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商文化(1)
清商文化渊源探析
土地的贫瘠,是一方百姓的灾难,而文化的稀缺则是地域的悲哀。反之,“有福之人生于大方之地”,若将无可选择的人生背景置于天赐地宠的环境之中,那么便是莫大的幸事了。清河人之于清河,恰恰应证了这句物象谶语,因为冀东南平原上这片沃土的历史声望和文化蕴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商贸源脉,无疑是一笔先祖馈赠的宝贵财富。根脉不断、悠远绵长且与丰饶富足紧密关联的文化生态,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清河人而言,是取之不竭的历史资源,是用之不尽的文化成本。
运河文化,郡国文化,孕育了一方地域的商贸版图,延续了清商文化的千年气脉。
历史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清河故地,源远流长,干云裂帛的历史烽烟犹如卷舒消长的连天浮云,留下了许多风生水起的故事。单由挥公得姓封地的史实探析,这一带先民活动的足迹可以追溯到上古。5000,年沧桑演变,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俯拾皆是的文明陈迹,其中商贸元素的历史脉络依稀可见。天下北库的史书记载、毛毡外贡的戏文典故、烈女采桑的民间传说,尽述农耕之外的营作操务,均是风情别具的时代镜像,映衬着清凉江流域的更迭变迁,连接着深刻的经贸烙印,诠释着清河商业文化的久远由来。
选精择粹,一袭商因如同薪火传递,在清河大地上延续不绝,功属运河文化和郡国文化的浸润洇染。通过长期的陶冶、演化和裂变、重组,久之生成了特有的人脉地气,如同浙商、晋商、徽商的历史渊源一样,在岁月风雨的砥砺中,凝结成清商文化独有的原始底色,遗留下丰厚的基础和资源。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交通动脉,大运河行航千年,是纵贯南北、漕通大邑的重要渠道,而沿岸清河的驿站码头,则成了外埠来货和当地物产集散进出的重要枢纽。以油坊古镇为例,当年河面桅帆林立,沿岸铺面连街,食盐、煤炭、建材、水产、禽畜等物资丰富,形成了华北平原鲜见的物流市场。这个市场贸易活跃,声望高远,广辐方圆数百里,吸引了外地商贾流民蜂拥而来。“鸟投茂林,鱼趋肥水”,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在此汇聚,各色商行会馆驻驿营生,行船卖桨者落地生根,走卒贩夫渐成坐商,多地文化交集融汇,逐渐显现出自己的商业特色。
油坊村现在两千多村民中就有四十多个姓氏,足以说明这个地方是天南地北的人们聚集而成,不同的方言、语汇、习俗、俚风,交汇成清商文化庞杂丰富的沿革底蕴。
清河曾经为郡为国,代有名士,西汉大儒张禹,东汉白马令李云,南北朝天文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宋若莘,宋代吏部尚书丁度,元代名宦元明善,明代廉吏冯盛时,清代翰林王殿甲,近代学者顾随等等,名垂青史的耆哲贤达,犹如耀眼的星辰,点缀在清河历史的天空,形成了广联外邑、邀游交往的人脉气场,开辟出上至宫廷、州府、官驿、书院的往来通道,拓展了本土文化与外部信息互相辐射碰撞的交融空间,为清商文化的历史蔓延和传播衍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秦汉时期纵横贯通全中国的两条着名“驰道”,都曾穿越清河域境,交通优势奠定了物资流通基础,烘托了繁华的郡国气象。至今尚存的鲧堤、汉墓、宋明古城遗址以及发掘出土的商鼎、汉俑、碑文、墓志等,无不印证和透视出清河当年,“城池高阔,地方繁荣”
的历史背景。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诸多史征表明,清河曾经数度集成古都名郡的熙攘大观,通衢大道,车水马龙,街坊牌楼,五行八作,热闹非凡的市井流风演绎出商业意味浓烈的烟火世相。
清河地域的商贸版图,不独局限于城埠镇店,民间掌故、谚语、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留存,是清商文化根植乡野、渊源悠久的理论佐证。如“织琉璃布,穿琉璃梭,织布多了卖钱多。谁见来,我见来,我在家北绕线来。谁瞧来,我瞧来,我在家北烧窑来……”说明清河民间很早就有纺织、烧窑等手工业的存在;再如“小板凳,一仄歪,我上河南做买卖,去时带着个银子锞,回来领着俊老婆……”明清河人外出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且能够异地发财,成家立业。近现代民间流传的“郭庄的盆儿、解庄的席儿、后袁庄的小笊篱儿、西垒桥的竹筢子儿”等许许多多的口头禅,无不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商贸蕴藏,在清河大地上是何其丰厚!
武松文化,张氏文化,彰显了豪侠仗义的古朴民风,诠释了清商文化的博大内涵。
从历史视角上看,文化现象就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多为这个地域的民风流俗和人文个性。清河的商业活动,犹如深厚的矿藏,有历史文化气脉的多元馈赠,而清河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又成就了清商文化的独特性,其中武松文化的节义风骨和张氏文化的尘缘情结,浸润了一方水土的人情意味,其禀赋内涵和精神品格,定义了清商文化“智、勇、侠、义”的本真内蕴,代表了清河商人诚信当先、仗义疏财的行事风范。
“武松”本身就是一个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响亮名字,盖世英雄先声夺人的博大气势,决定了其他任何称谓都无法企及的声望高度。有这样一位豪杰站立在清河的土地上,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广告,使得“清河”二字驰名中外,地域文化含量身价倍增,这不能说不是清河父老乡亲的潜缘和荫福。武松文化的要义,与燕赵风骨吻合,打虎义士行侠仗义的豪放气节和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极具个性张力,迎合了国人崇尚正义的心理,与全中国老百姓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亲合力,这使清河和外地拉近了距离,为清河人走南闯北铺垫了便利。长期以来,武松的精神品格和行为方式,在运河沿岸的民间有着强烈渗透,其侠义风节早已植入了清河人的行商做事之中,讲信义、重承诺、舍身取义、生死担当的豁达豪迈,是清河乡民的人格倾向,直接影响着商业文化的格调品位。千百年来,武松与清河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河人因为武松而骄傲、自豪,趋从敬仰,遗传承接,在经商理念中更多地保留和延续了武松精神,使清商文化与武松故里形成了一种天然契合,对外产生了强烈的吸纳力和感召力。
“张氏”已经成了今日清河的一个文化符号,其魅力在于关照血脉尘缘,纽系乡情俚谊。从清河迁徙于世界各地的亿万张氏后人,多数是在流散途中从营贩谋生起步,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张姓商界大鳄,其祖先都是由小商小贩或小手工业开始做起,凭严谨规距、善良亲和的为人处世经商,逐渐形成了谦让、仁和、礼仪、包容的个性风范,体现了亲善宽厚的“商本”渊源,成就了独特的为人之策、为商之道。同是一个先祖的后裔,血脉中保留着相通的遗传基因,祖源地的世代父老,无论小商小贩,还是义商侠贾,也皆是秉承,“崇德尚义”,的古训,一腔赤诚,躬行礼让,多为善举,修养历练成一身的情商、义商、儒商气度,留下了一辈辈传世的佳话。近年来,张氏恳亲联姻活动频繁,交往密切,意义非凡,通过氏族文化源脉的对流碰触,形成了外来元素与本土古韵成功嫁接的文化镜鉴,兆示出清商文化流通四海、蔓延派生的美好前景。华夏张氏祖庭的兴建和第四届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在清河召开,奠定了清河作为祖源地而被天下张氏共仰的基础,更加紧密地将清河和天下张氏族人联系在一起,为清商文化内外交汇、光大延续提供了舞台。当今世相升平,天时利我,民族情绪正在向着“结缘”和“感恩”的趋向流动,释放“尘缘情愫”已经成为大众普遍的心理诉求。
在一片留有数千年历史记忆的“风水宝地”上,充分挖掘和展示张氏文化底蕴,是展示清商文化无穷魅力和充实清商文化独有内涵的契机,是新一代清河人于普天云锦上再织缤纷的义务和责任。
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创意了穿越时空的地标形象,激活了清商文化的时代张力。
敬畏历史,传承文明,抢救挖掘和保护利用正在淡出公众视野的沉积元素,是当前文化角力、经济搏杀中一种智慧的选择。当下,文化早已穿越了内敛的时代,个性张扬已经成为走出揣度迷茫和突破旧囿的主流风标。正视清河千年文脉,独拥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唤醒历史记忆的形象地标,让文化回流成为发展的动力,是弘扬清商文化、做大清河经济的重大战略。
回望清河30多年来的变迁历程,“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和文化互动、开放包容的招商创举,始终是清河人勇立市场潮头的理念支撑。
鉴于历史因子不断在社会变革的间隙中萌动泛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河人大梦先醒,春风早沐,强烈的经商意识被迅速激活,通过敢为人先的大胆探索,承接了社队工副业作坊里的传统产业,创造性地做大了羊绒、合金、汽摩配件、耐火材料等五大行业。
一跃而起的激变效应,犹如平地响雷,震惊全国,一个内陆小县以“北方温州”式的个体私营经济特色而名声大噪,引起了四面八方的关注,形成了天南地北争睹的看点。这一里程碑式的崛起,是清河精神张扬迸发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清商文化愈加丰满的一个重要节点。
社会信息的流动,靠的是文化传递。如果将地域文化看做是一个人的躯体,城市建设和产业支撑是筋骨,那么政府的诚信、开放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则是经络、是血肉、是精气神。在清河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的引领并敢于承担“闯、冒”风险,为清河人民实现致富梦想铺平了道路。作为行业先驱的戴子禄、庄荣昌等第一代创业者,奋起领衔,开拓超越,完成了当代清商形象的初始塑造,创造了经贸飞速发展的现代神话。与此同时,除本土企业家外,蓝福生、沈建华、梁银友、宁夏同心回族兄弟以及数不清的外来商人,在不同时期将承载着先进理念的,“他山之石”,搬运堆砌在清商文化的,“攻玉雕琢”,之中,生风添翼、相得益彰的联谊之作,成功演绎了一系列姻盟传奇。加之皮皮狗、兆君等名牌企业将清商文化不断地向域外辐射传递,内外联袂、远近混搭的文化互动所形成的交融、碰撞、凝聚、贯通,滋养、补充、丰富了清商文化内涵,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奠定了清河名扬全国、蜚声海外的市场基础,打造出八方瞩目的产业地标,将清商文化和清商精神推向了成熟的峰巅。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的经济建设一直保持着一种腾飞之势,成为邢台市乃至河北省的一大看点。近年来,把清河建设成为“中等工贸园林城市”,是清河县委、县政府发展清河经济的再一次历史性定位,同时也是一种升级意义上的大胆的创意和构想,为释放清商文化的更大张力搭建起更高的平台。作为产业、区位、交通等诸多优势日益凸显的商贸高地,清河已经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定义为拉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采取以商招商、以会招商、上门招商等联动方式,充实、丰满文化内涵,光大、延伸清商精神,目标高远,意义重大。用文化拉动一方故土多元潜质的开发,是充分利用历史资源的具体体现;认真研究、梳理、解析本土文化精髓,是确立一座城市人文主题基调的前提和保障。所有这一切,正在见证着一代清河精英的远见卓识,渲染着清商文化的魅力,成就着清河人民更大的梦想。
文化是宝藏,经验更是财富;无中可以生有,驱动利于生新。我们相信,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通过清河人民的坚守和努力,将丰富的运河文化、博大的郡国文化、侠肝义胆的武松文化、情缘万缕的张氏文化和含宏万汇的羊绒文化等本土文化要素凝聚链接,从中提炼内涵精萃,注塑清商文化精魂,弘扬清商精神,凝聚清商力量,扩大清商影响,进而使清商文化的能量在更大的空间里迸绽,清河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
清商文化刍议
许,超。
清商文化要义
清商文化,是一个以区域性、历史性为基础的集成概念。与晋商、浙商、徽商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地缘性特点,又有历史渊源的成因。清商文化,是在清河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产业文化、商贸文化和市场文化的综合性概括。
清商,清河籍或在清河或以清河名义在国内外从事产业、企业或相应行业者;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清商文化蕴涵了“商德天下,利缘道生,崇信尚义、敢为人先”之基本要义,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岁月的更迭,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清商文化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丰富创新,异彩纷呈。
工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产品价值变为商品价值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任何产业产品,一旦进入流通、交换、贸易、经营、销售领域,即转变为市场商品,成为提升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催生激素。从民间小作坊、小手工业(含走乡串村的季节性个体维修加工、物流贩运以及多种所谓,“小买卖”,等等),到规模制造商、经营商、国内外物流贸易商以及相应的诸多行业,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工商业链条和市场贸易体系,共同营造区域性特色经济和特色版块的工商界风情文化。清河作为两千多年的古郡国、州治和府属,在商品经济历史上曾有辉煌的过去,由此相应产生的清商文化和清商精神,也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经济兴衰消长,写进了清河史章。在燕赵大地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
清商文化的基本特征十分明显。
一是历史上的清商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依托。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是以当地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季节性、临时性的农副产品的加工、交流贸易以及小手工业、小作坊、小门小户经营活动,实力微弱,难成气候,经不起风吹雨打。
但是,清河是燕赵大地东南平原上一方厚重而多情的热土,古时以桑蚕丝绸、羊毛白毡、苎麻造布、棉花纺织等特色产业而着称。从汉魏隋唐到北宋,贝州郡(清河)的丝绸、白毡产业已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与真定郡,常山郡一样成为充盈国库和出口商品的重要基地;明清到民国年间,清河棉纺织制品,流通贸易到山西、山东及中州诸地。至今有许多传统产业继续存在,也有的向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