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呼吸系统病证(1)
(第一节)感冒
一、概述
感冒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特征。一般病程3—7天,在整个病程中很少传变。
感冒亦称伤风、冒风。如果病情较重,并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作时行感冒。
西医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普通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二者皆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二、相关检查
本病通常可作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胸部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有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状者,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纹理增粗。
三、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表寒、表热。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热而发病,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处为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别普通、时行。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浅,症状不重,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3)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阴虚的不同。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痰无力,脉浮气虚证;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二)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或有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若表寒重,见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加麻黄、桂枝;表湿较重,见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邪蕴中,证见脘痞,食少,或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甚者加白芷、川芎;身热较著者,加柴胡、薄荷等。
2.风热感冒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色多赤,目胀,咳嗽,痰黏或黄,或咳声嘶哑,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微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葱豉桔梗汤(葱白、豆豉、薄荷、连翘、栀子、竹叶、桔梗、甘草)。
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痰阻于肺、咳嗽痰多,加知母、前胡、杏仁;痰热较盛,咳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蒌;气分热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多饮,尿黄,加生石膏、鸭跖草;热毒壅阻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加山豆根、玄参。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者,加大青叶、蒲公英、土茯苓;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加麻黄;若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伴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者,加南沙参、天花粉、梨皮等。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鲜扁豆花、厚朴、金银花、连翘)。
若暑热偏盛,热盛烦渴者,加黄连、山栀子、黄芩、青蒿;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加豆卷,藿香、佩兰;里湿偏重,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者,加苍术、白蘧仁、法半夏、厚朴,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茯苓等。
【虚证】
1.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倦怠懒语,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法半夏、茯苓、橘红、甘草、桔梗、枳壳、木香、陈皮、生姜、大枣)。
若气虚而见自汗,形寒,易感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增强卫外功能,以防感冒复发。
2.阳虚感冒
主症: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白光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制附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若大便溏泻,腹中隐痛者,加炮姜、肉桂。
3.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少汗,头昏,心烦,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玉竹、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甘草、大枣)。
若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心烦明显者加黄连、竹叶;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加牛蒡子、射干、瓜萎皮;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加鲜茅根、藕节等。
4.血虚感冒
主症: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象结代。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葱白、豆豉、葛根、生姜、熟地、麦冬)。
若恶寒重者加黄芪、防风、荆芥;恶热重加银花、连翘。如血虚,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瘀阻,而见脉象结代者,加桂枝、红花、丹参等。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羌蓝汤。羌活15g,板蓝根30g,每日1剂煎服。适合于风热感冒。
(2)葛苏饮。葛根30g,紫苏叶、荆芥穗、防风、白芷各10g,麻黄6g,煎服。无论风寒、风热感冒均在此基础上加减治疗。
(3)蒲公英、大青叶各30g,拳参15g,薄荷5g(或荆芥10g),煎服。用于风热感冒、热毒较盛者。
(4)金银花30g,山豆根10g,玄参12g,煎服。用于感冒合并喉蛾红肿疼痛者。
(5)柴胡、黄芩、青蒿各15g,大青叶30g,煎服。用于感冒身热持续不退,或发热起伏者。
(6)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天,可预防冬春季流感。
(7)藿佩汤。藿香、佩兰各30g,薄荷10g,煎汤代茶饮。可预防夏季暑湿感冒。
(8)贯众10g,板蓝根(或大青叶)1如,生甘草3g,煎服。预防时行病毒偏盛之感冒。
六、预防与调摄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情况,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广播操、太极拳、八段锦、跑步等。要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室内应经常开窗,以使空气新鲜,并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如遇感冒流行季节,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其法是先将门窗紧闭,每立方米的空间,用食醋5m1,加水5m1,放在沙锅或铝锅内,置炉子上,利用蒸气,在室内熏半小时以上,可起消毒、预防作用,对患者亦可起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时行感冒患者,要做好隔离工作。
发热时间要休息,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之物。
七、病案选录
王XX,男,56岁,1973年1月13日初诊。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十日前不慎受凉,自觉全身恶寒,脊背发凉,鼻塞流涕,声音重浊,头昏头痛,肢节痿楚,咳嗽,喉痒,痰不多,纳呆,精神不振,曾服土霉素、四环素、APC、感冒片、解毒丸等不效,苔白,脉沉。
辨证施治: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侵袭而致肺气失宣。治以助阳解表,散寒宣肺之法。
处方:麻黄2g,桂枝6g,白芍9g,制附子6g,细辛8g,茯苓9g,杏仁9g,甘草9g。水煎服。二剂。
二诊:服上方后微微汗出,诸症缓解,精神转佳,全身舒展,头不甚痛,脊背发凉也明显好转,流涕减少,咳嗽减轻,自觉病已好其大半。脉有起色,苔薄。
照上方加党参9g,以助恢复体质。
(孙琼柳忠利)
(第二节)咳嗽
一、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证候。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古人曾将无痰而有声音称为咳,无声而有痰者称为嗽,既有痰而又有声音称为咳嗽。
用之临床,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故一般均通称咳嗽。
现代医学所称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或伴咽痒、咳痰为主症。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属新病。内伤咳嗽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往往咳喘并见,为久病。
三、相关检查
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罗音。肺部X线检查大都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四、鉴别诊断
肺痈、肺痿、肺胀、肺痨、哮喘病均可出现咳嗽,故当与一般咳嗽鉴别。
一般说来,肺痈咳嗽,多以高热寒战,胸痛、咳嗽脓血为主症;肺痿之咳,以唾泡沫状痰,短气乏力,反复发作为特点;肺胀多有反复咳喘病史,证以胸中胀满,咳喘上气,甚或唇舌发绀,经久难疗为特点;肺痨起病慢,病程长,其咳嗽以咯血,胸痛、潮热盗汗,逐渐消痩为特点;哮喘主要表现为气道壅塞,呼吸不利,胸闷气憋,呼吸喘促,张口抬肩,喉间痰鸣,呀呼有声等症状。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二)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主症:咳痰清稀色白,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四肢酸痛等。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轻症:香苏饮加味。
苏梗6g,香附10g,陈皮6g,荜澄茄6g,积壳10g,大腹皮10g,香橼皮10g,佛手6g。中症:止嗽散。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甘草(炒)3)5g,陈皮(水洗去白)500g。共研细末,每服9g重症: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甘草3g。
若是外寒内热,见恶寒发热,痰稠难出,口渴咽痛,甚或气逆而喘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外寒挟湿,见恶寒身重,胸脘满闷,食少痰多,舌淡苔润者,可用《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加减,散寒除湿止咳。风寒挟饮,见发热恶寒,咳痰清稀量多,胸闷气喘,喉中有声,舌淡苔滑,脉弦,可用小清龙汤散寒化饮。
2.风热咳嗽
主症:咳嗽气粗,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芦根6g。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咽痛声嘎加射干、赤芍;热伤肺津加南沙参、天花粉;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火热咳嗽
主症:发热汗出,烦渴面赤,胸高气粗,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时有便秘等。舌红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肺止咳。
轻症:东垣凉膈散。
连翘3g,栀子1.5g,薄荷叶1.5g,淡竹叶1.5g,黄芩1.5g,桔梗1.5g,甘草(生)4.5g。
中症:麻杏石甘汤。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6g重症:白虎汤合东垣凉膈散。
白虎汤:知母18g,石膏(碎)30—45g,甘草(炙)6g,粳米18g。
若是暑热咳嗽,初起常头晕头重,身重汗出,咳痰少而黏稠,舌苔黄而脉濡数,可用三物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治之。暑热甚而两伤肺胃气阴者,常见高热烦渴汗出,咳嗽较重,舌质偏红,苔黄燥,脉洪大微芤等,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并酌加沙参,麦冬、花粉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品。
若是热盛伤阴化燥,见干咳无痰,或痰黄稠而咯吐不爽,身热不解,咽干喉痛,心烦口渴,舌红苔燥,脉细数等,治当清肺润燥,可用《景岳全书》门冬清肺汤治疗。
4.伤湿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头身痛重,胸闷脘痞,头晕身倦等。舌淡红苔腻,脉濡滑。
治法:宣肺散邪,祛湿止咳。
方药:麻杏苡甘汤加味。
麻黄、杏仁、薏苡仁、茯苓、半夏、甘草。
若是湿郁化热而成湿热咳嗽,见头面烘热,身重而痛,发热恶寒,痰多黄稠,胸闷不舒,烦渴尿赤者,可用《温病条辨》之黄芩滑石汤加桔梗、杏仁治疗。
5.伤燥咳嗽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初起可见微寒身热等症。舌苔薄黄而干,脉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凉燥用杏苏散。
紫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g,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温燥用桑杏汤加减。
桑叶12g,沙参15g,杏仁12g,浙贝母10g,栀子9g,淡豆豉6g,梨皮18g,麦冬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若津伤较甚配麦冬、玉竹;热重酌加石膏、知母;痰中夹血配白茅根。
【内伤咳嗽】
1.肺虚咳嗽
(1)肺气亏虚。
主症:咳嗽气短,身疲懒言,吐痰清稀,动则汗出,易感外邪等。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温补肺气,止嗽化痰。
方药:补肺汤。
黄芪30g,甘草、钟乳、人参各12g,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15g,大枣20枚。
(2)阴虚肺燥。
主症:干咳,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8g,麦冬15g,玉竹15g,川贝母10g,天花粉15g,南杏仁10g,百合15g,扁豆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若潮热盗汗者,可选加鳖甲20g,秦艽12g,地骨皮15g,银柴胡12g。咯血者,选加三七粉6g(冲服),仙鹤草20g,藕节30g。
2.脾虚咳嗽
(1)肺脾气虚。
主症:咳嗽痰多,少气体倦,动则汗出,面色白光白:食少便溏,易感外邪等。舌淡胖苔白,脉虚细无力。
治法:两益脾肺,化痰止嗽。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人参、茯苓、白术、桔梗、杏仁、甘草。
(2)痰湿郁肺。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6g,党参15g,苍术10g,杏仁10g,苏子12g,莱菔子12g,紫菀10g,款冬花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若寒痰较重加干姜、细辛;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
3.肝木侮肺
(1)肝肺气滞。
主症:心情抑郁,咳嗽频作,胸胁胀满,心烦易怒,时见呕恶等。舌正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利肺。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g,积实6g,芍药6g,炙甘草6g,杏仁6g,桔梗6g。
(2)肝火犯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