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天才早发现,懂孩子才懂教育(1)
很多家长热衷于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才艺训练班之间。虽然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练就一些才艺,但如果这些才艺与孩子自身的优势毫不相干的话,那么他们学到的也只是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对这些才艺真正的内涵则无法理解和认知。所以,家长要尽早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潜在的“优势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让他们的优势慢慢发展,最终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指导未来的人生之路。
及早发现孩子天赋,着重培养教育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即便是那些只有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威特是近百年来德国少有的奇才。他八岁时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英语和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考上莱比锡大学,十四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可是,这样聪明绝顶的一个奇才,婴幼儿时期却是极傻的,连母亲和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白痴。他妈妈当时还曾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然而威特的爸爸老威特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实施能发挥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么,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禀赋为八十的孩子。他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没有多久,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整个街区乃至后来整个德国。
正是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才使少年威特从一个别人眼中的“傻瓜”成为德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奇才。他的理论及成功的实践,给千万望子成才的父母增添了希望和信心。
犹太拉比认为,家长应按孩子的思维长项来寻找孩子学习和研究的领域。爱迪生偏向观察,于是选择发明;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物理。唯有用好自己的长处,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与创造的领域。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的短暂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是中世纪的一颗明星。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发现,打破了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牛顿说过:“如果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说的巨人,就是伽利略。
可是,有谁会想到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曾一度想当修道士。这位科学界的天才差一点被埋没在修道院里。及时改变伽利略这个主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凡山佐。
那时候欧洲的教育和科学都是神学的奴仆,许多学校都是附设在修道院下的。为了让伽利略作好进大学的准备,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伽利略在学校里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动,决心要当一个修道士,把一生都贡献给宗教。
凡山佐自己擅长数学。但是,那时人们并不了解数学的用处,连大学里都没有专职的数学教授。凡山佐又是一个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员。但是,他也不能靠音乐来谋生,他只能开一个他不愿意开的小铺子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凡山佐当然不愿意儿子学音乐,也不愿意儿子学数学。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医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奥”,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一位著名的医生而起的。
凡山佐当然不同意伽利略的这个错误决定。他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人是不会甘愿长期受宗教教条束缚的。而且,修道院中令人窒息的枯燥生活,也不是伽利略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他找了一个借口,说伽利略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看书,把伽利略从修道院带回家中。
后来,经过凡山佐的耐心劝说,伽利略接受了父亲的劝告,改变了想当修道士的念头,进比萨大学当了学生。虽然他始终没有成为一名好医生,可是,他毕竟摆脱了做一个枯燥的修道士的命运。而且,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数学家,开始观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学的现象,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知子莫若父”,如果没有凡山佐果断、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伽利略这颗科学巨星很可能埋没在修道院里。
同老威特、凡山佐一样,犹太人认为,孩子的不同爱好,或有益于身心健康,或有益于智力开发,或有益于个性形成,或有益于情操的陶冶。只有尊重和发展孩子的正当爱好,方有遂愿的可能。
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孩子的天赋
不论孩子的天赋属于哪一方面,它们都是宝贵的,都应该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孩子进一步发展。
每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个方面的天赋和潜力,只不过有的孩子天分高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资更聪明些而已。有经验而细心的父母不难观察到,有的孩子早在一岁左右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某方面的天赋和才干。
家长们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呢?可以先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看看他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尽量支持和引导他们的爱好。有可能的话,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果家长并不赞成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然后慢慢地与他们进行善意的沟通而不是强迫他们来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否则,孩子们不仅不会发挥他们的兴趣、天分,反而会适得其反。
以下的方法,我们可以试一下,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1.比同龄的孩子起步早
你的孩子是否比别人更早学会对着人微笑或自己坐起来?当大多数9个月大的宝宝还只会满地乱爬的时候,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开始扶着家具站起来甚至颤巍巍地想迈动胖嘟嘟的小腿了?他是否比别人更早开始牙牙学语或捡了东西就往嘴里塞?尽管也有一些人小时候“开窍”
得较晚,日后却成了知名的科学家或语言学家。但是不可否认,孩子早期的这些表现预示着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特别、很不寻常,具备某方面的天赋和潜质。
2.孩子是否有过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
在许多同龄的孩子还“混沌未开”,没有任何记忆的表现的时候,你是否惊讶地发现你的孩子居然记得他见过的一些人和事物?例如,妈妈今天的穿着和平时的不太一样或换了新的发型,平时胡子拉碴的爸爸今天下巴看起来光溜溜的等,都被他捕捉到了并且有或惊讶或欢喜的表现。
3.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尽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只要大人一打岔,他们马上就会把刚才自己坚持想要得到的东西抛在脑后。但是,一个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则不然。当他们想要弄清楚那东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会倾注全力的。例如,当他看到爸爸弹吉他的时候,他会坚持要弹,大人只是哄一下让他象征性地弹弹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学着爸爸的样子抱着吉他敲打,还会一个劲地问:“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爸爸想要取回吉他,没门,孩子还没尽兴呢!
4.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尽管大多数一岁左右的孩子并不具备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有超常天赋的孩子却常会有些让父母大跌眼镜的惊人表现。例如,一岁的孩子,当他看见门背后挂着他想要但是够不着的东西的时候,他会推个小板凳过来把自己垫高(当然,他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当他在看儿童卡通电视的时候,会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表明他看到小白兔了。有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特别善于搬弄家里的玩具和物品,把他们当成他所听过、见过的其他东西来玩,并且乐在其中。例如,两岁的孩子也许会扛起比他个头还大的桶装水空桶,煞有介事地喊“送煤气!送煤气!”或扛起一包牛奶大喊“送牛奶!送牛奶!”这样的孩子还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例如,有的孩子平时上下楼的时候常被爸妈抱着摁电梯按键,那么到了宾馆、酒店的电梯间,他的眼睛就会不断地寻找电梯的按键。
5.懂事而敏感
天赋特别聪明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例如,妈妈现在不高兴了,爸爸在发怒呢等,他都能敏感地感觉到并会想法安慰。一家人一起爬楼梯的时候,如果是妈妈抱着,走着走着,他就会对爸爸说:“爸爸抱孩子,妈妈累了。”
6.乐观的幽默感
爸爸今天戴了副太阳眼镜扮酷,或妈妈早上起床时匆忙间给孩子穿了两只不同的袜子,都会令他笑得手舞足蹈,这迹象表明孩子有很好的幽默感,他会注意到身边一些不太协调的东西并感到好玩、好笑。
下面是孩子的一些潜在特长,及时发现,尽早培养。
给孩子朗读时,要是你更换了经常朗读的故事里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
能出色的记忆诗歌和电视播放的专栏乐曲。
爱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喜欢自己动手,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
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音响敏捷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爱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和颜色放在一起。
喜欢给人讲故事,而且讲得有声有色。
爱提些怪问题。
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悟父母的忧与乐。
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喜欢东写西画,物体勾勒得形象逼真。
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善于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是某某人”之类的话。
善于判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孩子搞“破坏”,不一定是坏事
男孩喜欢搞“破坏”,并不意味着成长之路的扭曲,家长要知道这是是发现孩子潜力与天赋的另一扇窗口。
好奇心强是男孩的天性,他们喜欢探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渴望。所以,在男孩的成长阶段,探索和发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在男孩的世界里,他们不仅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多的时候是动手探索。所以,男孩喜欢的游戏活动通常是探险、寻找、挖宝等。而在寻找、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男孩们免不了要破坏掉一些物品,比如爬墙穿洞,踩坏屋顶,弄坏机器等。在做实验或者玩玩具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男孩们往往喜欢通过拆卸的方式去研究物品的构造和功能,因此在父母眼里,男孩很普遍地被贴上“破坏王”的标签。
面对家里的小小“破坏王”,许多父母苦恼不已,为什么男孩那么具有破坏性?
据心理学研究,男孩的“破坏性”行为与他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男孩由于身心还未成熟,还没有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意识,同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好奇心的唆使下,男孩会不顾后果地去探索,也想不到要为破坏行为负责。
当然,家里有一个喜欢弄坏东西的“破坏王”,很令父母大伤脑筋。但是,如果这种探索欲望能够得到理智的引导,无疑会提升男孩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破坏性”的探索,男孩会对物品的结构和其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的身心也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浩浩特别喜欢拆卸东西。一天,趁妈妈不在家,他居然研究起妈妈心爱的手表。费了好大的劲儿他把手表的外壳拆掉,然后反复观察手表的工作原理……正在他研究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回来了。
妈妈一看,忍不住大叫道:“你在拆什么?”等看清浩浩拆的是自己心爱的手表时,气愤地说:“谁让你拆手表的?你怎么不是拆这个就是拆那个?”看着满地的零件,妈妈气得不断训斥浩浩。
很多父母难以容忍男孩的破坏行为,通常是出于对物品的爱惜,比如家里的贵重物件、一些小电器等。但是,如果仅靠训斥和禁止的方法遏制男孩的探索欲望,很难奏效,甚至适得其反。父母越是阻止男孩搞破坏,他们破坏得越欢。与其冲着男孩大喊大叫,不如鼓励他把东西重新装好,或者坐下来与他们一起探索和组装。这样令人烦恼头疼的破坏活动就变成了有意义的实验活动。当然,对于家里特别贵重或心爱的物品,父母应该提前告诉男孩不要碰坏它们,更不能私自拆卸。对于一些电器类物品,要严格阻止男孩进行拆装活动,并且有必要对他们讲清楚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一些结构精密的物件应该保存好,最好放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如果是特别喜欢动手实验的男孩,父母可以选择一些不重要、安全性较高的小物品让他拆卸,这样既不用严厉斥责管教,孩子的探索欲望也得到了满足。
对于不是特别贵重的物品,如果父母有兴趣,不妨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破坏”的乐趣,一起探索机械的原理,与孩子在“破坏”中一起成长。
如果男孩喜欢拆卸一些构造比较复杂的大型物件,如机械用具、家具、车子等,这时父母可以请一些有机械方面专长的朋友给孩子做“指导老师”,是一个不错的引导方法。通过专业老师现场指教和操作,孩子会将“破坏”活动变得像学习一样认真和投入。即使没有这方面的朋友,父母也可以通过看书或上网提前了解和学习相关常识,然后把基本的机械拆装原理告诉孩子,这样既满足了“破坏”欲望,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与孩子体验拆装的乐趣,进行“破坏”活动,爸爸要比妈妈更适合参与。因为对于机械类问题,男士会显得比较专业和内行一些。在指导和参与过程中,父子之间也更容易配合默契。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一项实践活动,在男孩的任何一种“破坏”中,说不定会潜藏着莫大的惊喜和发现。随着男孩在“破坏”中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会不断地提高,这样他很可能就会从一个令人头疼的“破坏王”变成相当专业的“工程师”呢。
所以,对于酷爱拆装器械的男孩,父母完全用不着大费脑筋,与其呵斥加棍棒教育不如让他们发挥“破坏”特长,借着拆装的机会让他成为家庭的“维修工”。比如,让男孩安装家里的门把手,拧紧某个物件上的螺丝,或者给闹钟安装个新零件,把断腿的椅子修补完整。这些维修任务都可以交给男孩,让他们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父母不用喊叫,轻松让孩子自己学会变废为宝,只需在必要时提供一些指导即可。
当然,对于煤气管道、电器、水管之类的物件,父母最好不要让男孩参与。因为这些物品的拆装只有通过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否则会给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所以,父母要视情况安排男孩参与维修,让他的探索欲望得到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