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交友的基本礼仪(2)
仪态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头部、脸、躯干、腕、手指及腿、脚等十几个主要部位,几乎都可以传情达意。在社会交往中,仪态充当着极为重要并且极为有效的交际工具,优雅而得体的举止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交际形象,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在此主要介绍体姿、表情、手势、眼神、人际距离等仪态礼仪规范。
人的基本体姿可分为站姿、坐姿、走姿和卧姿四大类,通常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站、坐、走三类。优美的站、坐、走的姿势,是发展人的不同质感动态美的起点与基础。古语所说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就表明了对体姿的严格要求。
1.站姿仪态
站姿应注意保持挺直、典雅、均衡。站立时,人应直立,挺胸收腹,略微收臀,目平视,肩端正,双臂自然下垂,双腿并拢立直,脚跟靠紧且脚尖分成“V”型。在站立时,身体不要抖动或摇晃,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手不要插入衣袋,也不要叉腰,更不应东歪西靠。
2.坐姿仪态
坐姿应给人以端庄、文雅、稳重之感。良好的坐姿应当是:从椅子左边入座,背向椅子,右脚稍向后撤,使腿肚贴在椅子边,上身正直轻轻座下。如果是女士入座,应整理裙边,将裙子后片向前拢一下,以显得高雅娴静。坐立时,上身要正直,挺腰并膝,女士应并脚,双手自然置于双膝上或椅子扶手上。坐立时不可随意晃动身体或双脚,双腿不要伸得过远或分得过开。此外,还应避免过于放松,瘫坐椅内。
3.走姿仪态
走姿属动态美,要求稳健、轻盈。行走中上身要正直,目光平视,挺胸收腹直腰,双臂自然摆动。要注意脚尖略开,脚跟先接触地面,两脚内侧在行走中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行走时,起脚要有节奏感,干净利落,鞋跟不要拖地,脚尖也不要迈内八字或外八字。行走中上身姿势同于立正,不可弯腰驼背,更不可摇晃。
4.表情仪态
表隋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在情绪的外露。脸部是人体中最,能传情达意的部位,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人们常说在交际中要“察颜观色”、“看脸色行事”,主要都是针对人的脸部表情而言的。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的表情是通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动来表现的。
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调动面部表情,进行人际交流或表达感受;而在交际上,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曾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传递信息的总效果=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其中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不难看出,表情对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情的形式是众多的,但人们关心的是,在社交中什么样的表情最能体现优雅的风度,什么样的表情更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进友谊。有人认为,电影上高仓健式的冷峻、不苟言笑是一种绝佳的风度,并加以崇拜与模仿。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以这样的风度出现在社交场合,拒人于千里之外,冷若冰霜,那么沟通、合作、关心和热情就会变得遥不可及了。
在社会交际中,那些用笑声传达愉悦的人,比那些较为严肃的人有着更大的优势。目前,人们公认微笑是最富有吸引力、最能促进和谐关系的表情。真诚的微笑如同一扇敞开的窗户,象征着快乐与平和;象征着与心灵相通、相近、相亲的希望;象征着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伤与痛苦的愿望。善于微笑的人,通常是快乐而有安全感的,在交际场合能够营造融洽的氛围。
有人说:“严肃使人拘谨,愤怒使人气恼,佯笑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冷笑给人以奸诈之疑,至于捧腹大笑又有失身份,唯有微笑恰到好处”。微笑,是指不露牙齿、嘴角两端略提起的笑。它应是发自内心的笑,轻松而友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与友好。微笑不仅可以使人风度翩翩,富有魅力,给他人留下一个微笑的形象,而且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友谊。
5.手势仪态
手主要是人的劳动器官。在交际时,可以用手来传达一定的意思。得当的手势,有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招手、挥手、摆手、握手都表示不同的意义。手势不仅能够传达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它还会自然流露出他的心情和想法。例如,紧张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握紧手、兴奋的人会振臂欢呼、焦急的人会搓手看表……即使人们可以控制面部表情,却也无法控制手指,手指会叛变你的意志而微微颤动等相应的表现。
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应注意手势的运用,尽量养成良好的手势习惯。很多不自觉的手势,会让人感到粗鲁无礼、令人生厌。作为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应正确地使用。
与人谈话时,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更不能手舞足蹈。长辈与上司可能会通过抚摸他人的头部、轻拍他人肩部以示关心、喜爱和鼓励,但不分场合与对象的拍打、抚摸极容易引起对方不快。同时,勾肩或搭背也是不自重的手势仪态。
在人际交往中,用手指指点点也是失礼的行为。谈到自己时,不要指自己,而应将手掌按在胸口上,以显得斯文;谈到别人、引路或指示时,切忌用手指指点,一般应用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展的手形来表示。在社交活动中,如果不是为了传达信息,手应保持静止,给人以稳重之感。一般不表情达意的手势,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有的人一与人谈话,手就会做一些不相关的习惯动作,掏鼻子、剔牙、摆弄衣服或物件、抬腕看表或手东挪西放等:都会使谈话对方感到话题不被重视;有的人一与人交谈,就手足无措,手指发抖,搔头摸脸、搓手,给人以不自信的印象。“静止的双手是权威的表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与人交流,恰当准确地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有助于形成充满魅力的个人形象。然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手势的运用与含义是不同的。最好事先了解交际对象的风俗习惯与忌讳以防引起误会,因为不少相同的手势对不同的民族或地区的人而言,含义完全不同。例如,在我国伸出手掌心向下挥动以示招呼他人,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唤狗的动作。因此,在与外宾的交往中,尤其不可乱用手势。
6.眼神仪态
传达个人信息的形式很多,但真正的“传神之处”还是人们的眼睛。人们习惯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从一个人的目光中,可以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生活经历、个人修养、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甚至连思维的细节都从这里展现出来。
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目光应是坦然、和善、热情、乐观的。与人交往的时候,冷漠、狡黠、傲慢、贪婪的目光,都是不健康的,也是不会被他人所接受的,只能使别人在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左顾右盼、挤眉弄眼、用白眼或斜眼看人,也都是不礼貌的。
在友好与善意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对象,眼神能够传递不同的信息。作为主人招待客人,眼神热情而愉快,表示欢迎;在长辈或上司面前,目光应略微向下,以示谦恭;对待孩子应体现宽厚与慈爱;对待朋友应体现热情、坦荡。在与人交往中,如果是同性,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对话题的关注,应该不时互视对方。但是,长时间面无表情地盯着对方,会带有挑衅性,所以应避免;如果对方是异性,长时间的注视更是不礼貌的。另外,与人见面时,不要上下反复打量别人。
7.人际距离仪态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领土领空,人们叫它“安全圈”。一旦异物侵入这个范围,就会使其感到不安全并处于防备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经过观察与实验认为,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像生物的“安全圈”一样,是属于个人的空间,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想侵犯他人,也不愿让他人侵犯自己的空间。双方关系越亲密,人际距离就越短。心理学家们认为,45厘米以内为亲密的距离;45~121厘米之间是私人交往的距离;120~210厘米之间为社会交往、工作业务时的人际距离;210厘米以外为一般距离。这种划分只是大致范围,并非固定不变的。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应根据双方的关系、环境、事因等因素,考虑自己保持什么样的人际距离是恰当的。而不是侵入对方心理空间,引起对方不快。例如,双方如不是很熟悉,就不要侵入对方的“亲密距离”,更不可动手动脚,否则,就被视为“越礼”。
以上是仪态礼仪规范的主要内容,至于各种特定场合或者特定工作环境中的礼仪规范,将在以后各章节中详细介绍。
3.交谈的语言礼仪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在人们各自的周围,因为不注意交谈的礼仪规范,或用错了一个词,或多说了一句话,或不注意词语的色彩风格等而导致交往失败或影响人际关系的事,时有发生。
美国前哈佛大学校长伊立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个有修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在交谈中,只有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达到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目的。
□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