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驾驭情感的五个原则(1)
(第一节)匹夫之勇要不得
男人必修心理课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才能享受永恒的欢乐。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有乐趣也有痛苦,就像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对于男人,生活有时会更复杂。社会给男人设置的必修课是“出成就”,现在也有人叫“出效益”。但无论是“成就”还是“效益”都不那么好“出”。于是,常常看见许多男人疲惫不堪,几乎不择手段地去寻找机会,好像男人本来是无地位可言的,只有拼命去“赢”,方能有立锥之地。
在情感方面,男人似乎一辈子都在练一种“收敛”的功夫:有泪不能流,就连古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有苦不能诉,否则会被人指责“软弱”。
更不用说自己主观上会犯的错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男人还好,而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男人有些错误则不可避免。
主观臆断:在没有事实根据的基础上武断地做出消极的结论。什么都要有事实证据,仅凭今天老板看你的眼神不如以往热情,就得出老板对你不满意的结论是可笑的。你怎么知道老板不是因为今天和太太吵架所以心情不好呢?
以偏盖全:抓住细节部分,对整体做出消极的判断。断章取义是陷入抑郁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考虑事情要全面,不要抓住一点不放,除非你想和自己“较劲”。
个人化:主动把别人的过失、错误都归罪于自己,为别人的不幸和过失承担责任。有时候“太有良心”会使自己陷入窘境。不是所有和你有关的事情办砸了,就都是你的错误。反省自己是对的,但不要太苛责自己,你连自己都不放过,这世界上还有你的活路吗?
曾有人说,是社会的角色规定性和生物自身的角色规定性在“合谋”折腾着男人,所以男人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女人。
可是,无论男人们有多少“难”,有多少“苦”,生活还是要继续,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情绪,才是男人们应该做的。
是的,男人需要有勇气的表现,可又不能是匹夫之勇,而是做妥善决定之后,里面透露着一种“精明”的勇。
孔子和门生对话时,最喜欢赞美颜回的德行。一向自认为最勇敢的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就问:“如果老师带领军队出去打仗,会带谁同行呢?”子路这句话是暗示老师:颜回体弱多病,根本毫无用处,非要带我这个最有勇气的人去不可。孔子马上回答说:“只知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这种逞匹夫之勇的人,我绝不可能和他共同行动。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计划,缜密的思考之后,才能付诸实行。”子路听后,虽然不好受,却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大圣人的话没有错,男人最忌“有勇无谋”。血气之勇,在这个时代绝对不受欢迎。
日本有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为上面的话作了印证。在他创业之初,由于竞争十分激烈,其他公司不断地压低价格以求抛售货品。那时松下先生还很年轻,心想:“事到如今,只有和他们拼了,才不会输给同行业的竞争者们。”结果为了这件事,他跑去和加藤大观师傅磋商。大观师傅说:“假使公司只有你一个人,你大可这样做。但你有这么多属下,他们又都有家眷,身为公司的负责人,竟然逞一时之强,岂不是连累了你的属下吗?”他觉得师傅讲的话很道理,经过再三思考之后,决定放弃和其他公司竞相抛售货品的念头。果然不久,顾客都转而信任他,松下由此在商场中胜出。
一个男人活着不易,有勇气地活着更不易。但男人不能给世人留下“徒具匹夫之勇”的话柄。
偏激者不受欢迎
一位正值壮年的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跳槽到某公司担任部门主管。到了新公司后,他深感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他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另外,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高了起来。但最近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恶梦,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经心力交瘁。这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应激反应综合症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这种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遭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而不得不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再加上家庭纠葛和自我期望过高。至于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烦躁感等,则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先兆。
罗丝是一家电脑公司的部门主管,她为人很热情,工作能力也强。可是,她特别爱与别人发生争执,而且脾气一上来,总是大喊大叫,还经常痛哭流涕,让旁人非常尴尬和不悦。结果她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在办公室内,是否可以发脾气或与人发生争执?有时候,某些事情你实在很看不过去,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实在很想发作,但是为了顾及颜面,你勉强忍了下来。而你知道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愤怒不满的情绪仍然憋在心里,随时都有可能引爆出来。不巧,当你转过身去,看到一个同样满肚子怨气的家伙正对着你咆哮,他不自觉地嗓门愈扯愈大,分贝愈升愈高,这时,你可能的反应是——受到惊吓而不知所措?视若无睹地掉头走开?还是怒不可遏地反击回去?
美国有两位心理专家曾经针对一些上班族做过调查,结果得知有70%以上的人都承认,他们在办公室中曾经有过愤怒、焦虑、哭泣、哽咽的情况。对这些上班族而言,这是个“秘密”的经验,他们不希望被别人知晓,以免使自己变得很窘迫。调查发现,工作压力大的公司职员,有半数都产生过“揍同事”的念头!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英国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据称,高负荷的工作、爱出毛病的电脑还有惹人烦的同事都是这种“愤怒”的根源。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火。在调查中,51%的女性称自己曾动过“暴揍同事”的念头。相比之下,男性还绅士一些,只有39%的人想过要打别人出气。
如果你观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工作上所遭受的压力、挫折、误会、争论、沟通不良等负面情绪随时存在,并且潜藏在工作场所的每一个角落。
一般人大都把在办公室内争吵视为禁忌,凡是愤怒、喧闹、轻佻、悲痛、焦虑、哭泣等等这些情绪化的反应,都不应该出现在工作场所。因为,发脾气或许很有效,但是也很危险,它可能为你树立更多的敌人。
是的,我们一直相信一件事:办公室应该是冷静、理智的地方,那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不应该出现在办公室。
学会驾驭自己
这个世界诱惑确实太多,而学会约束和驾驭自己则是一生的功课。放纵自己或许是人天性里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性的一种倾向,然而放纵与悔恨也往往是人们不快乐的主因,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最关键因素。
刚刚学会骑车或开车的人,通常都是很兴奋的,因为他能够驾驭一个机械的结构体,到处游走。而事实上,学会驾驭自己——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结构体,倒应该是更快乐的事。
驾驭自己,克制自己,首先得要有个平和的心态才成,对客观的东西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成。否则,心态偏激,如何能对自己驾驭得了?驾驭自己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都是有情绪的,而情绪,总会因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相应变化。怎样才能做到平和呢?智者告诉我们:一要大度。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种大度,当然不是无原则地对一切丑恶都睁只眼闭只眼,而是对于一切事物,包括丑恶事物和反常事物,都能以理性的态度,先承认它,再从容应对;二要辩证。辩证即能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正反两面即能在事物猝然降临之时不慌不乱,不惊不惧。坏事来了,以其可能转化的光明面中和之,中和则趋于平衡,趋于平衡则心态平和矣。大度和辩证,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维方法有关,还需要假以时日,长期培养磨练,三者缺一不可。
不放纵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便可完成的,它意味着一个艰苦的过程。通常信仰宗教和修道的人,大多生活简朴,却祥和且快乐,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们立志要修炼自己的身心,以便有绝对的把握来驾驭自己。最近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身体中其实有两个人,一个是理智的左脑人,一个是创造性的右脑人。人本身的矛盾就是因为体内左脑人与右脑人的冲突。经常说错话或是做一些马上会后悔的事,是由于左脑人控制不住右脑人。
着名舞蹈家陶金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当陶金住进中日友好医院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稍动一动,汗水就会湿透衣裳。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上厕所,不肯如别人一般在床上解决,一直到他临去的前一天,也是如此。癌症晚期病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剧烈难忍的疼痛。为了不让自己的大脑思维受损,不管多疼,他都尽量不服用含有镇静剂的药物,实在疼得受不了了,他就用手指使劲掐自己,掐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掐出血来。在生命最后的半个月时间里,陶金出现了昏迷的症状,时常昏睡。有一次与他相识的一位电影导演来看他时,虚弱的他已经不能出声了,但还是要求坐到沙发上与导演交谈,这情景让导演潸然泪下:一向活蹦乱跳的小陶,怎么会只有这么轻,这么弱,却又那么自律,一点都不肯放纵自己,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驾驭自己其实就是生命中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简单的事开始,逐步地去除任性、情绪失控的坏习惯,养成自我节制、不轻易发怒的好习惯,一步一步地学习,中途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就像学开车一样,不断地学习。
用智慧驾驭你的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有人将之称为“心理摆规律”。即使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一点足以解释自恃过高的人为何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要克服这种“心理摇摆效应”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人们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成功、荣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对困境与苦难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大起大落。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
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情绪冲动时的言行给别人造成的伤害的确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荀子说过: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人们常常将理性与情绪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理性中蕴含着智慧,情绪中同样包含着智慧。情绪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意识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情绪智慧高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人际中,都能够取得成功。流传百世的箴言告诉人们:不轻易发怒的人,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人,大显愚妄。
人生有乐也有苦,有顺境也有逆境,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这是我们该谨记的。
(第二节)冷静下来,理解别人
不要让小事牵着鼻子走
应激反应这个词从上世纪50年代才被医务人员用来说明身体和精神对极端刺激的防卫反应。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在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恼怒情绪中,大脑也会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以便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吸收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大,心脏加快跳动,血糖水平升高。
德国埃森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说:“应激反应是无害的。”他说,“使人受到压力的是长时间的反应。”他的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61%的德国人感到在工作中由于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感到有压力;20%的人抱怨同上级关系紧张;16%的人说在路途中精神紧张。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紧张有80%是自己造成的。”他还经常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他还就此写了一本书《别为小事抓狂》。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他的建议是:
(1)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到高兴,你的自我感觉会更好;每天至少对一个人说,你为什么赏识他。不要试图认为人都应该是完美的,因为,只要找,总是能找到缺点的,这样找缺点,不仅会使您,也会使别人生气;
(2)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会没有必要地花费许多精力。不要老是纠正别人;
(3)常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要让别人为您的不顺利负责。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实,这样您会发现,每一天都会突然变得轻松得多。
实质内容更重要
提到安迪·格鲁夫,你会想到什么?对,他的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是个神奇的人。他赋予了英特尔个人化的价值,并使这家公司迅速上升为业界的巨人。
格鲁夫不止一次来到中国,向中国同行传达他的真知灼见。格鲁夫言语间闪烁着幽默,语调沉静有力,说话直来直去。他是一个凭语言就能突显个性的人。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极具个性。通过下面几段他的自我表述,我们可以洞悉他的价值观、他的工作态度与他的人生态度,从而我们也不难明白,优秀的人因为什么而优秀。
我比较重视的理念:
第一是品格好,要诚实。跟人沟通,要直截了当。
第二是我坚信一定要努力工作,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使命,都是通过工作实现的。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难题,但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