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韬略与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审时度势,在商战中胜者为王(1)

《孙子兵法》第五篇讲兵势。何谓“势”?孙子曰:“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又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表明,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必须善于制造有利己方的态势,善于利用有利己方的态势,从而保证战争的胜利。在商战,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根据各种商业形势的发展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巧手利用有利的时机发展自己,规避不利的形势,紧紧掌握商势,确保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1.顺应时代发展,脱颖而出

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能把巨石冲走,是因为它有势能;一个企业要壮大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必须借助外力,比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治取向等。在商战中,外力借得好可能就脱颖而出,反之,则可能被淘汰。

韩国最大的企业现代集团,不仅资产雄厚,规模庞大,雄跨南韩众财团之首,而且在世界上也赫赫有名。80年代末,现代集团已拥有关系企业37个,海外分公司47个,职工人数达到16万,经营范围从房地产到建材,从汽车到钢铁,从造船到海运,从电子到化工以及贸易,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这样一个高度影响韩国经济发展,甚至对世界经济也有影响力的“现代集团”,40年前却是一个刚刚离开山村并且几经坎坷的农家子弟,靠白手起家开创,他就是郑国永。

郑周永1934年离家出走,在汉城一家米行做发货员。后来又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到40年代初有积蓄,便放起手干开了。

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第二天日本当局颁布了“企业整备令”,并开始在民间搜刮各类金属战备物资。1943年郑周永的工厂被迫与“日进工作所”合作,实际上是被人吞并。

郑周永一气之下,撤出股金,购买了30辆卡车,转行从事运输业,承担了宝光矿业株工会社的矿石运输业务。然而,这一业务使郑周永极不开心,他不仅经常受到矿主的刁难和训斥,而且他的车队时刻有被日本人藉战争之名征用的危险。出于某种预感,郑周永终于在1945年5月15日将他的车队及承运合约一起转让他人,带着一大批现款,返回故乡。

这件事使郑周永终生难忘,他深为自己当时的决策而庆幸,因为三个月后日本战败,那间金矿也关闭了,他的几十万元资产险些付诸东流。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它对韩国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也宣告结束。

郑周永从时势的巨变中看到了新的机会。于是他再赴汉城,准备要创办新企业。

1946年4月,郑周永从美国占领军“军政厅”出售的“敌产”中,买到一块位于汉城中区草洞106地号的土地,修建起一座汽车修配厂,并以“现代汽车工业社”为厂名。

几年来,他所从事过的各种行业,相比之下以汽车修配投资少利润大,而且具有发展前景。因此,他又从这里开始,并且信心十足的把弟弟顺水、妹夫金永柱及另外几个有专长的朋友也拉了进来,共襄盛举。

他确实选对了汽车修配业。光复后的南韩汽车需量剧增,三年之中增加了二倍,总数达9000辆,而且大多行驶在汉城附近的公路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郑周永的修配厂很快就获得了“发迹”性的进展,职工人数由30人迅速发展到近百人。

修配厂正生意兴旺时,1947年5月25日,郑周永却在“现代汽车工业社”的大旗下,突然又另挂起了“现代土建社”招牌。这一举动立即遭到了弟弟、妹夫及朋友的反对,他们认为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对他们来讲,搞工程建筑的风险都太大。

然而,郑周永的心里另有打算。他看到美军军政厅当局为鼓励实业界,实行一种倾斜式的拨款方式,一个普通的建筑公司,一次竟能得到上千万元的财政支持,而他的修配厂却只能得到几十万元。因此,挂上建筑业的招牌,目的十分清楚,争取巨额贷款,发展事业。

如果说郑周永的企图属于“旁门左道”,却正是这种“马无夜草不肥”的手段把郑周永引向了一个使他成就大业的新领域。

40年代末期,遭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百废待兴的局面,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南韩,许多基本建设也同样都需要从头开始。而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从世界战略布局着眼,格外重视南韩的战略地位,为了在此长期保持军事势力,自然需要兴建众多的军事设施,所有这些都为南韩的建筑业事带来了发展机会。

尽管郑周永对建筑还是一个门外汉,然而刚刚挂出招牌就争取到了1530万元的建筑项目。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承接到的大生意,他十分重视,特地聘请了前工业学校老师宋尚术为技术顾问,招聘了十几个有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现代建设”就样开始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可观的利润使郑周永更加信心十足,他感到世界上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建筑业与汽车修配业一样,只要认真管理,遵守信誉,一切都会成功的。经过两年奋斗,他不仅打开了局面,而且在建筑业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1950年1月,郑周永把“现代汽车工业社”与“现代土建社”合并为“现代建设株式会社”,资产3000万元。1月10日,郑周永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登记,成为正式法人。他认为建筑业才是他真正的起步基点,只有从这里人手,才能开创出真正的大事业。

1950年6月,韩战爆发了。6月28日,炮声已经在汉城市郊隆隆作呼,逃难的人群潮水般地向南涌去。正在施工的郑周永也当即决定:遣散工人,提取银行全部存款,南下釜山。十几年的创业磨练,使郑周永变得十分果敢、稳健,他不仅能大胆地开辟新领域,而且也能及时抓住使他事业腾飞的每一个机遇。

此次携款逃难,就是他的聪明之举。就在郑周永刚刚落足釜山后,7月7日,美国10万名军队在釜山登陆,一时间到处都是军人,釜山的所有公共设施,包括学校样舍在内,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美国兵。建筑军营及军需设施便成了当务之急。

手握巨款的郑周永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以“现代建设”的名义与交通部、外资厅签订合约,承建外援物资仓库和代理仓库保管业务。由于郑周永重信誉,他所承建的各种军需设施品质优良,很快就取得了美军的信任,第八军所有的承建项目基本上由他垄断。而美军的价格优惠,他所承建的简易军营,成本每栋只有24万元,而实际所得却是5到6倍,这种军营郑周永至少承建了300栋,获利以数千万计。

逃难期间的郑周永,不仅在建筑上取得了重大发展,而且又开创了一个新领域。针对美国运来堆积如山的援助物资急需转运,郑周永买下了三艘小型运输船,在沿海开展运输业,并正式成立“现代商运株式会社”。

此时的郑周永已经拥有“现代汽车修配”、“现代建设”和“现代商运”三家公司,随着每个领域的开发,郑周永的雄心大志也在不断增加,他的事业已朝集团化方向发展。

2.审时度势,淘汰的就不是你

“兵之所加,如以石投卵击者,虚实是也。”认清形势,把握好敌我双方之虚实,避实就虚,集中力量给敌人于致命打击,这是《孙子兵法》的光辉思想,同样在商战中,审时度势,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润,是每一个商家的首选韬略。

“审时度势,整体组合”是李嘉诚经营宏观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显示了他的整体动作思想。

大型屋村的优点,是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李嘉诚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

这里显示了李嘉诚避实就虚、人无我有的战略思想。

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大王。

在香港,屋村与李嘉诚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

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字与商业住宅楼字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卸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兴建大型屋村不难,难就难在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他不会坐等机会,他在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之时,仍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大班约翰·马登,合作发展会德丰大厦。

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

6月,与约翰·马登再次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入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合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平台面积29万平方英尺,计划兴建30层高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中资侨光,三方合作投资香港(中国)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其中李嘉诚私人投资10亿港元)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高纪录。该厂地皮面积180万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门区,计划年产高标号水泥140万公吨。该厂于1982年底建成投产。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的单位,全做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百分之一百以上。

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时楼字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港瞩目。

李嘉诚一面对屋村运筹帷握,伺机而动;一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人要两条腿走路方踏实,做生意亦如此。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

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

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使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

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

1984年9月2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已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

李嘉诚认为补地价太过于昂贵,遂决定暂缓计划。

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的审时度势,一下子节省补地价费用达24亿港元之多。

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则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则出售楼宇,由此可见,李嘉诚是一个驾驭时势的优秀骑士。

3.不断转换战略,不断壮大自己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在战略变换上,《孙子兵法》强调要根据形势,灵活变动。商战言利,商人逐利,以利为导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切忌见好就收,独守一隅。

企业经营在不断扩大之后,那种从一而终的经营思路就完全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不断转换战略的重点,跟踪经济的热点,就成为企业家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决策。从香港巨商李嘉诚自己的经营实践来看,他在一生中至少成功实现了四次战略的转移;

一、从生产塑胶花转向房地产的战略转移

从5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十年便增加一百万人口,住房问题十分紧张。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之称誉的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

李嘉诚从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有限,经济发展的神速,推断出土地使用的日趋重要,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房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赞成有人曾指出的“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尺金’的弹丸之地的香港更是如此。”

1958年,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77年,香港地铁要在中区闹市的遮打站和金钟站上兴建投标。这是中环地区所在,置地素有中区地头蛇之称,是英资财团控制下的“地产股王”,它首先参与争夺兴建权,志在必得,其他财团亦奋起逐鹿,形势严峻。

然而超人李嘉诚一举战胜了三十多家竞争对手,特别是呼声很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头——置地有限公司,被誉为“三级超升”。当日香港报纸用醒目大标题大肆宣传“长江击败置地”。“长江压倒各财团,购得中区新地王”。

二、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的转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李嘉诚已逐渐将产业的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移,李嘉诚的和黄公司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但起初不被业界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