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发源于巴颜图尔古山麓的滦河,像一道闪电出坝上丘陵,入内蒙古草原。在汇集了燕山、七老图山等山脉和多条河流的水流后,经过八百多公里的蜿蜒曲折,最后注入渤海湾。这条在《水经注》里被称为“濡水”的古老河流,在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间,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左突右闯,奔腾咆哮,拍岸裂空。而在挣脱了大山的羁绊,进入属于冀东平原的乐水县后,却一改鲁莽暴躁的脾气,变得温顺乖巧起来。
在这片黑土地上,它舒舒缓缓,波澜不惊。一路绕村转滩,唱着自己的歌谣向南流去。从空中看去,如嫦娥撒下的白色裙袂,飘逸妙曼;如熟睡少女舒展的腰肢,婀娜多姿。滦河是一条多情的河流,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它流动的河水是如歌的行板,跃动的浪花充满韵律。生活在滦河右岸的庄稼人,便和着这行板,哼着这韵律,吟咏出了老呔影和乐亭大鼓两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乐水县,唱乐亭大鼓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拜师学徒,按月、玉、和、德、学……十代宗谱排“清音弟子”的职业艺人。他们鼓板齐全,有专门伴奏的三弦琴师。张嘴能唱“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肚子里则装着《七侠五义》《包公案》《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十几部新老长书。打开场子,说上三五个月不重样儿。另一种是自娱自乐的庄稼人,他们没有鼓板,更不用说三弦伴奏了,唱词也大多是吃柳条子拉笊篱——现编的。往往是喜怒哀乐之中,触景生情之后,或为宣泄心中不平,或为逗趣找乐儿;却常常道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唱出一番深刻道理。能这样唱乐亭大鼓的人,大都聪明机智,头脑反应快,又幽默诙谐,是一个让人又气又爱的角色。
乐水县胡林河乡东凤坨村光棍三和尚田自高,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立夏过后,田自高嫌屋里闷得慌,拎块破席片爬到屋顶去睡觉。他望着满天星星,想着自己的心事,闷几天编出几句鼓词。在一天晚上,用手拍着光葫芦脑袋唱起来:
灶不添柴火不旺,屋不点灯黑咕隆咚。河里蛤蟆成双对,岸上蚂蚱母找公。哪家烟筒不冒烟,炕上没个娘们儿屋里空。
烟袋嘴儿是玉,烟袋锅是铜,水扁担两头挑水桶。黑介总要出星星,月亮没有日头红。老牛可以不拉犁,土地到啥时候都得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