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对中国领土“胃口”最大的国家(1)
清朝与沙俄的较量最早始于何时?
16世纪前的俄国绝对不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当时它还只是一个偏居东北欧的小国,面积在280万平方公里左右。伊凡四世上台后,沙皇俄国便开始实施其“抢地”计划。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征战,现在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成了沙俄的地盘。就在这时,俄国人从鄂温克人那里听到一个重要信息:在维季姆河西南有条石勒喀河(黑龙江),沿岸住着很多达斡尔人,那里盛产各种粮食,还有数不清的银矿、铜矿和铅矿。
这自然激起了沙俄侵略者的贪欲。1643年,雅库茨克(位于勒拿河中游)督军彼得·戈洛文派波雅尔科夫率领一支百人队伍翻越外兴安岭,前往中国的精奇里江和黑龙江一带,去“为君主征收实物税,寻找新的未纳税的人、矿和粮食”,还要在“那里建立城堡”。波雅尔科夫侵入精奇里江、黑龙江后,绑了当地部落的酋长,勒索了不少貂皮和粮食。1646年波雅尔科夫回到雅库茨克,向新任督军瓦西里·普希金汇报时,将他去的地方描述得犹如仙境,他说那里“人烟稠密,有粮有貂……河里鱼类成群”,最关键的是,那里的人不经打,只要再派三百名皇家军人就可以搞定,到时候那里的居民都得听沙皇的,皇帝想使唤谁就使唤谁。1649年,俄商哈巴罗夫向雅库茨克督军弗兰茨别科夫请命,请求沙皇准许他自行招募一批人,去黑龙江为皇帝开辟新土地。刚过完新年,哈巴罗夫就迫不及待地带人侵入黑龙江,被当地居民暴打一顿。这次交手让哈巴罗夫认识到当地人所说的“博格达汗国”(中国清朝)国力强大,不好惹。雅库茨克的督军不信这个邪,他派切奇金带了装备齐全的137名军人和猎手前去支援哈巴罗夫。
有了帮手后,哈巴罗夫又嚣张起来,他们顺黑龙江而下,沿途烧杀抢掠,攻城夺地,大肆屠杀土著居民。后来哈巴罗夫返回莫斯科,就因为侵犯黑龙江一事,被沙皇封为贵族。接替他成为入侵黑龙江头目的是斯捷潘诺夫。不过,他就没有哈巴罗夫幸运了,几次入侵达斡尔地区,都被清军打得落荒而逃。后来弹尽粮绝,他自己也死在清军的刀下。黑龙江终于安宁了。
其实,沙俄另外还派了一伙人入侵黑龙江,由叶尼塞斯克督军帕申科夫率领,以叶尼塞斯克为后方基地,从石勒喀河进入黑龙江。他的目标就是在石勒喀河建立城寨以巩固侵略成果。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类似于伊尔根斯克堡、涅尔钦斯克堡、捷列宾斯克堡等有俄国色彩的城镇。
1665年,以杀人犯切尔尼戈夫斯基为首的哥萨克逃犯闯入黑龙江,在雅克萨旧城废墟上建立侵略据点,四处绑架人质,为沙皇勒索赋税,深得沙皇欢心。他本人不仅被免了罪,还当上了雅克萨的总管。
清政府通过来华俄使,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但全都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半点回音。精奇里江、黑龙江流域的人照旧被沙俄军队欺压。
1681年,清朝廷收拾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后,终于可以全力对付沙俄侵略军。1683年,康熙派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入黑龙江城去打俄国鬼子。当地土著居民早就想把跟强盗土匪没什么两样的俄国人赶出去了,只是自己力量不够,所以十分支持清军。
一年后,盘踞黑龙江下游的俄国侵略军就被消灭干净了。
至于在黑龙江上游的俄军,康熙则希望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但是,沙俄完全不理会康熙抛出的橄榄枝。于是,在1685年6月彭春便率军水陆并进,收复雅克萨城。只是清军前脚刚走,俄军头子托尔布津后脚就踏进雅克萨,重建旧城,打算赖着不走。
1686年7月,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托尔布津被打死,最后俄军只剩几十人在死撑。彼得一世见形势不妙,忙派使臣维纽科夫到北京议和,彼得在给康熙的国书中写道,他已经收到中国皇帝要求俄国撤回滋事之人、遣使议定国界并和睦相处的国书;他要求中国军队也要撤出雅克萨,然后双方各派代表议定国界,“将事妥善解决”。
这正合了康熙的意,他一直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双方的边界纠纷。他在给沙皇的答复中,首先讲明中国派兵是被俄国哥萨克逼的,是捍卫领土主权的正当行为。只要俄方愿意和谈,他可以撤掉在雅克萨的清军。
实际上,早在1685年沙俄就已经知道中国希望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当时康熙曾写信给彼得一世)。只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在见识到清军的厉害后才决定派出使臣与中国谈判。1686年1月,沙皇任命御前大臣戈洛文为全权大臣,前往西伯利亚色楞格斯克寨同中国使臣谈判。2月5日,戈洛文使团从莫斯科出发,随行部队竟有近两千人。
临行前,戈洛文收到沙皇的指示:要力争以黑龙江为两国边界,如果不行,就争取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止的黑龙江为界;若中国也不同意这条界线,那就以雅克萨为界;如果这也行不通,那就争取双方都不在雅克萨筑城或驻军,但双方国民均可在这一地区从事渔猎。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能赚到便宜最好,赚不到的话也不能让对方好过。
1688年3月,中俄商定在色楞格斯克附近谈判。4月3日,清政府派索额图率团去谈,翻译是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法国人张诚。康熙的底线是,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都是我们的,绝不能让给俄罗斯。
如果俄国人不答应,就不和他们订立和约。
5月30日,索额图等率兵近千人从北京出发,谁知碰上厄鲁特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在打仗,去不了色楞格了,他派人告知俄使,希望将谈判延至明年春进行,会谈地点待定。
对于中国使臣不能到边境谈判这一特殊情况,俄国政府也预见到了。他们的方案是,一旦中方代表来不了,就派书吏伊凡·洛基诺夫携带戈洛文的信件和条约文本到中国去见皇帝近臣。1689年5月25日,洛基诺夫到北京递交了戈洛文给索额图的信件。两天后,他得到通知,清朝皇帝将会议地点定在尼布楚,中国使团会在二十天后出发,随行人员包括有一千名官兵。对于此次谈判,康熙的态度有所缓和,为了尽快达成协议,他准备作出大让步,即可以放弃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谈判过程相当曲折,中国代表要求俄国归还它侵占的中国领土,但是俄方却厚颜无耻地一再要求中国割让更多土地。为尽快达成一致,中方多次让步,而俄国却就此以为中国很好欺负,一再得寸进尺。一气之下,索额图等人就从谈判地点撤回了自己的帐幕,中止两国使臣的谈判。气归气,谈判还是要继续下去,最后由双方的翻译人员代传信息来达成一致。
9月7日,中俄使臣在尼布楚城外举行换文仪式,中俄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自此生效。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原属中国的尼布楚一带划归俄国,这超出了康熙的底线。由此可见,此次谈判能取得成果是建立在中方作出巨大牺牲的基础上的。此后,尝到甜头的沙俄继续将侵略矛头对准中国边境,先后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列强中“胃口”最大的国家。
因为无知而丢失了的贝加尔湖
两千多年前,西汉大臣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进行和谈,结果因牵连进当地纷争而被扣留。苏武顶住了匈奴的威逼利诱,在杳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共处了19年,才得以回到祖国怀抱。“苏武牧羊,持节不屈”的佳话就此流传。
他放羊的“北海”就是现今的贝加尔湖,“贝加尔”一词源自布里亚特语,即“天然之海”。从空中鸟瞰这片蔚蓝的水面,会发现它犹如一轮明月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这弯“明月”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最多的湖。
历史上,生活在这片宁静水域周围的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
早在战国时期,匈奴部落就在此地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到了隋朝,这里相继崛起过鲜卑、柔然、突厥等族。唐朝收服突厥部落后,在此设置过安北都护府。而开创蒙古神话的成吉思汗也是在这里起的家。
后来,忽必烈将它划入岭北行省。及至明朝,这片水域先后归在瓦剌和鞑靼蒙古、喀尔喀蒙古名下。满清建立之后,喀尔喀蒙古便向清廷称臣纳贡。1655年,清朝皇帝任命喀尔喀蒙古三汗(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汗)和其他封建主共八人为札萨克(蒙古语,即“执政官”,当时清朝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自此,大漠以北至贝加尔湖区域就正式归入清朝版图。
尽管清廷不断加强对包括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在内地区的统治,却无法阻止沙皇俄国盯上这块宝地。早在17世纪初,沙俄就开始侵犯喀尔喀蒙古一带,并沿贝加尔湖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据点。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谈判时,索额图曾向俄方提出中国喀尔喀蒙古和俄国西伯利亚的划界问题,戈洛文却说他们只谈东段边界,其他不管。后来,清政府又多次提出划定双方的中段边界,都没有得到俄方的回复。康熙就曾感叹说:“因定议喀尔喀事,曾行文于察罕汗(沙皇),今十余年,未尝回文。”沙俄方面打的如意算盘是,利用这段未划定的边界,派俄国人前去筑房居住,造成既成事实,到时清政府不承认都不行。
对于如此严重的挑衅与侵略行为,实力并不差于沙俄的清朝廷没有退让。为了迫使沙俄同意派人议定中段边界,清政府抓住沙俄的软肋,停了与沙俄的一切贸易往来。当时,中国是购买俄国毛皮的大客户,而中国的丝织品、布匹、药材等物品也是俄国所需要的。有记载说,1705-1709年,短短的四年时间就让俄国富商彼得·库狄雅柯夫赚了27万卢布。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俄国当然不想失去。1719年,沙俄政府派列夫·伊兹马伊洛夫上尉为特命使臣出使北京,主要目的是恢复中俄之间的贸易,与清廷缔结通商和约,至于中方关注的边界问题,还是不想理会。结果,虽然俄国使团逗留数月,也与康熙帝见了十几次面,可每次会谈都是鸡同鸭讲,双方完全没有共同语言,谈判破裂是必然的。
1721年3月,未完成使命的伊兹马伊洛夫回国,但特使秘书郎格被允许暂留北京。就在这段日子里,他明目张胆地搞间谍活动。与此同时,沙俄在我国西北再次挑起事端,诱使当时准噶尔部的首领策旺阿拉布坦向俄“臣服”。忍无可忍的清廷宣布,终止与俄国的一切公文往来及贸易,责令朗格离京回国。此外,清廷还加强边防守卫,以防俄军进犯。
在此剑拔弩张的时刻,俄国意识到中国不会软化态度。中俄贸易终止,吃亏的还是自己。再加上与瑞典、波斯的连年战争,俄国不可能再有力气发动对华战争。这一切令沙皇彼得一世开始改变立场,同意就两国中段边界与中国谈判。
此时已是1724年,康熙帝已在两年前驾崩,继位的是雍正皇帝。
双方还没开始谈,彼得也去了天国,皇位由其妻子叶卡捷琳娜接任,是为叶卡捷琳娜一世(公元1725-1727年在位)。她按彼得生前嘱托,于1725年6月,派四等文官伊利里亚伯爵萨瓦·卢基奇·弗拉季斯拉维奇-拉古津斯基为特命全权使臣,以祝贺雍正帝继位(雍正是在1723年登基的)为名,前往北京商谈中俄中部边界和贸易问题。此次俄国也是有备而来,俄国外交委员会给萨瓦上了一课,详细叙述了如何进行商务、界务、逃人和教会人士驻京等问题的谈判策略,要求萨瓦一行在途经西伯利亚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情报,把所有尚未划界却是俄国必得的地方都在地图上详细标注出来,作为谈判的依据。沙俄政府还专门指示说,外贝加尔区、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必须拿到手:“务必确保那些最需要的地方为俄国所有,不能让这些地方理解为距离非常遥远而且无疑应归中国方面的地方”;“若中国人对俄罗斯绝对需要的地方坚持不让,特派使节对此切勿稍加迁就”。
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随萨瓦出使的人中有不少是专业测绘人员和传教士,还有一支近千人的部队,由长期驻留准噶尔的巴赫尔兹上校率领。1726年11月,萨瓦抵京觐见雍正。随后,雍正派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和兵部侍郎图理琛与萨瓦进行谈判。谈了三十多次也没能达成协议。更可恶的是,萨瓦拿出一份自己撰写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单方条约草案,中方自然不会答应。
雍正决定不在北京签订任何条约,派图理琛到边境,与早在那里等候的隆科多、策凌等人会合(早在1726年2月,隆科多就已作为对俄谈判首席大臣前往边境勘察地形),再和萨瓦谈判。离京前,萨瓦贿赂法国传教士巴多明,这位传教士多次为俄国通风报信。这次,他为俄方搭上了时任大学士的马齐,以两千卢布的礼品买到了清政府的谈判决策和意图。这样,使中方在谈判伊始就失了优势,而俄方却有种种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早就有准备的隆科多敏锐地察觉出沙俄急于解决中俄贸易问题的意图,知道他们绝不会单方面中止谈判。利用这一点,隆科多坚持沿贝加尔湖西北至尼布楚一线作为双方边界。在谈判中,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据理力争,要求俄国归还在《尼布楚条约》
签订后强占的中国领土。然而,沙俄向来不会将吞下去的东西再吐出来。双方争论激烈,萨瓦甚至不顾形象地大骂隆科多“不是好人”。期间,萨瓦还收买了一位蒙古台吉噶尔丹,充分了解了中国大臣的行动、意图及策略。
虽然隆科多一直坚持争回中国被占领土,但是其他人却不全然和他一条心,额驸策凌就主张承认俄国侵占的既成事实,还向雍正打小报告说,会谈之所以没结果,就是因为隆科多的“固执己见”。一直对隆科多参奏自己过失而怀恨在心的图理琛也站在策凌一边,他认为既然身为喀尔喀蒙古主人的策凌已经有了主张,自己自然要支持。
萨瓦意识到只要除掉了隆科多,自己肯定能达成沙皇的心愿。他不但自己上书雍正说,隆科多“举止傲慢,要求过分”,还托巴多明贿赂马齐,让他在皇帝那奏上一本,就说隆科多功高欺主,仗势欺人,不断阻挠谈判。其实,雍正早有除掉隆科多之意。见到有人弹劾隆科多,心想可算找到理由了。更何况,他本就害怕和俄国人谈崩了,到时还不知会有什么麻烦呢。隆科多就成了牺牲品,被召回查办。大局便落入妥协派策凌和不明情况的图理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