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了,世界就对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1)

很多时候,你累、你烦、你倦,不是生活逼迫,而是内心压抑。羡慕那些备受崇敬的人,效仿那些被追捧的人生,脚步不由自主地偏移,最后成了他人眼中的木偶,说的、做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此,生活怎会不累?退出条条框框,还心灵以自由,告诉世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01.别人的脚印里,找不到你的路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三毛

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摆着一本《辞职去旅行》,苏小沫停下脚步,驻留良久。

每次看见这样的字眼,她的心都不禁为之一动,说不清楚原因。也许,是书名勾起了她心中的某种欲望,比如体验一把"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她厌倦了"温水煮青蛙般"的日子,害怕一眼望到底的人生,认为生活在远方。

在那些加班的深夜,她幻想着自己能在床上读自己喜欢的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工作和忙碌仿佛抽走了她的所有。不久之后,苏小沫递交了辞职报告,经理笑笑,说:"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走出写字楼的那一刻,苏小沫有种久违的轻松感。天似乎比平时蓝了,风也柔和了,望着街上匆匆行走的路人,她突然生出一种同情,而后又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新体验"充满期待。

"辞职,去旅行!"苏小沫忍不住在微信上发了一条紧跟年轻人节奏的宣言。片刻之后,收到数条回复,无外乎是羡慕、嫉妒和佩服。这些互动的语言,无疑又加深了她对这一选择的决心。沿途路过机票代售点,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天后去杭州的机票。

一个人去旅行,听起来很文艺、很浪漫。

抵达杭州后,她迫不及待地奔向了西湖,只为那"西湖美景三月天"的诗句,那段许仙和白蛇的旷世之恋,许嵩的《断桥残雪》,还有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望着良辰美景,心里有诸多感慨,无人分享的遗憾,只能靠着发微信来弥补。

美景、美食、轻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小沫都感受到了。从杭州西湖到千岛湖,从千岛湖奔往苏州,从苏州转去扬州,又从扬州去了上海,一路奔波下来,用了20天的时间。此时,她有了一种想要"回归"的欲望,因为最初的那份轻松感已经荡然无存,银行卡里在一天天变少的余额,也在提醒着她,生活还是要继续。

苏小沫想起了远方的父母,还有正在读大学的妹妹。在酒店的最后一晚,她失眠了。回想起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说看到了不少美景,可终究没能在这些想象中的地方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此时看来,它不像是心灵的释放,更像是一场逃离。

多少人都曾有过云游四方、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但多数人都只能在现实中慢慢长大。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辞职去旅行"。这个世界不会特别优待谁,哪怕是那些旅游达人。苏小沫终于明白,她所看到的只是那些"辞职去旅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潇洒与自由,全然不曾看到他们受过的苦、流过的汗、遇到过的危险、心惊肉跳的瞬间,还有那或多或少,却不得不提的金钱。

她的这一场旅行,怎么看怎么像是对某种生活的效仿,并非完全是发自内心,也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说自己的梦想是环游世界,而不是当一个悲催的上班族;客户说了两句不中听的话,就说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远方,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话强颜欢笑;想买房买车却又不想努力,就说自己的梦想是享受生活,而不是一辈子套牢在土木结构上。看到别人潇潇洒洒地做了背包客,仿佛自己的人生被偷走了一般,心中涌起一股不甘。

究竟是真的渴望拥有一份特别的体验,去看看这个世界,还只是厌倦了眼前的生活,想找个出口逃离现实?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你真的是想要一间咖啡馆吗"的文章,开篇就精准地刺痛了许多人的神经:"各种好看又美味的咖啡和甜点,可以把整个人陷进去的沙发,摆满了书的书架,生机勃勃的盆栽,精致的摆设,舒心的音乐,明媚的阳光。嗯,就这样。然后,时间好像就这样缓慢下来。我停下来,转过头,对你微笑--我也有过这样的梦想。"

这样的咖啡馆,这样的梦想,我们已经从太多人的口中听过,甚至自己也有过。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想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呢?真的是想要一间咖啡馆?真的是喜爱咖啡?还是爱上了咖啡馆生活?若真的想要开一间咖啡馆,那打算什么时候开?在哪里开?开一间咖啡馆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最初的惨淡流水,还有复杂的日常管理……这些问题,往往都没有下文。

最后,作者感叹:叫嚣着要开咖啡馆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咖啡馆,不过是在生活疲惫之时,对着同事好友、对着世界撒了个娇,证明自己并未被枯燥的生活淹没。

咖啡馆,不过是释放人生理想的平台;再看"辞职去旅行",两者如出一辙。

中国摇滚传奇人物、被人亲切地称作"老K"的郭怡广说过一句话:"人应该有一个vocation(事业",更要有一个advocation(爱好",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两者的区别!"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旅行中找寻到自我价值;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外流浪了数月后,还不想回家;更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和经济能力去支撑这份特殊的人生体验。循着别人的脚步,你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路,往往走得越远,就会越觉得迷茫。这辈子,你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或去或留,或走或停,听从内心的召唤,灵魂自会为你找寻方向。

02.不经你同意,没有谁可以伤害你

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张德芬

忘了是谁说过,最冒险的事情不过是爱上一个浪子。

时光倒流,回到19岁那年,女孩偏偏就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爱得不管不顾。

男人大她8岁。在女孩看来,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那是岁月的烙印,是阅历的渲染,这种气质是伪装不出来的。他总在她意料不到的时候给她打电话:"没什么事,就想听听你的声音。"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她的心在顷刻间涌起一股暖流。他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她的楼下,开车载她去兜风,在烛光摇曳中享受美酒,盯着她微红的脸庞,深情地说:"你为酒醉,我为你醉。"

在懵懂的年纪品尝了爱情的甜蜜,女孩除了沉醉在他的怀里,别无他法。就像台湾作家张晓风说的那样:"爱一个人就是横下心来,把自己小小的赌本跟他合起来,向生命的大轮盘去下一番赌注。"

其实,她何尝不知他是一个浪子,又何尝不知他可能随时会离她而去?可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蒙住了你的眼睛,遮住了你的心灵,让你不由自主地陷入爱里面。他的每一次出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精确无误地击中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男人抽完半支烟,告诉她:"我什么都给不了你,我要离开了。"这个画面曾经无数次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以为自己可以潇洒地放他走,送上一句祝福。可她毕竟只是一个19岁的姑娘,她的内心并未强大到可以对一份深陷已久的爱收放自如。

他的离开,宛若一把利剑穿过她的心,是致命的伤。她变得"神经质"了,在网上给他留言,质问他: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她四处打听他的消息,想知道他身在何方。她向朋友哭诉,为什么他说自己是他最爱的人,却还是要离开?她觉得自己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孤独无助。

这段迷迷糊糊、无疾而终的爱情,给女孩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最初,她还会想念他,挂着悲伤的眼泪;时间久了,思念无用,爱便化成了恨。是的,她恨他的出现,恨他对她说的所有的话,恨他赢得了她的心,恨他在她最依依不舍的时候离她而去。

遗忘,是无可奈何而又必然的选择,尽管很难,她却必须尝试,至少为了那些陪伴在自己身边的爱自己、疼自己的人。可是,每当她觉得自己即将痊愈的时候,他就会突然在网上出现,或是用陌生的号码打电话给她,然后又在人间蒸发。反反复复,不知多少次,她被折磨得近乎发狂。她一次次地问他、问朋友:"为什么上天要这么对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他要这样伤害我?"没有人能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许多事只有自己才能知道答案。

她的解脱,是在一次大病之后。

夏日的某个清晨,男人打电话说,他就在她所在的城市,约她下午见面。原本疲惫的她,为了能够见到阔别已久的他,中午顶着炎热的太阳,换乘了四次公交车,去了约定的地点。可是,他没有来,打他的电话始终没有人接。折腾了一天的她,带着失落和怨恨哭着回了家。

第二天,她喉咙肿痛,四肢无力。拖着生病的身体上了一天的课,在回家的路上,她再也支撑不住了,只好瘫坐在路边。偶尔有路人会看她一眼,却没有人来安慰她,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身心是多么难过……接下来的几天,她是在医院度过的,喉咙说不出话,身体的疼痛已经掩盖了内心的悲伤。

她躺在病床上,陷入了沉思:一直以来,她把所有的伤痛都归咎于他的离开、他的无情,可现在想来,还不是因为自己不甘心、不死心?他的一个电话、一次留言就让自己奋不顾身,允许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来去自如,如果自己不在乎,那又怎会让自己爱得如此卑微、如此懦弱?他,只是一个浪子啊!这是自己一开始就明白的事实。

走出医院的大门,天空依然湛蓝。她总算醒悟:爱上浪子,要么就忍受他的博爱与滥情,要么就趁早一刀两断,从爱中抽离。朋友告诉她的那番话,更是让她豁然开朗:"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往往不是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变的时候刚好出现。"

如今的她,已经29岁。历经了那场感情浩劫,她对人生、对自己都有了新的认识:"不管我身上发生什么事,我都有绝对的责任。发生的所有事,无论情形如何,我都要负绝对的责任。"人际的艰涩也好,感情的坎坷也罢,或是情绪上的低迷与创伤,所有的遭遇,不全是他人的责任,更多的是因为自己陷入了心灵的荒漠,挣扎抱怨。

把那些会剥夺你快乐的东西彻底地赶出心门,或是挡在心门之外,抛弃消极、堕落的念头,活出一种"不在乎"的潇洒姿态。那么,真正能够伤害你的人和事,也就变得少之又少了。

03.人生苦短,卑微不是你该有的

妒忌是一种愤怒,对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的一种愤怒。这种愤怒终会卑微了你。人生苦短,甚至来不及活得好,你又何苦自我卑微?这个世界有时的确很不公平,生活也并不尽如人意,妒忌却不见得会让你活得比别人好。

--张小娴

木兰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姑娘,苏瑾出生在一个高干家庭。两个年龄相仿、兴趣相近的女孩,总有一种特殊的默契,这种心灵的契合也让她们很自然地走进了彼此的生活,成了闺密。

大学的日子轻松美妙,分享着快乐与忧愁,日子过得出奇得快。两人虽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却并不妨碍彼此的交往,这或许就是象牙塔最纯净的地方吧!然而,走出校门后,一切都变了:木兰成了偌大城市里的漂泊一族,住进便宜简陋的群租房,开始为了生计和前途四处奔波;苏瑾顺理成章地从宿舍搬回家,住着精装修的大房子,继续做父母的小公主。几经周折,木兰进入一家影视公司做编剧,没日没夜地忙碌着;苏瑾则依靠着父亲的关系,轻松地进入了一家外企。

生活差距、人际圈子,一下子全都变了样。在谈及生活、理想的时候,两人的起跑线明显不同了。苏瑾无法体会到木兰的那种漂泊感,而苏瑾口中的那些"生活"和"品位",远不是现在的木兰能够企及的。木兰是在谋求生存的空间,苏瑾是在享受生活的万象。论相貌、能力、才华,木兰处处都优于苏瑾,可两人的生活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落差感,就像小蚂蚁一样,总是不时地啃噬着木兰的心,让她在艳羡的同时又感到自卑,还有一点怒气。

苏瑾结婚那天,木兰是伴娘。看着昔日的闺密与海归男友甜蜜相拥,木兰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尽管嘴上说着祝福的话,心底却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她并不希望苏瑾幸福,甚至还盼着她在感情上遭遇点麻烦……这比自己嫁给一个高富帅,更能让自己得到安慰。

这种心理,很像一则故事里的情节:一个农民因为邻居家比自家多一头牛,心里很不舒服。一次,他救了一条神鱼,为了报恩,神鱼承诺可以满足他一个心愿。农民指着邻居的房子说,他比我富有,因为他家有一头牛。神鱼以为农民是想要牛,就答应给他十头牛。不料,农民却咬牙切齿地说:"我不要你的牛,我要你把他家的那头牛杀死。"

木兰和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都是嫉妒在作怪。因为心存嫉妒,才会反感、挑剔,让愤懑和自卑充斥内心;令人更加难过的是,这种痛苦往往还不能够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表面上必须强颜欢笑,内外反差的折磨,让人如在地狱。

诚然,没有谁能够在各方面都强于他人,偶尔的嫉妒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利刃穿心之后,总还有补救的措施。这个措施,不是通过打压别人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以缩短彼此间的差距,一直调整到可以将其视为欣赏的对象,用敬佩、喜悦的情绪,治愈心灵的伤痛。

在一次心理论坛会上,某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之后,听众席上的一位男士突然站起来,说他很佩服演讲者,可之后又说,他也很嫉妒演讲者,并扬言将来一定要努力超过他。话音刚落,听众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且持续的时间超过了给演讲者的喝彩。

这是因为,男听众把内心那份"不太光彩"的情感--嫉妒,勇敢而坦然地表达了出来,用一种不服输的姿态,照亮了心灵中那个原本阴暗的角落。

还有一个女孩,曾经慵懒任性,清高冷傲,狭隘自私,嫉妒成性……当所有人都对其敬而远之、不屑一顾的时候,她选择了"蜕变",把曾经丢失的很多东西都弥补了回来。她拿到了学位,考过了托福和GRE,并成功申请到了学校,去美国读书。之后,她又学会了开车,敢一人上高速,能用地道的美式英语跟老外聊天。尽管这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可以让那些曾经轻视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以炫耀和依赖,还有过一段不太美好的人生经历,可她不嫉妒任何人,也从不认为自己卑微,也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她只是在"想明白之后",选择了努力向上,做一个无可替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