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思考的方法(1)
(第一节) 常规思考法
对于常规思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博弈的思考
无论是在世界上的哪一所大学,博弈论都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的课程。所以,普通人一般会觉得“博弈论”听起来太遥远、太陌生,实在不可能和我们的生活有任何关系或是对处理日常问题有任何帮助。事实上,博弈论的作用无所不在,大到裁军和世界和平,小到如何使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恐吓变得可信,无不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分析。常人往往依靠直觉来作判断,但直觉却常常是错误的。不信的话,就让我们从生活里一个简单而又实际的例子来开始我们这个话题的讨论。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各自从公司老板那里得到一个红包,里面的钱可能是500美元、1000美元、2000美元、4000美元、8000美元,或者16000美元,你知道同事的红包里的钱要么是你的两倍,要么是你的一半。在你拿到了自己的红包,知道了红包里的钱数后,如果你的同事要求和你交换红包,你会愿意吗?
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你依靠直觉来思考,则你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假如你拿到一个4000美元的红包,则你知道你的同事的红包要么是2000美元,要么是8000美元,两者的概率相等。你的期望收入是5000美元,高于你自己现在的4000美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常理进行思考,你会得到应该和同事交换红包的结论。但是,你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考虑你的同事的反应。显然,如果他拿的是16000美元的红包,他肯定不会提出和你交换;又因为他知道你不比他傻,你拿到16000美元的红包也不会和他交换,你之所以同意和他交换仅仅是因为你拿到比16000美元少的红包。以此类推,只有当你的同事拿的是500美元的红包时,他才会和你交换,而此时你当然不应该和他交换。
直觉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直觉不习惯于策略思维,也就是说,不习惯于考虑别人可能的反应。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恰恰是策略思维。当然,你不必去大学里学一个学期的博弈论,但是,你绝对有必要了解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不同于直觉的理性的思维方法,这会对你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大有益处。
“模拟”思考
1.有趣的模拟
难道思考也是可以模仿的吗?是的。比如那些模仿着名作品写作的人使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模拟思维法”。那么,什么叫做模拟?模拟,又叫模仿,是人类模仿那种已存在的思考、行为等方式,它是人类的本能。在印第安人、非洲一些原始部落里,还有模拟某些野兽动作的舞蹈和模仿某些动物形象、色彩的服饰。从婴儿的牙牙学语到成人对有特殊技艺或高尚品格的人的学习活动,模拟思维和行为无处不在。可以这么讲,模拟行为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模式之一,而模拟思维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方法之一。模拟思维不仅大量存在于文艺活动中,而且还大量存在于创造发明的活动中:
自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上天30年后,由于速度逐渐提高,飞行时出现了机翼颤振现象。它常使机翼突然断裂甚至破碎,从而酿成了很多惨重的飞行事故。为了解决机翼颤振问题,研究人员对蜻蜓等昆虫翅膀进行了研究,注意到这类昆虫翅膀的末端前缘,有一个叫做“翅痣”的加厚区,发现这实际上是昆虫的抗颤振结构。于是,他们模仿蜻蜓的“翅痣”,在机翼上也设计制造了类似的加厚区,终于消除了机翼的颤振现象。
当超音速歼击机出现以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飞机突然加速爬升时,由于惯性的作用,驾驶员体内的大量血液就从心脏迅速流向双脚,造成大脑缺血。这是很痛苦的,严重时甚至造成驾驶员猝然休克,甚至导致机毁人亡。后来,一位生理学家研究了长颈鹿的身体构造,受到了启发。
长颈鹿的脖子很长,从大脑到心脏有3米之遥。因此,它的血压很高,达260~160毫米汞柱,脉压为100毫米汞柱,是当之无愧的“高血压”。正是靠着这种“高”压,才能将心脏的血“压”上3米高度的脑部,使大脑不致缺血。而人的正常血压为140~90毫米汞柱,脉压为50毫米汞柱,只及长颈鹿的一半。但是,当长颈鹿低头喝水时,心“高”头“低”,在引力的作用下,心脏的血在“高压”下会猛烈地冲向脑部,此时,它的脑血管怎么能顶得住如此强大的血压呢?原来,长颈鹿的皮肤有自动收缩功能,当它低头时,皮肤就会自动收缩,这样就限制了血液的流速,缓解了脑血管的压力。所以,没有一只长颈鹿低头喝水时会“脑溢血”。这真是“上帝安排的”。于是,模拟长颈鹿皮肤原理的“抗荷服”研制出来了。“抗荷服”紧紧裹住飞行员的身体,内设一装置。当飞机加速时,可以自动压缩空气,压迫血管,从而限制飞行员血液流速,防止“脑失血”。
“抗荷服”的研制正是“模拟思维”的妙用。而“模拟思维”正是一种仿照一定原型做出类似动作、行为和制出类似物品的思维方法。
2.模拟的方式
从运用的角度看,模拟思维法有以下几种具体方式:
第一,机械式模拟。它主要是把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法等直接吸收过来加以运用。它要求模拟者与被模拟者具有大致相同的条件,有直接借鉴的可能。如甲乙两厂的情况差不多,甲厂有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乙厂就可照此选用模仿。
第二,启发式模拟。这是在两者情况不相等的条件下的模拟,它是由于其他对象的启发,因而从中找到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借用过来作新的模拟创造。如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就是模拟自然界中的海洋自动除污的机制而实行的。因为海洋中生长着能消化有机物质的净化细菌,有机物质经它消化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使海洋具有自净化作用。人们据此设计了净化池,池内装有带净化细菌的污泥,再鼓入氧气,于是净化细菌大量繁殖,污水变成了净水。
第三,突破式模拟。这是一种综合性模拟,它是按照自己所创造的结构和系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模拟,使模拟的东西发生质的变化,而成为自己的东西。这虽是一种模仿,但又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例如,贝多芬创造的《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其表现的思想内容融合了卢梭的共和思想,音乐风格借鉴了法国音乐家缨尔的特色,而作曲技法更是模仿了卡比尼和缨尔的特点。所有这些,虽然都有明显的痕迹可寻,但在《欢乐颂》中,都变成了贝多芬的东西,成了该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毕加索的早期绘画也是通过模拟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等起步的。
3.模拟的特点
模拟思维法有3个主要特点:
第一,选择性。模拟思维法在分析的基础上取原型的一方面为己所用。世界上,对原型100%的模拟实际上是没有的。至于选择何种原型,选择原型的哪一方面,需要经过反复的比较、试验、选择。
科学家在“仿生”活动中,也是择其一端或数端的。像“人造眼”(生物电子位置传送器),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可自动选择着陆场地和自动巡行”、“电子蛙眼”,用于识别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蝇眼照相机”,由于它一次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照片,可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脑的微小电路”、“电子鼻”,用于监测环境和安全保卫工作:“水母耳”(风暴预测仪)可提前15小时发出大风预报及其强度、方向。还有人造血、人造皮肤、人造骨、人造肝脏、人工心肺机、人工呼吸器、人工肾、人工喉、人工肛门、人工角膜、人工心脏瓣等等,都是模仿人类或动物的某一组织器官、机能而制造出的类似器件。
在这个意义上,思维的选择往往往意味着深入事物内部进行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因为选择的前提是了解。
第二,辐合性(求同性)。模拟思维法的思考线路,主要是按照原型中的一点或数点,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照着原型,模拟出类似的物品、动作,就像由轮圈向车轴聚合的辐条一样。
日本科学家三本宫藏模仿变色龙的皮肤,制成了一种变色布。这种布用光敏变色纤维织成,在丛林里能变成绿色,在荒原上布又变成黄色,是制作战斗服、炮衣的理想布料。研制这种“变色布”时,思维应该像聚光灯一样,始终瞄着变色龙“变色”的机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
日本科学家小泽广义还模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量、光线、气压等,建立起了“人工”气候室(植物环境控制实验室),人为地制造一年四季的自然条件,结果大大缩短了室内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有的果树能提前一两年结果,有的瓜菜可提前一两个月采摘。
斯唐米·米勒模拟了原始时代大气的基本成分,建立起一个原始地球大气模型,发现这个模型里确有构成生命的物质。从而证明了“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这一论断。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模拟思维的“求同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见,在科研活动中,“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形象性。模拟思维法在思维的时候,常常不脱离具体的形象,往往凭借拥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形象思维”。模拟变色龙的皮肤机理,离不开其皮肤形象;模拟长颈鹿皮肤自动收缩机能,离不开其脖子上的皮肤和血管形象;模拟蜻蜓的“翅痣”,离不开翅膀的具体形象。
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出动了大批飞机对这个城市狂轰滥炸。前苏联蝴蝶专家施万维奇看到蝴蝶的色彩和图案在花草中与之融为一体而迷惑人,就模仿它的色彩和图案对这个城市的机场、火炮阵地和军火仓库进行了伪装。结果竟然骗过了德国飞行员的眼睛,使上述重要目标安然无恙。施万维奇对蝴蝶进行模拟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少蝴蝶的色彩和斑纹这些形象。
因此,模拟思维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维方法,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只要自然和社会还在发展、运动,模拟思维法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因而掌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系统性思考
运用单一的思考方式不能够完美地解决问题时,你就应该考虑将多种思考方式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指出复杂有两种:一种是包含许多变数的“细节性复杂”,另一种是“动态性复杂”。
这里所介绍的系统思考工具,是为了了解动态性复杂而特别设计的。管理者的生活总是忙于应付天天发生的事件和没完没了的活动,因而,看不见事件背后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形态。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看清结构与变化形态,帮助我们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杠杆点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
但是细节性复杂又是怎样的情况?如果在真实的管理情境之中,有几百、甚至几千个回馈过程同时运作时,将会如何?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处理这样的复杂状况?然而,如果在这些乱成一团的活动中,系统思考只教导我们认识少数几个回馈过程,它有什么实质的用处?
我们知道,系统观最深的启示之一是:巨大的细节性复杂使所有原本合理的说明变得残缺不全。虽然人类的社会系统极度复杂,你永远无法把它完全澄清,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强化掌握复杂的能力。
许多证据都显示,人类有认知上的限制。认知科学家证实我们同时只能掌握少数个别的变数。我们意识层处理资讯的机制,很容易因细节性复杂而超载,迫使我们必须求助于简化的方法来理解事情。
但是,我们如何解释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上以60英里的时速开车,或打网球,或演奏莫扎特奏鸣曲这些极端复杂、涉及上百个变数以及需要快速的改变,而且必须立刻判定的反应?此外,当我们对这些工作熟练之后,做这些事情仅需少许或不需有意识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上一面驾驶、一面与身边的人交谈;职业网球选手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手的策略与所得分数上面;演奏会上的钢琴家心里所想的只是美的表现,而非机械性的技巧。
显然,我们内心有一个善于处理细节性复杂的意识,一般称之为“潜意识”,以表示它是在我们正常的意识“之下”的一个心智层面。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具有意识层次所没有的、处理细节性复杂的巨大能力。
(第二节) 反向思考法
要想进行反向思考,首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而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定势,下次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支配,甚至在环境、条件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时仍然不肯改变。
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位联邦调查局的探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着急地对探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
探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探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探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探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100个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3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思维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联邦探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与“男性”有联系的“茶坊”、“老头”等支持这种思维定势。这道题,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解答,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思维“魔圈”。
思维定势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后,就具有了极强的顽固性,它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它和自然界中的每一样东西一样,都有一种惯性。这种强大的惯性同样也存在于新定势的建立和旧定势消亡的过程中。
再提一个问题:
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子平均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1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4个小孩一人一个。
这个答案,许多人可能不服气:不是说4个孩子平均分4个苹果吗?那篮子里剩下的1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3个小孩子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者拿在手上,这并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