎繁去应天府那天,曾与其他七子聚会,或许简庄会知道一些内情?

简庄也住在东郊,新宋门外、汴河边的礼顺坊。他曾师从大儒程颐,学问主守一个“理”字。自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五十年来,天翻地覆,扰攘不宁。新法、旧法轮番更替,朝臣也分出许多党派,洛党、蜀党、朔党……各派之间争斗不休。程颐属洛党,尊旧法。二十年前,蔡京拜相,重新推扬新法,只要有过异议者,不论派系,都归为“元佑奸党”,他列出一个名单,将司马光、程颐、苏东坡等三百零九人名字刻石,在端礼门外树立“奸党碑”,并传布天下。这些党人或羁押,或贬谪,被一举清除。百年间砥砺出的一股士大夫清流正气,经此一劫,斫丧殆尽。

程颐的洛学主张诚心正意,克己复礼;驱除人欲,谨守天理。之前就已被斥为“伪学”,那时更严禁他私自授学,驱逐了所有弟子。当时,简庄还年少,才从学不久,也被遣散。五年后,程颐寂寂而终,朝廷不许门人弟子到灵前祭拜。简庄乘夜到老师墓前偷偷拜祭。想起老师生前所言“做官夺人志”,便愤而断了求取功名的念头,一心读书修身。

到了礼顺坊,穿进北巷子,巷子最里面,两丛苍青斑竹,掩映一扇旧木门,正是简庄的宅子。

门左的竹竿上拴着两头驴子,看来有客。赵不尤将马拴在门右的粗竹上,抬手叩门,开门的是个年轻男子,形貌憨朴,身材矮胖,将一件白色襕衫撑得圆胀,是“东水八子”之一、太学内舍生郑敦。

坊间曾按八子各自优长,分别给他们起了雅号:夫子简庄、琴子乐致和、魁子宋齐愈、策子章美、墨子江渡年、棋子田况、剑子郎繁,唯有郑敦没有格外擅长,因他生得胖,就叫他“墩子”。

郑敦面色沉痛,低声问了声好,看来已经得知郎繁噩耗。进了院门,和赵不尤家相似,也是一院俭素的小宅,不过没有种花,院子两边各有一丛细竹。院中席地坐着四人,简庄和其他东水三子琴子乐致和、墨子江渡年、棋子田况,每人身下一领竹席,面前一张木几。

简庄一心复兴古礼,所以朋友聚会,不用桌椅,而用古时席案,坐姿也是古式跪坐。赵不尤虽然敬重简庄学问品格,但于这些古礼,却有些不以为然。

四人见到赵不尤,全都站起来,穿好鞋子,一一揖拜。

简庄四十多岁,穿着一领青袍,身材清瘦,腰背挺直,如一竿劲竹。他常日神情端肃,这时更多了些悲郁忧色。其他三子,也都神色凝重。琴子乐致和形貌清雅,瘦鹤一般;墨子江渡年神采狂纵,野马一样;棋子田况则和善微胖,像一个温热馒头。

简庄家境寒素,并没有请仆役,他的妻子刘氏搬着木几,小妾乌眉抱着竹席,一起出来,郑敦帮着安放好席案,两人向赵不尤问过安,斟了茶,便退了下去。简庄因正妻刘氏不能生育,才娶了这一房妾室。刘氏本就为人朴讷,今天更是神情悲愁。乌眉现已有了身孕,形容妩媚,衫裙虽不精贵,却也十分鲜艳。她一向活泛多语,今天却也脸带戚容,悄然不语。

赵不尤发现除了郎繁,八子还缺魁子宋齐愈、策子章美。但随即想起来,今天殿试,两人去赴试了。他们两人原本都是太学上舍上等生,不需殿试便可直接授官,但今年重兴科举,上等生也须殿试。

赵不尤依着简庄的姿势跪坐下来,问道:“你们已知道郎繁的消息?”

众人默默点头,简庄沉声道:“昨天我们几个等他和章美,一直不见来,就先散了,却不知道郎繁竟在那只船上。方才郑敦来说,才知道。”

“我也是今早遇见左军巡使的亲随万福,才听说。”郑敦低声叹气。

赵不尤问道:“方才我先去了郎繁家,听他妻子讲,寒食那天,郎繁先和你们聚了之后,下午乘船去了应天府……”

“应天府?他去应天府做什么?”郑敦猛地问道。

“你们不知道他去了应天府?”

郑敦忙道:“不知道,他一个字都没讲。”

简庄略一沉想:“那日聚会,吃过饭后,又说了会儿话,就各自散了,他的确未说自己要去应天府。”

“那天聚会,他是否有什么异常?”

诸子各自回想,郑敦先答道:“和平常一样,喝酒多,说话少,偶尔才说一两句话,好像没有什么异常,至少我没看出来。”

江渡年道:“后来,他和章美两个争了两句。”

“哦,争的什么?”

“四十不动心。”

“对,是争过这个。”郑敦也记了起来。

赵不尤知道这是孟子所言,“我四十不动心”。东水八子聚会时,多是讲论学问,探析孔孟仁义之说。便问道:“他们各自什么主张?”

田况答道:“章美说不动心是再无烦恼,得失不萦于怀,凭心而行,无所不当。郎繁却说章美是禅家之说,并非儒者之心,见孺子落井,如何能不动心?”

郑敦道:“两个争了一场,最终也没争出个是非对错。然后大家就散了。”

赵不尤心想,两人所说的“心”,并非同一个心。章美所言的心,是得失忧惧心,人到四十,心志已定,内无所疚,外无所惧,进退取舍,不再惑于利害,计较得失,义之所在,自然而至。这应该是孟子本意。而郎繁所言的心,则是恻隐之心,是人之天性良知,岂能让它变成木石,僵死不动?郎繁所言不错,但并非孟子四十不动的那个心。

不过不论对错,从这场争执中,是否能看出郎繁当时心境?他去应天府,是什么让他“动心”?

他正在沉想,郑敦忽然道:“除了郎繁,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

“章美也不见了。”

“哦?如何不见的?”

“寒食那天聚完后,我因有事,便没和他同路。傍晚我才想起来,我替他在二王庙求的吉符忘了给他,就拿了去上舍找他,到了他斋舍中,却不见他,问他的室友,说他并没有回来——”

“之后你就没再见过他?”

郑敦摇摇头:“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上舍,他的斋友说他一夜都没回去。我不放心,下午又去了,他仍没回来。昨天一天,我跑了三趟,他还是没回来。”

“今天是殿试。”

“是呀,昨晚他的斋友们也很着急,四处找他,学正也知道了,命所有上舍生都去找,但始终不见他人影。今早我又去看,他还是没回来,我又赶到东华门外,想着他可能从其他地方直接去殿试,可是人太多,赴试的人穿得又都一样,没见到他,不知道他到底去了没有。”

“宋齐愈也不知道?”

“嗯……不知道。”

赵不尤听着郑敦声气略有些迟疑,又问:“章美走之前也没跟他讲?”

“昨晚他也在到处找寻章美。”

宋齐愈和章美虽然同在上舍,但太学六人住一室,五室一斋,他们两个不住在同一斋。

宋齐愈号称“魁首”,但殿试只考一道策论,这是章美专长,不但太学,满京城的人都在争猜,两人究竟谁会是今年魁首?如果章美今天真的缺考,人们恐怕会大大失望。至于章美,十多年苦学,只为这一天,一旦缺考,恐怕终生抱憾,什么天大的事,能让他在殿试之前忽然消失?

赵不尤心里升起一阵不祥,但愿章美失踪和郎繁之死并无关联。

他又问其他四子,四人都黯然摇头。

简庄等人要去郎繁家中吊问。郑敦心里担忧章美,说先去东华门看看章美回来没有,晚些再去郎繁家。赵不尤听见,便和郑敦同路,前往东华门。

两人拜别简庄等人先行,赵不尤见郑敦牵着驴子,他个子本就偏矮,若自己骑马,高矮悬殊更大,不好说话。从这里去东华门并不远,就特意没有上马,郑敦也就没有骑驴,两人牵着步行说话。

“东水八子”中,郑敦和“魁子”宋齐愈、“策子”章美更亲近些。他们三人是越州同乡,一起上的童子学、县学、府学,又一起考入太学。只是到了太学,天下英才聚集,学识高下便分了出来。宋齐愈和章美不但顺利由外舍、内舍升至上舍,更被誉为太学双英。

宋齐愈经书策论俱优,连年独占魁首,所以称为“魁子”,而章美经书稍逊,但长于策论,兼具曾巩之谨严、苏辙之醇厚,所以被称为“策子”。唯有郑敦,进入太学后,顿觉吃力,今年才勉强升到内舍。不过三人自幼及长,都在一处,情谊比寻常手足更深。

两人说着话,不觉来到皇城东华门外。殿试便是在里面集英殿举行。

门前有许多侍卫整齐站列,红木杈外,有不少人在观望。两人因牵着驴马,不好过去,就在站在街对面等候。等了一会儿,有考生开始出来,围看的人起哄喝彩起来。出来的考生有的满脸红涨,有的面带喜色,有的神情呆滞,但多少都有些大梦初醒的样子。

“齐愈——”郑敦忽然道。

果然,宋齐愈从东华门的朱漆大门中走了出来,身形修长,风姿挺秀,白色衣袂在清风里掀动,如一杆雪旗。

“魁子!”围观的人顿时嚷叫起来,更有一些人围挤过去,争着凑近去看太学魁首。宋齐愈微微笑着,朝众人叉手致礼,而后加快了脚步。

等他挤出人群,走过街来,赵不尤才牵马迎上前去:“齐愈!”

“不尤兄?”宋齐愈忙几步走了过来。

“恭喜,恭喜!”

“多谢,多谢!哦?郑敦?你也来了?”

“你看到章美没有?”郑敦焦急问道。

宋齐愈神色顿时暗下来:“我特地留意,榜上有他的名字,但进去时并没见到他。他的座号是东九十八,我出来正好要经过,可是座上没有人。我还纳闷,他平素就下笔慢,今天竟这么快就交卷了。你们没看到他出来?”

“没有。”

顾震命人准备了巡检官船,他立在船头,让桨夫慢慢划,沿着汴河,一路徐徐向东巡看。

今早,他先押着谷二十七,去开封府里上报案情,府尹手下四个推官分左右厅轮流值日,推问狱讼。今天当值的推官姓闻,一个谨小慎微,却又极爱发作的人。闻推官昨夜已经风闻了一些,以为不过是讹传。听过顾震详细禀报后,才知道是真事。死了二十几人倒也罢了,看过那卷银帛上的字后,他大惊失色,忙带着顾震去见府尹王鼎。

王鼎昨晚喝多了酒,尚在家中昏睡,被叫醒后,喝了碗醒酒汤,才披了件袍子,打着呵欠,敲着脑袋出来见他们。和闻推官一样,听到死了人,他仍迷蒙着一双醉眼,也并不当事,等顾震在院子里展开那卷银帛后,他顿时变了色,冒出汗来,宿醉也顿时醒了。他厉声吩咐顾震赶紧追查那白衣道士的下落,自己也忙去换官服,赶着去上奏此事。顾震也低头重听了一遍,重新一一点头承命。终于听到闻推官喝道:“还不快去!”顾震这才急忙去府里申领了巡检官船,坐船出了城,来到虹桥下游。

果然如古德信的亲随甘亮所言,两岸都是农田,一眼望过去,都是青青平野,虽然岸边种着柳树,但弃筏登岸后,想要不被人察觉,很难。要藏起木筏,更难。他让船上弓手和船夫都睁大眼睛,寻找岸边有无木筏。但直到汴河下锁税关,都没看到任何踪迹。

上下船只到税关,都要点检交税,盖印后才许放行。甘亮昨天到这里后,已预先告知值日税官,让他今天在这里等候查问。顾震的船刚到税关小码头,那个税官已经在码头上等着了。

顾震仔细问过,昨天他们的确没见到木筏漂下来,连大些的木棍都没见到。看来那道士是在中途逃逸。顾震便向那税官讨要前天和昨天两日的过往船只目录簿记,那税官很是热心周到,昨晚已经叫人誊抄了一份,立即取出来交给了顾震,并说过去两天,去京城的客货船共有三百四十二只,去下游的船则有二百七十六只。

顾震粗略一看,昨天上午果然有只应天府的客船,船主姓名是梅利强,船工二十四人,船客六人。另载了货物,香料二十箱、铜铁厨具二十套。

顾震又问了几句,见问不出什么来,就道过谢,上船返回。回途中,他不死心,仍命桨夫慢划,沿路再细细查看。他倒不是顾及府尹及推官的严令,只是不肯轻易服输。

这些年朝廷风气大坏,官员数十倍于当年,却再难见到当年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那般清直名臣,如今满朝官员,固然并非全都奸邪贪虐,但大多因循畏懦、庸碌自保,只求没有大过,等着按级升迁,再无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身在其中,顾震屡屡灰心,常常生出归田之心。不过他生性好强,又最见不得不公,军巡使这个职任最合他意,追奸惩恶,好不快哉!

他想起曾和赵不尤争论孔子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这句话说反了,‘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才对。若只为自己,不成了自私自利之徒,算得了什么仁人君子?”他说。

赵不尤听了笑着摇头道:“早先我也这么想,不过这些年细细琢磨后,才明白此中深意。一心只为他人,乍一看,是仁者胸怀,但其中有两处疑问,其一,你为他人好,他人却未必真觉着好,就如有人不爱吃鱼,你却非要拿鱼给他吃,居心虽善,却是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他忙道:“这么说,难道人都不该行善?”

赵不尤又摇摇头:“这就是第二处疑问,何者为善?世人从小被教导行善,大多人一生也都在行善,但很少去想什么是善?若不明白什么是善,行再多善,也只是愚善。就如一个和尚,根本不懂梵文,只听人说梵经才是真经,便去苦念梵经,念一辈子也不知道其中之义。若只是自家念也好,以为这样才是善,便强要别人也跟着念,那便是不善了。更有自己觉得苦,不愿再念,却强要别人都念,那就是恶了。”

“我们被教导要忠、孝、仁、义,这难道有错?”

“以仁来说,心怀仁慈固然没错,但见一人执刀杀另一人,该对哪个仁慈?”

“当然是被杀之人。”

“若被杀之人是个恶徒,而执刀之人是个善人,他杀人是被迫自卫呢?”

“这个……哈哈,你又来绕我。”

赵不尤笑道:“不是我绕你,善本就是个极难解的题目。孔子所言的为己、为人,也是在说这个。若听了别人之言,并不深思,便蒙头照着去做,这是为人。为人之人,善是听来的,行善也大多是做给人看的,别人若见了、赞了,心中就喜,别人若不见、不赞,甚至责骂、嘲笑,自己便会生出许多气馁、怨恨。这善也就行不下去了。”

“那为己呢?”

“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家先仔细思量,体认得确实真切了,再去做,这便是为己。为己之人,不管别人见与不见、赞与不赞,自己知道这是好,便去做,做了便觉得心安、心乐。这便是孔子所言‘不改其乐’。”

“这么说来,是我错会了意思。不过,照你所言,到哪里去寻真的善?”

“本心。”

“本心如何去找?”

“不需寻找,只要抛开善恶成见,摒弃得失之念,自然然,活泼泼,本心自会呈现。”

“你找见了?”

“有时有,有时无。”

“什么样?”

“春风万里,草木竞秀。”

“这是本心?”

“各人气质禀性不同,本心也各不相同,这只是我之本心所现,你的是什么样,我并不知道。不过,我想其中也有相似相通之处——安宁、敞亮、和暖、生机。”

那之后,顾震也自己试着寻找本心,但不得其门而入。不过对自己职任,他倒是有了个见解,将孔子那句话稍稍一改,改成“古之为官者为己,今之为官者为人”,我并非为谁做官,只为自己本心。

他站在船头,正在巡视两岸,忽见天上一只苍鹰,独自在苍穹中振翅盘旋,威武雄劲,让人心生敬畏。他不由得笑了笑,这是我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