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先秦与秦朝(5)

当时,秦国正好是秦惠文王执政,苏秦拜见了惠文王以后,就向他建议道:“秦国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且富饶的天府之国啊。如果大王能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把士兵训练得精良有素,就可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了。”他滔滔不绝地给秦王讲了自己为秦国设计的称霸天下的策略,可是那时的秦惠文王正因商鞅之事而迁怒于那些能言善辩的辩士,所以一开始就不太喜欢苏秦,更别提他所说的道理了。秦王认为秦国还没有到可以称霸天下的地步,不宜轻动,最终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言。苏秦见自己在秦国不能被任用,便离开秦国往东而去。

途经赵国,本想在赵国一试身手,可是赵国的权臣奉阳君赵成也不喜欢苏秦,无奈之下,他只得碰壁而回。但苏秦并没有灰心,他继续往燕国,以图发展。在燕国等了一年多的时间,苏秦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燕文侯。他向燕文侯建议说:“燕国东边有辽东各族,北边有林胡、楼烦等族,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河、易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燕国沃野千里,国富民强,况且南有赵国为屏障,这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天然屏障啊!我认为,大王您应当与赵国联盟对抗强秦。这里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和燕国相比,秦远而赵近,秦国如果想攻打燕国,必须从千里以外而来;而赵国若要攻打燕国,就像是在百里以内的地方作战一样。所以说,一个君主如果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特别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那可再没有比这样的想法更错误的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合纵相亲,同时把其他诸侯联成一体西御强秦,那么燕国以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苏秦一番高论之后,燕文侯是频频点头,然后对他说:“先生,您说的当然不错,我燕国西边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又与强齐接壤,这样看合纵肯定可以保我燕国无忧。这样的话,就请先生帮我联络各国,寡人愿意倾国相从。”

于是,在燕文侯的赞助下,苏秦再次回到赵国。这时,赵国的奉阳君已经死了,没有人再阻拦苏秦与赵肃侯相见。苏秦见到肃侯,先分析了赵国的形势。

他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使百姓生活得安宁,国家太平。要想获得这样的结果,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邦交选择得当,百姓就能安定;邦交选择不得当,百姓就会遭受离乱之苦。而赵国东有齐,西有秦,都是一等强国,您和谁结盟都会引来战争而使得国家遭受战乱之苦。不过,我有一计,如果您能听我的忠告,不久燕、齐、楚等国都会讨好赵国,到时候您的功绩就可以与古代帝王相媲美了。”

赵肃侯听得兴起,拉住苏秦,恳请他继续分析。

“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结盟,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可是魏、韩两国一旦被他国征服,而楚国一旦被削弱,赵国可就孤立无援了。我曾考察过天下大势,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士兵总和有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就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如果赵国向秦国称臣,灾祸就会降临到赵国头上。您想一想,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难道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

眼见肃侯有所触动,苏秦进一步说:“我看,不如使韩、魏、齐、楚、燕、赵结成一个相亲的整体,对抗秦国。到那时,六国相亲结成一体共同抵抗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山东六国了。这样,大王您的霸业就成功了。”

听到这里,肃侯起身答拜苏秦道:“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能使赵国长治久安的策略。寡人也愿诚恳地资助先生帮助赵国游说各国以合纵抗秦。”

于是,赵国也送财宝、车马给苏秦,请他游说各诸侯国加盟合纵。

就这样,苏秦又先后来到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游说“合纵”的好处,各国诸侯都十分欣赏他的“合纵”策略,表示愿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不久,六国组成合纵联盟,约定秦攻一国,其他五国各出精锐救援。如果有一国先背叛盟约,其他五国则共同征伐这个国家。苏秦因游说六国合纵成功,而被六国任命为相,佩戴六国相印,担任“纵约长”。

在游说六国合纵期间,苏秦唯恐秦国抢先攻打赵国,迫使赵国与秦国结盟而破坏合纵,为了能够保障合纵的顺利实现,苏秦还特意设计促使自己的同学——辩士张仪投奔秦国,去阻止秦国发动战争。相传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表面冷落张仪,对他冷嘲热讽,不予收留。张仪满怀希望而来,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在受辱之后,张仪一怒之下便投往秦国去了。张仪西去秦国,果真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在秦国做出了一番事业。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以破坏六国联合抗秦的态势。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近秦,来拆散合纵。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一同导演出了一幕战国末期群雄混战的大戏。

张仪欺楚

在那个乱云飞渡、兵火连绵的“合纵”、“连横”之战中,秦国的不断强盛,给其他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可是,在合纵的国家里,比较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也同样给了秦国很大的威胁。于是,秦国千方百计地要破坏齐、楚联盟,而能够承担起破纵任务的人,就是张仪。公元前313年,张仪为了实现“连横”的战略意图,便向秦王请命,自己亲自前往楚国,开始了离间齐、楚的游说。

张仪到楚国后,首先收买了楚国的权贵靳尚,然后利用他的关系取得了怀王的信任。随后,张仪便开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许诺称,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秦王就会把商于六百里的地方献给楚国,并与楚国结盟。这样,楚国就不仅可以结好于秦,而且可以削弱齐国势力,同时又能获得商于之地,可谓一计三利。楚怀王听张仪讲得眉飞色舞,就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楚国大臣们也都昏昏然地向楚王庆贺,满朝上下一片欢喜之声。不过,楚国也有明智之士。当时,楚国大臣陈轸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所言,以防被秦国欺骗,而失去盟友齐国。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还竟然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随后一面派人去齐国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

张仪在完成“欺楚”计策之后,就返回了秦国。为了避开楚国派来索要土地的使臣,他先是称病,连续三个月不上朝。而秦王也借着这个理由,一直搪塞楚使,根本不提割让商于的事情。怀王认为是他和齐国断交不彻底的原因,就派人到齐国当面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就和秦国和好了。就这样又过了许久,张仪才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当时许诺给楚国的是“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之地。他还讥诮楚使道:“献商于给楚,哪有这回事啊!是楚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里能轻易送人呢?”当楚使垂头丧气地回报怀王后,怀王暴跳如雷,大骂张仪,在盛怒之下,他一心只想报复张仪,立刻派出兵马进攻秦国。结果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而最终失败的还是楚军,楚军有八万多人战死。最不幸的是,楚国不但没有得到商于,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汉中郡。失去汉中后,怀王更加气恼,他再次调集军队重新组织反攻,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市),但因孤军深入,遭到秦国猛烈反击。这时韩、魏两国也趁火打劫,让楚国腹背受敌,楚军又一次大败而回。秦国取得了汉中,不仅加强了本国关中和巴蜀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解除了楚国对秦国的威胁。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其力量削弱,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

屈原之死

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开始重新和齐国联合。后来,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再次采取了拉拢楚国的政策。公元前299年,秦国又一次遣使赴楚,邀请楚怀王到秦国的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相会,要与楚国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开始的时候,他有所顾虑,一来是怕不去会盟而得罪秦国;二来是怕去了之后又会有危险。所以,他就跟大臣们商量此事。大臣中的革新派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坚决主张不能赴秦,他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和欺骗可不止一次了。如今,大王您要一去,准会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和怀王的宠姬郑袖,以及那些守旧的贵族们却惮于秦国的威胁,而怂恿楚怀王前去会盟。他们有的竟然对怀王说:“大王,咱们曾经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导致两国交战,我们楚国死了好多人,又丢了许多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拒绝人家呢。”那个没有记性的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信了这一伙人的话,就这样往秦国去会盟了。

怀王赴秦,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国君臣一行人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盟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遭到怀王拒绝后,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劫持到咸阳软禁了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他。楚国的大臣们听到怀王被劫的消息后,为了断绝秦国要挟楚国的念头,楚国大臣便拥立太子即位,他就是楚顷襄王。同时,守旧派贵族公子子兰成为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过多久就死在秦国。得知怀王客死他乡,楚国上下无不悲愤。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要留心搜罗人才,远离身边的小人,要整军修武,操练兵马,等待时机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没有引起楚王的重视,反而招来了令尹子兰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也是一个糊涂的人,听了谗言,不分是非与黑白,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遥远的南方——荒凉的溆浦一带去了。

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楚都,经过一路颠簸流离才到了被流放之所。这位怀抱救国救民之志和富国强兵之心的楚国忠臣,眼见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便将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忱化作篇篇诗章,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全部融贯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这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无限的深情。

后来,当秦国军队南下攻楚以后,屈原赶紧顺着沅江东下,入洞庭湖,渡过湘江,来到了汨罗江畔(今湖南省长沙市东北)。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的消息传来,屈原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就在自己眼前,而自己却又无法施展才能去为国分忧。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了汨罗江边,抱起一块大石自沉于江中,死时大约六十二岁。

弱燕破强齐

我们在前面的“变法之最”中曾经讲到最富有戏剧性的变法,即燕王哙的变法,因为他把王位禅让给了丞相,反而引起了国家的内乱,结果被齐国乘虚而入,打得大败,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齐国的入侵,最终把齐军赶出了燕国。燕王哙的另一个儿子职即位当了国王,他就是燕昭王。昭王立志要使燕国强大起来,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招纳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

相传,昭王还专门修建了黄金台,置千金在台上,用来表示自己招贤的诚心。这一举措实施了没有多久,果真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昭王对他们都很礼遇。其中,最有名的是赵国人乐毅,他很有军事才能,帮助昭王进行政治、军事改革,主张根据每个人的才能给予任用,并严格训练军队,使燕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起来。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了宋国,占领了宋国以前所取得的淮北之地,这下可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恐慌。当时,齐国似乎也强盛到了极点,齐国南败楚,西威三晋,后又却秦,继之助赵灭中山国,最后灭亡宋国。一时间,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而在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国当政的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乐毅答道:“现在还不可以,因为齐国地广人多,单凭燕国去讨伐它,无异于以卵击石。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和别的国家联合起来才行。”于是,昭王就派人分别到赵国、韩国、魏国取得联络。没有多久,燕国又联络了秦国和楚国,几国订下盟约,做好了讨伐齐国的准备。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各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毫不示弱,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加之联军士气旺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国军队,齐湣王狼狈地逃回临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