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犹太家庭的美德教育课(1)

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教师是神圣的,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教师是神圣的,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塔木德》上如是说。

曾有两位视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人。镇上的守备局长闻讯后急忙赶出来迎接,视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人是守护镇民的人,而不是你这个守备局长。”

这时,警察局长又跑出来迎接,视察员却仍然摇头,他们说:“我们想见的既不是守备局长,也不是警察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部队和警官都会破坏市镇,只有教师才是真正守护市镇的人。”

在拉比和视察员的眼中,教师才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他们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塔木德》中记载的这则故事足可以说明犹太人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犹太人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每个孩子还很小时,父母就告诉他们要热爱学习,尊敬师长。

在犹太历史上,“教师”一词的确切含义是有所变更的。在早期的犹太社会中,教育尚处在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神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初级阶段。那时候,社会上并不存在专职的教师职业,教育子女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父亲和拉比共同完成的。在家庭中,父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任务,他把“智慧之言”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子女,因此,父亲就是教师,教师也就是父亲。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意义。现在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来称呼教父,就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

《塔木德》中说:宁可失去所有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在犹太人看来,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权威与智慧的拉比来完成。在遍布各地的犹太社团中,拉比不仅是神职人员、牧师、法官、律师、医生,而且是教师。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涵义就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拉比就是各地犹太学校的负责人与职业教师。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不仅要向学生解答学业上的难题,而且还要指点生活中的迷津。人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向拉比求助,通常拉比们说过的话也往往被社会视为至理名言。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他的教师和父亲同时被海盗绑架,只有以巨额财产才能赎回他们的性命。当时,孩子拥有的所有财产只能赎回一个人。这位孩子的选择是:先从强盗手中救出自己的教师。

尊重教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把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长大成才,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高。犹太人常常对孩子说,要像尊重我们——你的父母一样,尊重你的教师。

犹太人在婚姻嫁娶问题上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学者的敬重。自中世纪以来,中欧的犹太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最理想的婚姻是有学问的教师、拉比或法学家同富翁的女儿结合。

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不仅仅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品德。犹太人在实际的生活中,教育孩子们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1)教育孩子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首先,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关系,不应该在心理上形成两个对立阵营。与教师交往,不必自卑,不必羞怯,要大大方方,友好往来。其次,要全面而客观地认识教师。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优点和缺点,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学生应该客观地评价教师,不能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更不能把教师偶像化。最后,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往,获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虚心向教师请教学习。

(2)培养尊重教师的真挚感情

尊师爱师是做人的一种美德。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可尊之处。教师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从事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3)真正理解信任教师

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只有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才能缩短,感情才能沟通,关系才会融洽。

犹太父母不仅经常给幼小的孩子讲述尊重教师的故事,还鼓励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在今天的以色列,孩子们按时上课不迟到,聚精会神地听讲,课外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在生活中,学生对教师很有礼貌,特别关心体贴教师。

通过创造氛围塑造孩子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造成很大的不同。家庭的心理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犹太人认为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它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一是家庭物质环境,一是家庭心理环境。

尽管犹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大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们竭尽全力给孩子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每个家长都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物质需要。犹太父母更注重的是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

在他们看来,家长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是要创造良好的爱的气氛。这不仅要求父母相亲相爱,还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不要吵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能紧张,要相互信任和体贴,以免给孩子精神上带来苦闷。二是要重视和创造家庭中良好的智力气氛。父母本身对知识要具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无形力量。如果家庭智力气氛差些,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请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智力气氛。

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同时,要防止孩子从小受较窄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家长教育孩子在良好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下正常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又要不受家庭智力气氛的束缚,广泛地吸收来自外界一切有益的“养料”。

在加利福尼亚有一片高大的红杉树林,其中有一种树叫“大谢尔曼”,高达二百多英尺,树围有79英尺,它被砍倒后,木料足够建35幢带5个房间的房屋。日本人种植一种叫“盆景艺术”的树,它虽然只有几英尺高,却有着完美漂亮的树形。“大谢尔曼”与“盆景艺术”种子的质量都不足1/300盎司,但长成后差别却是巨大的,差别背后的故事就是环境带给我们的启示。

“谢尔曼”扎根于加利福尼亚的沃土,吸收丰富的水分、矿物质和阳光,最后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而当“盆景”冒出芽时,日本人将它拔出泥土,除去直根和部分须根,故意抑制其生长,最后它就长成了一棵虽然漂亮但是很小的小型植物。

由此可见,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造成多么大的不同。家庭的心理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犹太父母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时通常会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平等。这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

其次是开放。家庭成员要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长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直接影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

最后是理智,只有理智才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给孩子一个勇敢的理由

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

胆量、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品质。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依靠勇气在事业上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长期下来,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做法都是极不明智的,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既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还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更加严重。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

在这一点上,犹太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1)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此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上惟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和小人书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他们惧怕鬼怪。但是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3)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有些时候,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们是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4)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时,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

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们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从以上犹太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父母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士!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犹太人的灵魂深处,有种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该怎样。

同样,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著称于世。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

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两方都按合约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那么这个合同就可能要破产。

在与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犹太人不履行合约的情况,除非是合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塔木德》上有一句话,叫“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其实就是所谓“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就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做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为人知者方为恶,不为人知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忏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悔”是为了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的机会,何悔之有?

很明显,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是十分明显的。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

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孩子的毅力取决于家长的意志

孩于有毅力,才能学习好。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犹太家长尤其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意志太重要了。意志薄弱对任何人来讲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几乎所有违法犯罪者都是意志薄弱者,他们控制不了感情,抵挡不了诱惑。

犹太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下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