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从幻觉到现实(传说时代)(1)
移民是个导火索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神话时代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开始。
初听起来,传说时代也同神话时代一样,都是些四六不靠、虚无缥缈的记载与传说。但,神话时代是完全彻底的虚构,比如说盘古氏开天,这不需要任何证据,也不需要任何检测,单凭肉眼就知道是杜撰,是人类的梦想。而传说时代,虽然也同样是荒诞无稽,却有掺杂了史实的部分--尽管,这些历史真实的含量并不高,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但初始的形态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确信这是有其事实原型的。
而这就是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的区别。中国的神话史时代,终止于神农氏。传说史时代,则起于炎帝。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位姗姗来迟的炎帝,有可能就是以身尝百草的神农氏的最后传人。他应该是承袭神农氏之号,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统率着各个部落。
古史记载,也正是这样:
炎帝,以火为官,始教农稼,故号神农氏。
--《史记·三皇本纪》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
--《世本·帝系篇》炎帝,教民农耕,故天下号为神农氏。
--《汉书·律历志下》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取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管子·轻重》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淮南子·兵略训》
当看到最后一条,"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于是我们知道,神农氏时代的农耕技术仍然不过是初民时代的刀耕火种,也就是于荒野的树丛中,放起一把火,把草木全部烧成灰烬,然后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这种原始粗放式的农耕作业,为富有博大牺牲精神的神农氏,带来了麻烦和敌人。
神农氏的敌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现在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就是说我们就是炎帝与黄帝的后人,尽管他们在当时是死对头。但老祖宗们打架,后世子孙理不清谁是谁非,总之都是自己的祖宗。
实际上,当时对峙的是三方军事武装,而发生的战事,至少有两起。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出战的三方人马及相关助手。战争的甲方:黄帝方。主战官:黄帝。据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考据,黄帝和炎帝实际上同父异母,都是西羌部族的首领,具有同样的神异背景,但神格越来越低。据《帝王世纪》所载,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1]氏,闺名附宝。说是有一天夜晚,附宝姑娘突见黑漆漆的高天之上,有一道亮丽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疾速飞行,这大概是比较早期的UFO目击记载。观察了一番UFO之后,附宝姑娘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此后她怀孕两年,生下了个大胖小子,这就是黄帝。
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以此为号,又以此为名。他的父亲是有熊国的首领,黄帝长大后以官二代的身份接班,从此成为了有熊国的国主。有熊国既然名曰有熊,又或是熊出没注意,那么轩辕氏打出来的战旗,必定是以熊为标志的。
战争的乙方:炎帝的部落。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女登到常羊山玩耍,忽然间天空上烟霞缭绕,金光灿烂,明丽的光线中,就见一条巨龙飞腾而下,直扑过来将女登按倒在地。然后,该发生的事情就发生了,不久女登就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生下来三天会说话,五天会走路,第七天嘴里就长满了牙齿。到了三岁,他已经能胜任成年人的工作,部落中的百姓见他天资聪明,智力超群,就拥戴他为首领,称为炎帝。又因为他常年上山采药,替部落中的百姓医病,因此承袭了神农氏的称号。
除了黄帝和炎帝,还有另一股可怕的势力卷入进来,我们可以称其为[1]音:。
战争的丙方。
战争的丙方:蚩尤方。蚩尤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传说他长着八只脚,肋生双翅,三头六臂,刀枪不入,杀之不死。他还有八十一个兄弟,皆铜头铁额,食砂啖石。而且蚩尤还能够吞云吐雾,飞沙走石。蚩尤不但能够制造精良的戈、矛、戟等铜兵器,还能骑坐在动物的背上作战。另外他还能够控制天气,制造变幻莫测的气象,使对手迷失方向。所以他被奉为天下之兵主,也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战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盘踞在山东一带的蚩尤开始向西扩张。而生活在陕西一带的炎、黄两大部落,苦于生存资源的匮乏,也正在向山东方向移民。三大部落拥挤于狭小之地,战争的爆发,已经无可避免。
拓展阅读
有关炎帝的另一个传说
南宋罗泌综合前人有关炎帝的传说,再加以系统化,著《路史·后记》,演绎出有关炎帝的另一个传说:曾有一位少女安登,赶着羊群、提着篮子上到天台山,在一个石洞前,她感觉到困乏,就睡着了。在梦中,她依稀感觉到一个美貌的少年来到身边,自称七龙子,与她欢好。此后少女安登就有了身孕,次年生下一个可怕的大肉球。安登的丈夫少典气坏了,举起石刀想把肉球劈开。不料肉球自动滚开,砰的一声裂开,从里边跳出来一个小男孩,迎风长高三尺。
安登给这个孩子起名叫石年,石年就是后来的炎帝。无论是黄帝本人的身世,还是炎帝的身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正是母系氏族时代的生活在历史上的折光和投影。
诸神之战
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598年之间,黄帝的部落在姬水(现陕西中北部)附近,而炎帝的部落则在姜水(现陕西宝鸡)附近,两条河挨得非常之近。两大部落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彼此婚嫁,相互往来。但随着部落人口的增长,原有的土地已经满足不了部落的需求。于是黄帝和炎帝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大移民。
黄帝走的路线,偏北,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南部,最后进入河北的北部。而炎帝部落的路线偏南,顺着渭水东下,进入了现在的河南。
理论上来说,炎、黄两家没有理由发生冲突。但由于人口持续增长,两支部落在移民时,沿途不断有人停下来定居,最终双方的部落犬牙交错,彼此之间越来越贴近,相互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炎帝虽然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部落都尊奉的大酋长,但随着地域的广阔,他的管理技术已经严重落后,无法控制各地区的冲突与骚乱。而此时,活动在山东的蚩尤部落崛起,将黄帝的有熊部落夹在中间,这进一步强化了黄帝心中的危机意识。
黄帝要想在两面强敌夹攻之下获得生存机会,那么他就必须--先发制人。
阪泉大战,就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黄帝统率着以熊、罴、豹、虎等为图腾的部落,挥舞着雕鹰战旗,向炎帝的部落发动了突然袭击。炎帝的士兵仓促之间迎战,双方于涿鹿之野展开了三次激烈的决战,最终炎帝部落难以抵挡有熊部的凶猛进击,兵溃如山。
有记载表明,炎帝在这场战斗中死亡,如《淮南子·兵略训》中称: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炎帝之死,宣布"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美好时代彻底终结。此前,各部落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断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处理的方式始终是温和的、相互退让式的。但黄帝开辟了新的法则,这是铁与血的法则。此后各部落之间,不再讲究什么温良谦恭让。天下共主的推举,也不再是通过个人的影响力自然形成,而是武力称雄,刀悬天下。
阪泉三战,炎帝或许是战死了,或许是被俘后杀掉。但其部众仍然在溃逃之中,奔逃的方向是向东--东面,就是蚩尤的地盘。
出乎黄帝本人预料的是,炎帝部众的奔逃,为战争带来了不确定的变数。
拓展阅读
远古的图腾
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古时的人们把这段记载理解为,黄帝统率着由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组成的大军,向炎帝发起进攻。但实际上,这是黄帝率领着以熊、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与炎帝交战。
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原意为亲属和标记。所谓图腾崇拜,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的某一种,与本氏族或部落的人们有一种血缘上的关系,即以之为始祖而加以崇拜,并时时祭祀。
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摩尔根说:中国古代流行着一种图腾制度,其后世之姓,多由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演化而来,如牛、羊、马等即是。
摩尔根的说法得到了我国学界的普遍认可。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我国远古时代,是普遍盛行过图腾崇拜的。
熊旗还能再打多久
阪泉三战,炎帝部众溃败。很明显,蚩尤将逃奔而来的炎帝溃众,视为对他公然地挑衅与冒犯,于是他出动大军,向炎帝溃众碾压过来。炎帝部众的逃生之路受阻,被迫掉头,又逃了回去。
黄帝正在西边等着,正要杀个痛快,不留神蚩尤的兵力来势凶猛,一下子冲乱了黄帝军队的阵脚。
《汉书》中记载称:蚩尤叛反,黄帝涉江。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十六经·五正》记载得更为详细:上于博望之山,惔卧三年。
这段故事说,当时的黄帝好不悲惨,只想到乘胜追击,全歼炎帝溃众,却没料到蚩尤突然杀至,而且势不可挡。黄帝的有熊部落一下子被蚩尤冲散,于荒野之间各自亡命,被铜头铁臂的蚩尤兄弟们快意地追杀。而黄帝本人则仓皇如漏网之鱼,趁机逃入了博望山中。
此后蚩尤兵围博望山,展开了地毯式大搜捕,想把黄帝捕获杀掉。刚刚品尝到胜利的喜悦的黄帝,眨眼工夫就陷入了绝境,不得不转入最艰苦的游击战。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悲观情绪蔓延开来,许多人议论纷纷:熊旗还能再打多久?
虽然是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但黄帝仍然乐观地鼓励手下士兵:我们的战士,在困境时要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咦,你们怎么全都跑掉了?不要跑,快回来听我说……从黄帝身边逃离的士兵们,多半被蚩尤所擒杀,最终黄帝这边的力量越来越弱小,已经丧失了与蚩尤一战而争天下的资本。
最终,蚩尤却没有搜到黄帝本人,不得不退兵了。或许是在黄帝困于山中之时,又或是蚩尤离开之后,黄帝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这位女神,在历史上低调得很。她只是在《水浒传》中现身,指引宋江宋公明逃过官方捕杀,上了梁山。但实际上,这位低调的女神,其资历在诸神之间,或许是最老的。当黄帝遭遇到困厄时,就是她从天而降,为黄帝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九天玄女授予了黄帝一块兵信神符,黄帝从中获得了战胜蚩尤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实际上是黄帝唯一的选择。黄帝的有熊部落与炎帝部落,在这场名义上大胜的阪泉之战中,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创伤。如果要想避免蚩尤一家独大,为所欲为称王称霸的话,那就只能是--整合炎、黄残余武装,两家合兵,才有实力再争天下。
拓展阅读
神话人物玄女
玄女,人头鸟身。道教中的说法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黄帝不能胜,就在太山之阿长吁短叹。西王母听到了黄帝的感叹,就命令九天玄女下凡,授予黄帝以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并为其制夔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
而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这实际上是在暗示,玄女与黄帝的关系,更有可能是一种非常甜蜜的情人关系。
明董斯张著《广博物志》,其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称:蚩尤变化多端,征召风伯雨师,兴大风雨,吹烟喷雾,黄帝的军队陷入困境,无法取胜。绝望的黄帝就在太山之阿叹息,叹息过后就睡觉了。
黄帝的叹息被西王母听到了,就派了个身披狐狸皮的使者送给黄帝一道兵符。兵符宽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黄帝接受了兵符之后,西王母又派来一个女人,人首鸟身,对黄帝说:我是九天玄女,特来传授你兵法。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得到了这些传授,所以才能够打败强大的蚩尤。
葛洪称九天玄女和黄帝是情人关系,但看起来,好像西王母和黄帝之间才真正有点暧昧。据记载,在派了人首鸟身的玄女授兵符之后,黄帝打败蚩尤,西王母又派了个白虎神,骑白鹿来找黄帝,授予了黄帝九州之图。
太古时代的复仇者联盟
炎、黄合兵,完全是不得已的选择。事实上,这个时候,炎、黄两家血仇已经不可化解。有两件事,导致了黄帝只收编了炎帝的部分残余武装,而其余的则向其他地方迁移了。
这两件事,一件是炎帝的女儿精卫之死,一件是刑天断首而犹自拒绝臣服。
炎帝至少有五个女儿,帝女桑、精卫、女伪、瑶姬,此外还有一位学道成仙的炎帝少女。这其中,尤以精卫最广为人知。
有关炎帝的女儿精卫之死,《山海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发鸠之山,其山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洨。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传说,但这个传说的历史依据,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要激动人心。
如果我们仔细考查精卫填海的故事寓意就会发现,精卫是炎帝之女,却游于东海,这本身就是个矛盾之处。矛盾就在于,东海之水,是炎帝的敌人,这实际上隐寓着精卫孤身与强敌作战的历史原貌。
很清楚的是,黄帝与炎帝三战阪泉,最终将炎帝擒杀。而后蚩尤大兵涌至,黄帝遁入博望山,三年后,蚩尤退兵,黄帝才从山中出来。此时他承袭了黄帝的称号,大力宣传阪泉战事,并着手整合炎、黄两家的部落,这个行动,势必遭受到仍然忠于炎帝的人的强烈反抗。
所谓精卫填海,其历史原型不过是由炎帝的女儿女娃所领导的一场地下抵抗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女娃很可能遇害。部族人怀念她,叹息她那徒劳的抗拒,但在黄帝时代,又不敢把她的事迹明明白白地讲述出来。最终,这段历史不甘于隐没,终于被扭曲,被异化,变形为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到如今。故事中的精卫,以其微弱之力,对抗着那无可抵御的强横势力,引发了后世人心中的无限景仰。
如果说,精卫填海的故事解读或许还存在着歧义的话,那么刑天断头的故事,则毫无掩饰地拉开了抵抗时代的大幕。
刑天是炎帝部落中一个有名望的官员,主司农耕生产,同时他又很有音乐天赋。炎帝曾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又作《丰年》之歌,这些音乐和歌舞成为了炎帝部落农耕时的主要娱乐方式。而当炎帝部落战败,炎帝被擒杀之后,刑天悲伤不已,对黄帝的暴行充满了愤怒。
有一天,黄帝出巡,视察各地的农耕作业,并察看是否有地下抵抗活动的迹象。当他经过刑天部落时,遭到了刑天的强力阻击。刑天有可能是直接向黄帝发动了攻击,又或只是言语上的抗议,总之,他的反抗激怒了黄帝,黄帝当即下令将刑天斩杀。
刑天被杀后,尸体埋在了常羊山。但这座山是座灵山,是炎帝部族的精魂之山。还记得炎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吗?他的母亲女登,就是在常羊山目睹大星天坠,从而诞下了炎帝。刑天的精魂从常羊山中获得了灵气,于是他再度复活了。
但复活后的刑天,却因为被割掉了头,只好以两乳为目,以肚脐为眼,手持干戚,挺立于常羊山上,向这世界表白他决不臣服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