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异性交往(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青春的困惑有几多(2)

1.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是在入的生理和心理具备一定成熟度时才能有的感情,而且是双向的情感活动,单方的努力是很难使恋爱关系继续的,无法发展的情感不如及早放弃。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不知要放弃多少自己无法获得的东西,懂得放弃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2.要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实生活里,优秀的同龄异性有的是,未来的生活道路还很长,要寻找自己所爱的人机会是很多的。古人说得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任何一个人失恋了,并不意味着感情生活从此结束,而是新的感情生活的开始。天空依然湛蓝,世界同样美好。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在未来的生活中机会有的是。

3.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时刻生活在集体中,这样会使自己随时都有好心情。事实证明,友谊是陶冶情操、塑造良好人格的催化剂,是抚慰心灵、治疗伤痕的创可贴。

每个人生活中随时都在失去一些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花季少女的悔恨

小丽今年18岁,原本是鲜花盛开得娇艳欲滴的年龄,原本生活应该充满阳光,然而,美好的生活对于小丽来说犹如昙花一现,她已经过早地承受了太多不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事。含苞待放的花蕾,还未来得及展颜便匆匆凋谢了。留在她心灵深处的,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平的伤口。心中难以言说的悲苦加上生活沉重的压力,使她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在她16岁那年的冬季,发生了一些事情,那是她始料不及的,它造成了小丽生命中的转折,也成为她悲剧的开始。那时,小丽刚刚进入青春期。她时常感到,在自己的身体里有一种东西在蠢蠢欲动,无法控制它,它总会在不经意中搅得小丽寝食难安,因为,每逢这个时候,小丽就会非常非常渴望跟异性接触,确切地说,渴望着与异性的肌肤之亲。一次次的欲火使她不能自拔,连手淫也已经不能遏抑内心的冲动,她已经无力抵抗一切外来的诱惑。小丽开始出入于酒吧和迪斯科舞厅,她以为那昏暗的灯光、狂乱的舞步,会让自己暂时忘却那欲火烧心的痛苦。

那天,小丽彻底掉进了深渊。她认识了克军。他非常帅气,一举一动都焕发出一种不羁的魅力。跳舞的时候,他把小丽搂得很紧,跳完舞之后,他们又喝了酒。走出舞厅的时候,小丽的头有点晕,迷迷糊糊之中,她做出了自己这一辈子最错误的决定,她跟他去了他的出租屋。他对小丽百般挑逗,她觉得内心那股火在燃烧,情不自禁地跟他搂抱在一起……而接下来,下身的刺痛却使她清醒过来,她拼命挣扎,可她被他死死地压在身下,最终无力反抗,小丽失去了一个女孩最宝贵的东西……

可是,她发现只有跟他在一起,才能医治那欲火烧心的痛苦。所以,她和他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个时候,他带给小丽的快感使她飘飘欲仙,什么伦理道德全都被抛在脑后。渐渐地,仿佛吸毒上瘾,她离不开他了,两三天不见他,小丽的情绪就很低落,而一旦见了面,得到了他的爱抚她就会恢复平静。

就在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将近两个月的时候,事情被人揭穿了。小丽只不过是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她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老师和父母,除了逃避别无选择,她因此辍学了。父母嫌她丢他们的脸,就连平日特别疼爱她的哥哥也骂她贱。

无情的现实使她的头脑开始清醒,她痛恨自己的无知与轻浮,暗暗下决心要与他分手。可是他不听她的解释,不断地逼她、缠着她。

为了彻底摆脱他,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了外出打工。如今,她在外省做“家政”工作,十分辛苦,但她想以繁重的工作来麻醉自己。她以为,只要不停地干活,很快就能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从脑海中抹去,但那些事情却像幽灵似的总在她脑海里晃来晃去。至今,她有时做梦都还会梦见他,有好几次,她梦见自己把他杀死了,然后自杀。现在的她很苦恼,一种深深的罪恶感常常折磨着自己那受伤的心。

偷尝禁果,将使小丽抱憾终身。如何面对未来的一切,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始至终,她不曾喜欢过他,他只是她泄欲的工具。苦酒是自己酿下的,现在得由自己来尝,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性生理的成熟自然而然会让性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便是个体性意识的充分觉醒。对于故事中的小丽来说,16岁出现强烈的性冲动并不是不正常的事。现代社会中,由于营养充分,少男少女的性成熟年龄一再提前,而由于诸如影视、书报之类的媒介对爱情和性等内容的高密度传播,孩子们的性意识也很难做到一片空白。所以,当今的男孩和女孩早早地在身心上出现对异性的渴求并不值得奇怪。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大基本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简单而言,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命驱动力,比如本能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比如对性欲的压抑,知道人的性行为是和动物不同的,是有条件的(如对象、年龄、场合等);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它会考虑个体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不违背超我标准的适宜的方式满足个体的本我欲望。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起作用的。

青春期孩子身体的充分发育自然使个体的性能量澎湃,本我中的性欲望也空前高涨,这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超我控制,恐怕自我会更容易听从本我的指挥而追随自己的欲望行事。故事中的小丽就是这样,沉沦于感官的需求和刺激中无力自拔。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强有力的、恰当的超我是很重要的,它将对个体的行为形成约束力,并防止个体的行为越轨。在培养青少年的超我方面,一方面是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感、羞耻感和传统主流的价值观,告诉他们不要轻率尝试性行为等;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欲求,要让他们知道除了性之外,求知是这个年龄最适宜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像一堂中学开设的关于早恋问题的心理课,它的讲题是——《春天做春天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在适宜读书的时候读书,适宜恋爱的时候恋爱,而不要吃力不讨好地反过来行事。有了道德和价值观等态度、认知方面的保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这些就能帮助个体的超我对本我进行约束和控制。

但是,仅仅靠有力的超我还不够。因为约束和控制太强、持续太久,会让自我十分不适,渐渐地,个体不是在压抑下心理扭曲变态,就是压抑不住自己走向爆发,而这种爆发甚至有可能补偿性地走向事情的反面,个体不仅不再压抑,反而表现得更为过分。所以,为了防止超我的控制过度或失控,我们应该在自我上下更多的功夫,也就是要学会更多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说转移,学业上的成就感、课外丰富的兴趣爱好等都有助于个体转移注意力,避免沉溺在性欲望中;比如说宣泄,可以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等沟通,将自己压抑的心事说出来,有人分担和监督会让个体更容易承受来自本我的压力;比如说升华,将有关的欲望通过艺术创作(如绘画、小说)表达出来,将其艺术化、审美化。这些思路和做法都能帮助自我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做出符合社会现实要求的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成长的烦恼

晓芳,15岁,她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以前活泼开朗的自己了。她变得不爱玩、不爱闹、心事重重,总是不自觉地坐着发呆。有一次妈妈都被她的神态吓坏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多愁善感,对许多事总要想个明白。比如晓芳总想: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有什么才能?别人怎样看我?我将来能做什么等等。今天上午放学回家,骑着车望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她就莫名其妙地琢磨起这么一些问题:我在人群中有特殊的位置吗?会有人注意我吗?我漂亮吗?有气质吗?有魅力吗?然后她就和街上过往的女孩比起来,一边比一边调整着自己,差点儿和别人撞上。回到家,晓芳也总是直奔自己的房间,然后把房门关上,静静地坐着,写写日记,望望蓝天白云,任时间悄悄地过去,再也不想去找以前的好伙伴亚露了,因为她觉得亚露越来越不能懂她了,她到底比晓芳小三岁呢!也不想和妈妈说话,她现在太唠叨了,而且观念也太陈旧落伍,和她说不到一块儿去,但时不时地她又感到一种浓浓的孤独、迷茫和不安。晓芳怎么啦?

这位中学生的故事申,反映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普遍面临的一个心理问题。在以前,他们不会想到去认真地“研读”自己,看看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想想自己的价值。但现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开始强烈地关心、关注和反省自己,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才能,在集体或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可是,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评价自己,无法回答关于自己的许多问题,因此,常常感到烦恼甚至苦闷。

每个人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历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段“成长的烦恼”——“自我觉醒”的烦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步入青春期后,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不仅对周围事物开始形成自己批判性的见解,而且随着成熟的进程,已开始把自己当成被观察的对象,开始了自我审视和评价,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他们由于此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不能正确对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莫大差距。这样,“自我觉醒”带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长的惊喜”,而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

那么,怎样对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怎样减少“自我觉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呢?

1.认清缘由,消除紧张。要清醒地认识到你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时期,你开始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事物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考,因而感到一切都不像从前了。由于认识上的变化,你的心情的天空不再万里无云,而是时时落起小雨;由于心情上的变化,你的行为方式也不再活泼开朗,而是常常心事重重。所以,你越来越看不懂自己了。其实,这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你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困惑、紧张,你应该用一颗长大了的心实实在在地感受你身边变化了的一切,勇敢地体味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以人为镜,多作交往。有些中学生面对自我认识的困惑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心理怪圈,即越是“看不懂自己”,越是要一个人苦苦地思索;而越是把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越是对自己感到困惑、彷徨。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应该走出自己有限的精神世界,多与他人交往。他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对自我的全面认识有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尽管自我分析也是必要的,单凭自己的力量难免会有失偏颇或缺乏理智。因此,当你感到“看不懂自己”的时候,应该多和同学、朋友交往,相信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你们会有许多共同的感触和语言,彼此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即使你不一定能在他们之中找到答案,但你的心情会因此轻松许多,因为有人分担了你的烦恼和痛苦。

3.寻求“家教”,接受指导。谈到与人交往,还要提到多与父母交往。这对有“自我觉醒”烦恼的中学生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往往会对父母产生逆反的心态,他们与父母往往会矛盾百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疏远。其实,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要自己拿主意,但他们实际上还处于长大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许多需要父母的指点和帮助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觉得父母的意见“过时”了,但这些看起来“过时”的东西往往包含着可贵的人生经验,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可能没有借鉴、指导作用。当然,有些孩子心里也明白父母的意见是中肯的,但出于要求“独立”的心理,表面故意拒绝父母的指导。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应该懂得:一个明智的人,是不会拒绝任何有益的帮助的。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说,当你因成长中的问题而烦恼时,多与父母相互沟通,细细品味他们的意见,将有助于你健康成长。

他为什么如此内向

15岁的小伙子丹丹长得眉目清秀、身材高挑,可就是有点美中不足,不爱说话。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要闷上半天,老师追问一句,他就回答一句;而且声音特别小,有时还需要老师走上前去才能听得见。因此,班上很多同学都叫他“牙膏”。其实,丹丹在很小的时候就不爱说话。父母的同事每次看见丹丹就要逗他玩,可怎么哄他就是不愿喊人“伯伯”,弄得别人总有点尴尬。刚开始,父母以为可能是怕生的缘故,没太在意。可是越到后来,越是严重。亲戚朋友到他家去时,他就像是看见陌生人,最多也只是点个头了之。父母总是责怪他:“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连伯伯都不喊一声?”

不懂礼貌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已。人与人的关系是这个社会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关系,不愿说话就等于放弃人与人交流的本能,就等于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机会。这正是丹丹个性不足的表现。这与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不相符合,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相当不利。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误区呢?首先,肯定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来说,孩子见了生人不爱说话是有时间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交际面、胆量也会随之增大。到了青少年时期,这种局面自然就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依然如故的话,那肯定就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了。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环境,让孩子多说话。在这一点上,家长要做的就是多与他们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方式多以提问为主,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孩子大胆地说话,特别是不要说“连女生都不如”、“哑巴”之类的话来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样只会是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更加退缩,就连爱说话的孩子也会从此变得更加保守。因此,平等、鼓励和引导才是家长们为孩子语言发展创造的基础环境。

青春期的“爱”成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