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韧”字箴言:在挫折中磨练自己(3)
但他铆足韧劲,弥补了这个不足。后来居上,亦值得称道。
1992年4月27~28日,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等分别会晤了李嘉诚。香港传媒说李嘉诚从北京带回了“圣旨”,从而拉开了大举进军内地的序幕。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他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
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雄厚,港方中方各占一半股权。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东3家。长和实业将拟定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将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时间内,李嘉诚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令人惊叹其决断及办事的高效。
高效赢得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本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及方针:
“中国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香港整个经济体系亦将由此而得益,为平稳过渡做好准备。自年初邓小平南巡深圳后,中国开放改革的势头得到深化,本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的确增大了。”
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在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25%。”
李嘉诚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
《香港商报》分析,这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在内地的投资额将达190亿港元。李嘉诚以其磅礴的气势,以近200亿的巨资后来居上,委实是势如长江。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显示李嘉诚凡事留一手的个性。
李嘉诚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从不爽约。
但也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那样,无疑给自己套上紧箍咒。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仪式。
合同是这样的:中方财团是深圳东鹏实业,占3成股权;港方财团有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以当时价格算,合营公司总投资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工程分几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现已开始启用,较大地缓解了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盐田港计划曾遭马世民竭力反对。
马世民说:“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坐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地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他人对打”。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盐田港的签约仪式可谓是最高规格,风头一时无两,再次为李嘉诚壮了声威。
李嘉诚不是一个寻常意义的企业主。我们且不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单看他的外在表现。在工业区和闹市区,人们常能见到不少这样的中小企业老板,他们聚在酒楼菜馆,觥筹交错,豪饮暴食;他们或去麻雀包馆(赌坊)小赌,去跑马场大赌,去澳门豪赌;他们中,更有人是妓寨凤楼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春宵。香港既是投资家的乐土,又是逍遥客的销金窝。他们中,不乏有精明的赚钱高手,但就这一点,注定他们不太可能成大气候。
李嘉诚与这一切无缘,这必须归结于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完毕,还要自修功课。临睡前,舒展疲惫的四肢,斜靠在床头翻杂志。他购买和订阅的杂志都是经济类的,他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
欧美的家庭,室内户外都要装饰花卉。这些植物花卉,经常经浇水、施肥、剪修、除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妇女,对这些家庭来说,不再有用情逸致花费时间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些缺陷。现代人以趋赶时髦为荣,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发塑胶市场的一次革命,前景极为乐观。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明媚的阳光、旖旎的山色、千姿百态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无不吸引了大批的各国游客。李嘉诚无心观光游览,他心里唯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急不可待去寻访该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厂门口;却戛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样,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贵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恨不得长10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购买了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具体的生产工艺及配方调色呢?
李嘉诚到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李嘉诚心急如焚,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来欧洲,在这里又没达到最终目的,难道就这么买回大批塑胶花去做摆设?
坚韧的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来的非法移民。李嘉诚哪里会计较什么工薪?幸亏这位老板贪心,李嘉诚才能靠一张旅游签证,打入这家工厂做工。这家工厂原先和总公司在一起,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被总公司的人发现。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做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造配色的技术要领。
平心而论,站在今日的角度,李嘉诚的行为有悖商业道德。但在专利法还不太健全的50年代,李嘉诚的举动,又是可以理解的。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做样品。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