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永远说不完的莎士比亚(2)
2007年9月,英国两个著名演员德里克·雅各比和马克·赖伦斯公开质疑莎剧作者身份,再次引发争论。他们当时是在英国南部城市奇切斯特出演一部名为“我是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旨在质疑莎翁剧作非他本人所写。两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怀疑莎士比亚并不是那些经典戏剧的真正作者,而且他们的怀疑“有凭有据,合情合理”。
雅各比和赖伦斯均为著名莎士比亚剧演员,赖伦斯曾担任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艺术总监。两人认为,莎剧博大精深,涉猎法律、历史和数学等众多领域,而历史书上记载的莎翁出身寒微,并未接受高等教育,难以想象他能以优美文笔写出极富文化内涵的作品。莎剧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擅长哲学、政治和文学的弗朗西斯·培根,或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也有可能是与莎同庚的大才子克里斯托弗·马娄。
“我觉得莎剧应该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雅各比说,“难以想象有人能兼通那么多门学问,有那么丰富的阅历,以一人之力写就戏剧集。我觉得过半的莎剧出自德·维尔之手。”
雅各比和赖伦斯表示,他们是代表“莎士比亚戏剧作者研究团”提出质疑。这一团体致力于寻找莎剧真正的作者,目前拥有300个会员。雅各比和赖伦斯的报告搜集了翔实资料,系统论证了莎士比亚不可能是莎剧作者:
论据1:莎士比亚是一个高产作家,但目前还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费的任何记录。
论据2:莎士比亚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记载中。
论据3:莎士比亚在遗嘱中特意提到,要把他睡过的第二张床留给妻子,但是遗嘱没有提到任何书籍、戏剧和诗歌集,遗嘱也没有显示出任何莎士比亚式的语言风格。
论据4:莎士比亚出身并不显赫,但莎剧却处处体现作者对宫廷斗争了如指掌;莎士比亚从未踏出国门,但莎剧却把异国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
但是大多数学者坚持认为,莎士比亚是一名极具天赋、自学成才的剧作家,就像创造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一样,确实是所有莎剧的创作者。鲁内尔大学校长莱希说:“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切,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莎翁艳遇
莎士比亚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大师,但他一生的故事却仍是一个谜,世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认为根本没有这个人的存在。
1594年,莎士比亚的事业有了重大突破,完成了伟大的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他的灵感来自何方?在当时那样一个独裁的世界里,莎翁如何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永恒的、极其贴近生活的杰作呢?这是否就是他本人的爱情经历呢?关于这一点,众家亦所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他曾有过一名神秘的情妇,不过直到他去世,都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这一点。
1998年,美、英两国合拍影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译名)》(台译名《莎翁情史》、港译名《写我深情》),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约瑟夫·菲因斯,于1999年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两位编剧基于丰富大胆、但不乏合情合理的想象,用亦庄亦谐的手法,写出了这样一个火热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叙述一位孤独的剧作家是如何驾驭自己躁动的心灵,创作出有关浪漫爱情的鼎峰之作的。
那是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是一个国王乐于文艺娱乐的时代,是一个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个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一个暴力泛滥而妇女没有地位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
故事说的是1593年夏天,伦敦剧场界正在冉冉升起的闪亮新星威廉·莎士比亚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他失去了写作的灵感。那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时代,充满多彩多姿的娱乐和趣事,伟大的莎翁却江郎才尽,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不管剧场老板和债主给他多大的压力,他就是没有创作下一出戏的灵感和动力,这出戏叫作《罗密欧与海盗之女阿丝》。
莎士比亚需要一名女神激发他的灵感,没想到现实生活竟然反映他的创作,他爱上一个女孩,并将他带入自己写的戏剧之中。一名做梦都想当演员的薇拉夫人不顾当时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剧场为莎士比亚试演。不过,年轻的莎翁很快就发现她是女人,而且非常漂亮,他们俩立刻坠入爱河,情欲缠绵,疯狂地性交。这时候莎翁的灵感快如泉涌,下笔如神,将他们的爱情付诸成文字,薇拉成为他生命中的朱丽叶,而他这个“罗密欧”也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可是,莎士比亚的运气像剧中的罗密欧一样糟糕。他虽然鹅毛笔在羊皮纸面上飞舞,作品故事精彩、文采飞扬,观众掌声如雷,却得面对薇拉必须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与讨厌的维塞克斯伯爵结婚的残酷事实。在一场身分混淆、错综复杂的乌龙闹剧中,私订终身的情侣偷偷调情,大吃干醋的丈夫和老婆的情人决斗。而年轻的莎翁必须找到一条出路,为了他的剧本,也为了他自己不死的爱情之火。
最后,薇拉夫人黯然而去,而莎士比亚则藉他空前成功和火爆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当仁不让的伦敦戏剧界“大哥大”。这部哀婉凄楚而又热情似火的悲剧,打动了无数陷入爱河的男男女女们……
莎翁竟是同性恋
事实上,莎士比亚还是位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
莎翁的十四行诗有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黝黑的已婚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其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诗作里“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早在多年前就有读者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爱上一个年轻男子的证据。另一些读同一段诗歌的人则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性爱。同时,十四行诗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计26首称为“DarkLady”的诗是写给一位已婚女子,被作为异性恋者的证据。
据英媒体最近报道,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W.H.先生”是否就是他?)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
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
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
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妮·哈瑟维,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