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一生信奉的传世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经商秘诀(6)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他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事业成功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设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事实上,犹太商人做善事的同时,也策划出“以善为本”的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会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思柴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个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从而拓宽了赚钱的路子。

归根到底来说,犹太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是一种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起到重大作用,对企业巩固已占有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会产生作用。

此外,犹太商人把“以善为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经营策略,除了与其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外,也是一种促销好办法。犹太人认为,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为供应的商品或服务,要人民的欢迎才能发财。显而易见,与人为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犹太人认为,人类的内心都有希望被人注目、受人重视、被人容纳的愿望。所以,犹太商人为了充分利用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他们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与人交往。此外,犹太人还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容纳别人缺点和短处的雅量。

感悟:

作为一个常被人赶来赶去的民族,犹太人不能不相互照应;作为一个生性敏感的民族,犹太人谙熟施舍过程中双方心理的微妙之处;作为一个工于心计的民族,犹太人更知道慈善从来不是单纯的施舍。

14.在逆境中要坚忍

逆境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坎坷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智慧箴言

在人的一生中,决不会顺利地走向巅峰的,遭遇挫折或失败很难避免。逆境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越过逆境这座分水领,人生必然呈现一种崭新的境界。否则,只能是平庸一生,默默逝去。下面这则寓言可略窥对待逆境的心态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有3只蛤蟆不小心掉进了鲜奶桶里。

第一只蛤蟆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

第二只蛤蟆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于是,它淹没了。

第三只蛤蟆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动。”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起来。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蛤蟆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了。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蛤蟆跳出了奶桶。

在近两千年漂泊流离的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一方面,他们把逆境视若寻常事,任凭风吹浪打,而且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等待,坚信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另一方面,把逆境看做是一种人生挑战,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精神抖擞地在逆境中崛起。犹太人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犹太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同著名的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他移居英国,在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意同他合作开发此技术的公司,结果证明此项技术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于是蒙德萌发了开办化工企业的想法。

不久,蒙德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起参与发明的,但当时还不很成熟。蒙德于是在柴郡的温宁顿一边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一边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方法。尽管实验屡屡失败,但蒙德从未放弃,夜以继日地研究开发。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实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1874年厂房建成,起初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连续几年,企业完全亏损。同时,当地居民由于担心大型化工企业会破坏生态平衡,拒绝与他合作。

犹太人在逆境中坚忍的性格帮助了蒙德,他不气馁,终于在建厂6年后的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当时的英国,工厂普遍实行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时。蒙德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工作时间改变为每天8小时。由于工人的积极性极度高涨,每天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与原来的12小时一样多。

工厂周围居民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等着进他的工厂做工,因为蒙德的企业规定,在这里做工,可获得终身保障,并且当父亲退休时,还可以把这份工作传给儿子。

后来,蒙德建立的这家企业成了全世界最大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感悟:

逆境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只要你多一份容纳和耐力、理智和果断、坚韧和执着,越过逆境,走出风雨,你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15.不做虚假广告

产品的广告不真实,就会立刻失去顾客。

——智慧箴言

重视广告和擅于做广告,只是现代犹太商人的经商之道,在《犹太法典》里是明确禁止商人使用广告之类推销手法的。

因为犹太人认为,就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行为可以说是耍花招,在骗人去购买或进行交易。

犹太拉比允许人们戴上斗篷,使自己显得有魅力;允许人们把好衣服熨得光鲜,也允许人们捶打麻布衣服,使它显得更薄更精致;并且,拉比们允许人们给箭涂上色彩,允许人们把篮子描成彩色。即允许人们对人对物做一些虚饰,使之更美更漂亮。

但是,《犹太法典》禁止在交易中进行虚饰的行为。例如禁止卖牛的时候在牛身上涂抹不同的颜色,也反对把其他各种动物的毛发弄得硬梆梆的。因为牛涂上颜色会比原来更漂亮,动物的毛发弄得硬邦邦就会使动物看起来更大些。另外动物的肚子也不应该被充气,它的肉也不应该浸在水里,使它外观上好看。

犹太拉比们告诫商人们也不能在各种工具上涂抹颜色而出卖,因为工具涂新涂料可以使其显得新颖,更漂亮。

总而言之,在犹太法律中为求欺人耳目而在物品上面涂抹颜色的行为是被禁止的。

有个奴隶染黑头发,并在脸上涂抹化妆,以使自己显得年轻,来达到欺骗买主的目的。《犹太法典》记载这么一则案例,并且告诫说这是不合法的,应该禁止。

此外,《犹太法典》里也禁止商人在销售商品之时附上任何名不副实的称号。譬如美国广告里经常使用“最大的尺寸”或者“最大的面积”之类的夸大用语。所谓“最大的面积”事实上只是“某一块特定的面积”而已。这类广告用语在《犹太法典》里早就已经明文禁止。

犹太人法律禁止广告,但是实质上只是禁止虚假广告,并不反对实事求是的正当广告的宣传作用。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个贫穷的卖苹果的妇人,她的摊位就在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家旁边。一天,她对拉比抱怨道:

“拉比,我没有钱买安息日所需的东西。”

“你的苹果摊生意怎么样啊?”

“人们说我的苹果是坏的,他们不肯买。”

拉比哈伊姆立即跑到街上大喊:“谁想买好苹果?”

人们立刻把他围了起来。他们对苹果连看都不看,数都不数,就掏出钱来买。很快,所有的人都以高出实际价格2口3倍的价钱买了个精光。

“现在你看,”在转身回家时,拉比对这位妇人说,“你的苹果是好的,一切都在人们不知道它们是好苹果。”

由此看来,犹太人是并不一味反对做广告的,但是,只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必须限定在诚实的范围内。

这就是犹太人的商业广告智慧!

感悟:

资讯发达,是使社会迈向“容易成功”的时代;而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个人是否善于利用宣传的效力。但仅仅靠宣传,靠广告也是不行的。今天吹,明天吹,能吹多久?今天骗,明天骗,能长久骗下去吗?

16.出其不意的商业策略

不要不适时地谈生意,而是要选择最好的时机谈生意!

——智慧箴言

生意场上,一些生意人支出架子准备进行持久的拉据战,而且他们置生意的截止期于不顾。对此,犹太商入主张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要点包括,在生意场上来个突然袭击,改变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知所措。

对方原认为时间挺宽裕,但突然获得终止谈生意的最后期限,而这个生意谈成功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不可能不感到手忙脚乱。由于他们很可能在资料、条件、精力、思想、时间上准备并不充分,在经济利益和时间限制的双重驱动下,只得屈服,并在协议上签字。

美国汽车巨子亚科卡在接管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之后,他感到自己的第一步任务就是压低工人工资。他首先降低了高级职员的工资的10%,自己也从年薪36万美元减为10万美元。随后他对工会领导人讲:

“17元一小时的活是有的,20元一小时的活一件也没有。”

这种强制威吓且毫无策略的话语当然不会奏效,工会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双方僵持了一年,始终没有进展。后来亚科卡心生一计,一日他突然对工会代表们说:

“你们这种间断的罢工,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我已跟劳工输出中心通过电话,如果明天上午8点你们还不开工的话,将会有一批人顶替你们的工作。”

工会代表吓坏了,他们本想通过谈判,从而在工薪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因此他们也只在这方面做了资料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料到,亚科卡竟会来这么一招!被解聘,意味着他们将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工会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基本上完全接受了亚科卡的要求。

亚科卡经过一年旷日持久的拖延战都未打赢工会,而出其不意这一招竟然奏效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利落。

出其不意,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讲究一个“奇”字,它并非一个无往不胜的利器,一旦被对方预料到最坏后果,并做出准备,最后通牒的威力便发挥不出来了。

这里有一个反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与工会的谈判中采用“提出时间限制”的技巧长达20年。这家大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使用这一方法屡屡奏效。但到1969年,电气工人的挫败感终于爆发。他们料到他们最后肯定又是故伎重演,提出时间限制相要挟,在做了应变准备之后,他们放弃了妥协,促成了一场超越经济利益的罢工。

一般来说,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

首先,出其不意,提出最后期限,要求谈生意者必须语气坚定,不容通融。运用此道,在谈生意中首先要语气舒缓,不露声色,在提出最后通碟时要语气坚定,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使对方存有希望,以致不愿签约。因为谈生意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像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就不肯最后签约。故而,坚定有力、不容通融的语气会替他们下定最后的决心。

其次,提出时间限制时,时间一定要明确、具体。在关键时刻,不可说:

“明天上午”或“后天下午”之类的话,而应是“明天上午8点钟”或“后天晚上9点钟”更具体的时间。这样的话会使对方有一种时间逼近的感觉,使之没有心存侥幸的余地。试比较一下这两种最后通碟的效果:“我们只好另考虑办法了。”“我们必须今天就做决定。20点以前贵方应对我们的条件给予慎重考虑,否则我们将考虑与其他公司成交。”显然,后一种说法语气坚定且时间紧迫,不给对方留下任何考虑的余地。

再次,以具体行动来配合所提出的最后期限。用具体行动来实现最后期限,势必会使对方的神经绷得更紧。具体做法是:收拾行旅;与旅馆结算;预订车船机票等。

最后,让谈判的领导发出最后通碟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在一般人看来,人的级别越高,讲话越有分量。当然,出其不意地制胜对方时,必须掌握语言分寸,不言过其实,一定要自己摆出一个谈生意务实主义者的风度,这就要求:第一,抓住对方成交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第二,不要贪得无厌,应做到适当的让步;第三,坚持用客观条件说服对方,使其心说诚服;第四,不要高高在上,以势压人。

感悟:

凡事都有一个底线,谈生意时一定要先摸准对方的底线,再适时提出来,但不能重复使用一种方式谈,有时候灵活多样是必不可少的。

17.注意运用商业伦理

不要受太多的束缚,要敢于创新——但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智慧箴言

犹太商人重视规则和法律,但又总是在规则和法律的范围之内的边缘上活动。他们既遵守了规则,又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规则。对于这一点的一个普遍说法是犹太商人善于利用法律的空子。

“鸡蛋再硬也打得碎”。原因是无论如何,再密的鸡蛋壳总是有缝隙的。

可见,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犹太人衡量事物的标准是60分就算及格,100分为满分。而实际上得满分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够及格的事物倒是不少。对于法律,也是如此。全国各地的法规或世界各国的法律,几乎没有能达到100分的最高水平。时常有人钻法律空子,干尽坏事却逍遥法外。满100分的法律没有,仅达到64分的要求一定不少。想经商赚钱的人,不可能不去熟读有关的法律。在本国经商的人,必须熟知自己国家的法律;在外国经商的人,必须熟读所驻国的商业法规及有关的法律,相信一定能在人为的法规中找出漏洞,找出赚钱的方便之门,或者找出从事某项企业有利的规章。

各国的法律、条文太多,对商人来说,束缚太多,并不利于赚钱。在商人看来,约束越少越便于赚大钱!如何才能摆脱法律的约束,而又不受其惩罚呢?惟一的办法是寻找法律的漏洞。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完美的,更何况是人为的法律。完全健全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你仔细研究,认真寻找,一定会找出不少的漏洞。这些漏洞对商人是绝对有好处的,它能使熟谙于法律的商人们既乘法律漏洞走方便之门,又借助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真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政府奈何不了他,不得不保护其利益,而他们却遨游于法律之中,充分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而逃避一定的义务。

犹太人认为,没有熟读法律的商人不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赚不了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