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师范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概述(1)

当历史的车轮驶到2013年10月,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将迎来她辉煌的90岁华诞。90年的风雨,铸就了大名分院的不屈品质;90年的耕耘,成就了大名分院的赫赫威名;90年的拼搏,积淀了大名分院的厚重底蕴;90年的追求,更放飞着大名分院的美好梦想。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的前身是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简称“大名七师”),1923年建校,1926年建立中共党组织,为直南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直南革命的一个策源地”,1937年学校毁于日军战火。由于大名七师的重大影响,1956年经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大名七师校址重建,定名为“河北大名师范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师资,为邯郸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冀南师范明珠”。2003年3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大名分校”。2004年7月,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校也随之更名为“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招收的专业以师范类为主。目前学校是一所专科层次的院校,以全日制专科为主,也设中专专业。现有30多个教学班,2000名学生,是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

1923年7月,谢台臣到大名创办七师学校,并担任校长。他提出“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并身体力行参加社会实践,对旧教育制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当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上“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的实施,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思想进步,倾向革命。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大名七师广大师生联合设在大名的省立第十一中学、五女师等学校的师生,召开大会,游行示威,散发传单,进行演讲,为上海死难的烈士家属捐款。不久,他们在大名发起了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经常对城内各商号进行检查,使日货在大名市场上几乎绝迹。

1926年下半年,中国社会动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使大名七师师生深受鼓舞。暑假后,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开封团市委负责人冯品毅应谢台臣之聘到大名七师任英语教员。冯品毅在学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广大民众的压迫与剥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向学生介绍《唯物史观略释》、《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其他进步书刊。不久,他发起组织了“读书会”,吸收10多名进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经过冯品毅几个月的辛勤工作,学校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10月,在他离开学校的前夕,先后发展了赵纪彬、刘大风、李大山、成润、吴益普五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党团两个特别支部,分别由刘大风、成润任党团支部书记。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北方区委指示:

不能离开学校,应在校内抓学生运动,在校外抓农民运动和“红枪会”工作,以响应北伐战争。同时指派刘大风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7年4月,北方区委派李素若到大名,在大名七师特支基础上建立大名党团县委。具体负责开辟大名及以南各县的党团工作。

李素若这次带来中共北方区委的三条指示:第一,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学校转向农村,不要老在学校打圈子,要做“红枪会”工作,抓农民武装,迎接北伐军。第二,以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标准,发展一批左派国民党员,壮大革命力量。第三,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跨党,即以党员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在国民党内起核心作用。4月,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总务主任高韶亭等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大名七师党团员已发展到30余人。特别是学校几位领导人入党,使学校领导权掌握在我党手里,大名七师逐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一个革命教育阵地。此后,在学校加入组织的党团员陆续到周围县创建发展党的组织,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把革命的火种撒向直南大地。

1927年5月,因直南人民不堪忍受直鲁军阀的残酷压榨,大名、广平、成安、肥乡、曲周、南乐等县的“红枪会”,在会门首领的率领下,举行暴动,围攻驻大名县城的直鲁联军。学校因战乱放假,广大进步师生各自回家进行革命工作。党团员按照县委的布置,开始将在学校内学到的革命理论用到校外的革命实践中去。当时赵纪彬被“红枪会”首领聘请为他们的参谋长。不少同志在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们还和北伐军取得了联系,当北伐军到达濮阳县时,大力发动群众支持北伐战争。此外,还有大部分学生投入教育战线。分别当了教育局长、督学和教员,对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起了不小作用。在此之前,即1927年放寒假期间,刘大风、石仙洲在家乡南乐县佛善村、石任村发展党员,分别建立了两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

我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以后大名七师跨党的共产党员大多退出国民党,转向深入基层,开始了我党在直南各县的建党工作。

七八月间,刘大风同志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归来,被顺直省委委任为特派员,负责指导大名及附近各县的工作。根据党内文件,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在濮(濮)内(黄)沙区工作的赵纪彬、李大风同志一起活动在千口、井店、化村一带,以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彭湃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作指导,创办农民夜校,自编课本,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成立农民协会,利用合法名义从事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们在那里先后发展王从吾、刘汉生、王卓如、平杰三、喻屏、赵子云等入党。不久建立了千口、井店、化村等党支部,领导农民进行反贪污、反苛捐杂税的斗争。以后又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组织包括河南省内黄县在内的几十个村庄的农民群众,与当地土豪劣绅展开激烈的斗争。随着斗争的发展,在内黄县的马集村建立了党支部。

1927年秋后,大名县委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刘大风任县委书记,赵纪彬任宣传部长,李大山任组织部长、成润负责团的工作。他们都是大名七师的党员学生。当时县委领导大名、南乐、清丰、濮阳各县的工作。冬季,县委机关迁到南乐县佛善村刘大风家里后,他们帮助佛善村、石任村、古寺郎、近德固、留固店一带贫苦农民开展了年关卖公地、向富人借钱等斗争,并在城内学校及农村建立了党支部。1928年县委机关迁回大名,大名七师党员曾则西回村发动群众成立杠子会,团结农村群众,在农村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左右了村政权,对附近村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8年秋,赵纪彬、刘大风在清丰县发展党员,在县城成立了支部。不久,又在大张家、铁炉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从1927年5月到1928年末,是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时期,而直南的革命形势依然在发展,大名七师党团员深入到直南乡村,分别在濮阳、南乐、清丰、大名和内黄等县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928年,刘大风向顺直省委汇报工作,蔡和森同志给予热情鼓励,称赞这一带工作做得踏实,有基础。

1929年初,因连续不断遭受战争而停课一年之久的大名七师开学,党团员人数增多了。这时大名单独建立了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大名的工作。其他各县也都先后建立县委,大名县委不再领导清丰、南乐、濮阳等县的工作。经过近两年实践的严峻考验,大名七师党团员大都积累了不少斗争经验。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开学后学校党组织和学校领导密切配合,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者来校任教,讲授马列主义,废除国民党教育部审订的一部分文科教科书。从1926年秋到1932年夏,先后聘请的教师有冯品毅、王痴吾、李梦龄、王冶秋、千家驹、张友渔、王真、原政庭、臧恺之、张衡宇、张苏、刘龙文、王颂咸、王显周、袁效之、李秀夫等。国文课选用李大利、鲁迅、郭沫若等革命人士的著作,并讲授高尔基等苏联作家的作品。历史课由谢台臣先生担任。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俗扼要地讲授从原始社会到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课选用《中国经济地理》。教育学讲授李浩吾的《教育学大纲》。伦理学则讲授唯物辩证法。各班次的课程先后虽有所不同,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等内容,大都可以学到。此外,教师讲课时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实际,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我党的主张,讲解国内外形势,使学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同时,图书馆订购了大批进步书刊,供学生课外阅读。当时上海、北平新出版的进步书刊在大名七师很快就能看到,如被国民党列为禁书的《共产党宣言》等,学生们则竟相传阅。学生自治会的学术部、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组织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为了向校内工人和校外农民进行文化政治教育,学校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的“平校部”组织了平民夜校。聘请党团员讲课,启发工人和农民的阶级觉悟。由于党组织执行了正确政策,学校领导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党团员的努力,到1930年上半年学校中的党团员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连同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等,革命力量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国民党员仅有极少数人。这种状况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是极少见的。

1929年后,由于大名七师学生积极开展工作,在直南的大名、清丰、南乐、濮阳各县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党员人数普遍增加。各县先后建立了县委,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1929年至1930年间,解蕴山、曾则西、裴志耕、成润等同志承担了大名县委的领导工作。在他们的领导和组织下,大名七师周围的十多个村庄开办了农民夜校,在全县6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20多个,党员人数增加到200余人。1929年冬,成润等同志根据大名县委的决定发起成立了大名学生联合会,并发展了党员、团员,建立了党组织。1930年春,在大名县委领导下,林恒非同志领导万堤、黄金堤一带20多个村庄的农民进行反对“华洋义赈会”修筑大(名)馆(陶)公路,无代价侵占农民土地的斗争,迫使对方偿还农民部分地款。在清丰县,1928年建起了城乡支部,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1929年建立了县委,接着开展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反帝运动。至1932年已发展了大批党员。在南乐县委领导成员中,主要是大名七师学校出来的党员。他们领导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特别是1932年领导的盐民斗争,曾发起全县盐民包围南乐城,迫使时任县长不得不答应盐民提出的条件。

1929年濮阳发生“温邢固事件”,赵纪彬、李大山、刘汉生、王卓如四同志被当地土豪劣绅掌握的反动民团逮捕,刘、王取保释放,赵、李二人被河北高等法院大名分院各判两年徒刑。县委机关遭破坏,群众也死伤10余人,运动暂时受到一些挫折。1930年2月重组县委,王从吾同志任县委书记。此后濮阳县的工作又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32年5月濮阳盐民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滑县、内黄、清丰、南乐、大名、东明、长垣等10多个县盐民的斗争士气。不久,“两河(河北省、河南省)盐民总会”成立,选举王从吾为主席。于是号称“十万盐民大军”的10多县盐民群众在我党领导下开展了驱赶盐巡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