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小伙伴!(2)
在十几年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在7岁时每次“打仗”都当小兵的人,30岁时正在一家公司做着自己的部门小兵。而那个每次都充当老大的顽皮小子,28岁就从单位辞职做起了买卖,或者不到30岁就成了一个部门的老大。
我们在中美两国对将近20万人做的采访表明,这个准确率高达79%。要知道一个社区(村)的“小老大”并不会太多,往往只有那两三个,小兵却有一大群。难道这不说明一些问题吗?
“和经常欺负我的老大做朋友?这没错呀。”上海的赵先生笑嘻嘻地说。5岁时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孩子王的副手,他打不过那个家伙,于是退而求其次,和他成为一对搭档,一起欺负别人,管理一支小团队,全村的小孩都听他俩的指挥。而现在,他是一家IT公司的副总。
预言就是,你在小时候长时间承担的某种角色,其实是在为将来你的社会角色进行演练。它会变成一粒延时生长的种子,埋在我们意识深处,静悄悄地隐藏起来,然后在恰当的时刻,以你毫无知觉的方式爆发了。
糖块争夺者
糖块代表“战利品”,是所有“利益”的符号。玩伴既在一起争取大人给更多的战利品,又会为了自己可以多分几块而大打出手、争执不休以及明争暗斗。假如你总能在糖块争夺战中获胜,还不会破坏自己与小伙伴的关系,这代表了你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大赢家——至少你会拥有最大的概率继续赢下去。
搞破坏的同谋者
不在一块干点坏事,就称不上是自己的小伙伴。比如把邻居家的自行车胎扎破,给同班同学的书桌内放一只死蛤蟆。在搞破坏时,你总是需要一个同谋者与配合得力的帮手。相信我,在10岁以前,几乎没人不在意这事。
在这四种角色的变换中,我们与玩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也是对人生必不可少的实验期——我们为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进行初级训练,并形成最初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在和小伙伴一起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活动的同时,也能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为人生的未来指明基本的方向。
重要的是,你会形成最早的“自我意识”:这是我,不是别人。并且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明白将向哪里去。
◎最难把握的是“分寸”
当你学会了定位,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和伙伴的比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分寸,做人和做事就具有了一种收放自如的力量。这往往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的重要分水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你会发现做事最关键的地方不是能不能做成功,而是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衡量。在每一天,分寸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决定着我们的心态是否从容,脚步是否稳重有力,前途是否光明远大。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制定计划需要把握分寸,评价朋友和学习总结都需要把握分寸。
用最简单的话说,分寸就是“尺度”,是一种决定自己站在什么位置的能力。
我经常在讲座中谈到合伙人史密斯的故事,他是一位传奇人物,CNN和《纽约时报》都做过他的专访,还有很多机构想邀请他出版传记。史密斯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公关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也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原因不仅仅在于他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的勤奋,更不在于他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人与人距离的把握和做事的时候火候的掌控。
史密斯懂得什么叫作恰如其分,什么叫作不偏不倚以及见好就收。
所以他永远都不会失去朋友,也是我身边拥有朋友最多、并且友谊最为长久的人。史密斯有一次曾颇为自傲地说:“30年前和我一起偷邻居家奶酪的麦克·布莱恩,那个喜欢吹牛的家伙,现在仍然是我家的座上宾,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是如何偷东西,而是怎样在邻居的家门口留下一张道歉的纸条,告诉威灵顿先生我们只是非常喜欢他妻子做的美食。”
一句话,史密斯善于从任何一个人和事件中总结经验,学到一些取悦别人的智慧。就算犯下了一些错误,但如果以取悦的方式进行处理,我们发现对方总是能够轻易地原谅你。就像我们发生矛盾的时候率先道歉的一方总是能掌握主动权一样。在社交领域,这就是手段与时机的问题,它综合表现为一种社交技巧,代表着开放、诚恳和善意的力量。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这当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在和小伙伴的相处中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尺度,学习到了人生长跑的技巧,你就等于自己掌握了命运,而不是拱手交与他人。
我们的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其中的成败与兴衰、得意与失意,都在分寸二字中见到分晓。
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实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
●批评的分寸:只有坦诚是不够的
如果你自认为十分坦诚,就毫无顾忌地揭发别人的错误,即便没有恶意,也会让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和你关系最好,就可以承受激烈的批评?不,我们和伙伴的决裂往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从很小开始,我们就有机会训练这种能力:批评和指责别人既要考虑到场合,也要注意分寸。若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让他难以接受,或者自尊心被你伤害,你和他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就算拜把子的兄弟,今后也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
●表达的分寸:很多话是需要三思而言的
说话小心一些总是没有错的,这代表了谨慎的力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会变得谨慎,而不是在朋友面前咄咄逼人或喋喋不休。这是无数经验、教训和长辈的训导换来的,也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
三思而言,察定后动,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再去表达你的看法,才能显示涵养而且受人欢迎。一个总是说错话的人不但缺乏城府,而且显得浅薄和俗气。一出生上帝就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和两只耳朵,就是让人多听少说,多去观察而不是总出风头。
实际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出风头的人,他们在成人后的成就绝大部分都很一般,大多从事平庸的工作,而且已经丧失了儿时的那种创造力和惊人的活力。
●时机的分寸:口无遮拦的代价是遭人讨厌
我见过很多口无遮拦的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触及别人的禁区,在相处的分寸上犯下巨大的错误。比如探问别人的隐私,当众揭对方的伤疤,以及张扬对方难以启齿的缺陷等。这是缺乏训练的结果,和没有分寸的人成为伙伴,你自己也会变得没有分寸;和喜欢强人所难的人成为朋友,你也会变得和他一样,从他身上接收这些让人讨厌的力量。
●尊重的分寸:和人保持适可而止的距离
即使一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也要和他保持适可而止的距离。在任何话题上保持互相尊重,比如谈话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不可严重介入对方的生活,这会有损你的形象。维持关系的深度,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合作的兴趣和对对方的态度。
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找一个榜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他的身上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然后让自己也拥有这种品格。有时候,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它带给我们。但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和同龄人的相处就成了磨炼这种品格的舞台,你要甄别哪些人不具备这样的品格,然后离他远一点,避免传染“放肆”的恶习。
●做事的分寸:借助书上的经验,阅读是我们一生的习惯伟大人物在成就一番事业的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一本好书就是他的好伙伴,从识字开始,就成为他相伴一生的朋友。在调查中,我发现67%的华尔街高薪职员在16岁以前就建立了定期阅读的习惯。没有人强迫,纯粹是兴趣使然。有的人在回忆儿时伙伴时往往没有印象,但却经常想起当时自己读过的好书——他们受益匪浅,从中了解到了这个世界,也培养了自己淡定和从容的品格。
随着周围环境不断的改变,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来改变说话或者做事的分寸,制定与人相处的更高的标准。就像一辆好车,我们需要升级它的配置,增加它的发动机,来改善它的速度,让它始终在自己的驾驭之中。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好的伙伴身上学习到这些积极的智慧,有所吸收并加以运用,那么我们就如同获得了一辆动力强劲的座驾,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地超越别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你迅速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人。
◎不要过度投资
25岁的华盛顿男孩克莱尔对此有着沉痛的教训,他说:“千万不要对人太好了!我对人对事好到极点,好事几乎都做尽了,结果却让我失望,我总是那个最受伤害的人。难道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吗,它不是给好人准备的?”
翻开克莱尔的过去,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朋友尽心尽力、从不设防的年轻人,而且他确实喜欢义无反顾地对自己的朋友付出。这当然是非常好的品质,无可指责,也决计不能批评。但是,问题出在哪儿?
克莱尔说:“我和夏西基在光屁股时就认识了,四五岁时,我们是社区最好的一对伙伴,所有的好东西都会跟他分享,像兄长一样照顾他;到了学校,我们是最好的哥们,我替他遮风挡雨,甚至帮他在考试时作弊。没有人怀疑我们的友情。”
“这很不错,然后呢,发生了什么事?”克莱尔沉默了一会,说:“去年,夏西基投资了一家餐厅,前半年生意很不错,但后来不知他怎么经营的,亏损了一大笔钱。他曾想关闭餐厅,但我觉得这是他从小到大的理想,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就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大概30万美元帮他,维持了不到一年,但还是破产了。我并没有要他还钱的意思,可我发现夏西基对我越来越冷淡了,总是不接我的电话。直到上个月的一天,他从我的世界中消失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我马上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便问他:“在你们20多年的友情中,你有求过他帮忙吗,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忙,请回忆一下,尽可能列出他对你的帮助?”
克莱尔想了半天,然后坚定地回答我:“没有,我从来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要求!”
哦哦——这难道不是他们友情破裂的原因吗?在这对让人羡慕的关系中,克莱尔是完全的施与者,而夏西基只是单纯的接受方。他满足朋友的一切需求,却不要求对方给予一点回报。虽然他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但夏西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过度付出的结果就是对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像断裂的弹簧那样无法修复。夏西基无法报答他的付出,只好一走了之。
我的结论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他有劳动能力,而且智商正常,情商也不低。他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渴望朋友的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与此同时,独立和付出也是他内部的需要。他最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帮助,而不是像乞丐一样接受施舍。
本质上,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一种相互满足某种需要的稳定模式,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你对一个朋友过度投资的恶果就是他无法还债,不得不离你而去,和你撇清关系。你和他的关系再好,也敌不过这种来自人性本能的力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很小就是过命的朋友,但成年后却逐渐疏远,渐渐地老死不相往来,许多时候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这是残酷的教训,人与人社交的本质,始终遵循着一种十分功利的原则,人们对此原则在潜意识中难以摆脱——人际交往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提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渴望自己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往往不会感到快乐,而是会令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做出与常理十分相悖的事情。就像夏西基对克莱尔做的那样,对这种结局,他们两人都不会有什么愉快的体验。
这说明,对待你的玩伴时一定要有所保留,不可表现出一种“我全心全意为你”的姿态。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他们倾尽全力,以为自己这种无怨无悔没有私心的付出,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结果往往是相反的——对方的心理感到极不平衡,因为他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这对他的自尊是极大的伤害。
为了平衡双方的关系,使你与伙伴的亲密感维持下去,你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任何付出都应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未必就是金钱或其他功利的东西,但一定要让对方感到平衡和安全,至少要心安理得,能够从容地与你相处。否则,你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你,或者没有机会回报你,强烈的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做出极端行为,切断与你的联系。
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投资你的伙伴时,应该留有一些余地。适当地保持你们之间的距离,不要倾尽全力,或者不要过于靠近对方,让相互之间保留隐私。比如,你可以在某些时刻对他的困难视而不见,直到他来请求你,你再给予帮助。因为很可能对方并不希望别人知情,也不希望别人过早地给予帮助,要知道这往往意味着对他能力的蔑视。
第二,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对方,尤其是你察觉到自己不出手的话,他可能无法战胜眼前的困难。那么,在你投资这份友情时,不妨同时适当地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提出一些请求:“嘿,哥们,我也遇到了些麻烦,而你恰巧擅长这种事,能帮我一下吗?”他会觉得你们之间的共处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中自由地呼吸,而不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