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国姓氏习俗趣话(3)
111,殷170 112,颜170 113,庄160 114,章150 115,鲁150 116,倪140 117,庞140 118,邢140 119,俞140 120,翟140。
121,蓝140 122,聂140 123,齐140 124,向140 125,申140 126,葛140 127,柴135 128,伍130 129,覃130 130,骆118。
131,关117 132,焦115 133,柳114 134,欧113 135,祝111 136,纪110 137,尚102 138,毕99 139,耿99 140,芦98。
141,左97 142,季96 143,管95 144,符94 145,辛90 146,苗89 147,詹89 148,曲88 149,欧阳88 150,靳88。
151,祁86 152,路85 153,涂85 154,兰84 155,甘84 156,裴83 157,梅83 158,童83 159,翁82 160,霍81。
161,游81 162,阮81 163,尤80 164,岳80 165,柯80 166,牟80 167,滕78 168,谷75 169,舒72 170,卜72。
171,成72 172,饶72 173,宁71 174,凌71 175,盛70 176,查68 177,单68 178,冉67 179,鲍67 180,华67。
181,包65 182,屈62 183,房60 184,喻58 185,解55 186,蒲55 187,卫55 188,简55 189,时54 190,连54。
191,车54 192,项53 193,闵52 194,邬52 195,吉49 196,党49 197,阳49 198,司48 199,费47 200,蒙47。
201,席47 202,晏47 203,隋46 204,古46 205,强46 206,穆45 207,姬44 208,宫44 209,景44 210,米43。
211,麦42 212,谈41 213,柏41 214,瞿40 215,艾40 216,沙40 217,鄢39 218,桂39 219,窦38 220,郁38。
221,缪38 222,畅37 223,巩37 224,卓36 225,褚36 226,栾36 227,戚36 228,全36 229,娄35 230,甄35。
231,郎34 232,池34 233,丛34 234,边34 235,岑34 236,农33 237,苟33 238,迟33 239,保33 240,商32。
241,臧31 242,佘31 243,卞31 244,虞31 245,刁30 246,冷30 247,应30 248,匡30 249,栗30 250,仇29。
251,练29 252,楚28 253,揭28 254,师28 255,官28 256,佟28 257,封27 258,燕26 259,桑26 260,巫25。
261,敖25 262,原25 263,植24 264,邝24 265,仲23 266,荆23 267,储23 268,宗22 269,楼22 270,干22。
271,苑22 272,寇21 273,盖20 274,南20 275,屠20 276,鞠20 277,荣20 278,井19 279,乐19 280,银19。
281,奚19 282,明19 283,麻19 284,雍18 285,花18 286,闻17 287,冼17 288,木17 289,郜17 290,廉16。
291,衣16 292,蔺16 293,和16 294,冀16 295,占16 296,公15 297,门15 298,帅15 299,利15 300,满14。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我国百家姓的最新排名,王、李、张分列前三位,其总人口数就已达2,7亿,这接近了美国总人口数。排在前10名的还有刘、陈、杨、黄、赵、吴、周。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于四川省的总人口,比德国的总人口还高1000万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名研究专家王大良昨天分析了王姓在北京的特点。“北京历史上就是移民城市,这里的姓氏符合北方各个地方的特点,王姓在北京也是大姓。”他说,北京城的王姓一部分来自河北、东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移民,还有一部分元代的蒙古皇族、清朝贵族,没落之后改为汉姓“王”。相传王姓汉族人是周陵王太子晋的后代。王大良认为,这次最新排名是有史以来最准确的一次,这对了解姓氏的分布与人口迁徙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王大良说,“以前的排名方法,是在全国抽取50多万人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排名顺序,这些姓氏也主要是汉族的姓氏。“而此次的排名,是依托公安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其准确率更高,而且涵盖了56个民族的姓氏。”
记录姓氏流传的家谱。
王姓。
在我国,有不少家族为了延续自己姓氏与人口情况,都有一部姓氏流传的记载,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徙,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史书?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中,记载周代以前世系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是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专门记载并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篇:
(1)《五帝本纪》。该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由于“五帝同祖”,因而该篇实际上记录了公孙姓轩辕氏的世系。
(2)《夏本纪》。该篇记载了夏一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启,启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发子履癸即桀。
(3)《殷本纪》。该篇记载 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后的历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简狄吞鸟卵而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土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主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汤。成汤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启、辛即纣。
(4)《周本纪》。该篇系统追溯了周代立国之君周武王以前子始祖母姜女原以下的世系:姜女原子弃,弃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刘……季历子昌即文王,文王子发即武王。
(5)《楚世家》。该篇上溯芈姓的世系直至黄帝,黄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阳即颛顼,颛顼子称,称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吴回……季连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后数世而至周文王时的鬻熊。
此外,《史记·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两朝的世系。
中国家谱在起源阶段是相当简略的,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而几乎不涉及其经任何事情,司马迁谓之“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另外家谱还只记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记妻、子和姐妹,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此时父系已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但就是这些简略的记载,到周代时已成为宗法制度的身份证明,用来“奠系世,辨昭穆”,记载血缘亲近和嫡庶长幼,其政治功能已初露端倪。周代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在朝廷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和管理,这也是我国官修家谱的开始。
除官修家谱外,汉代时期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私人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序有谱。这种家谱一般是撰者自己叙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据谱主自述而过录的。第二种是专门家谱,这是与自序家谱区别而言的。这种家谱有的载于正史列传中,是纯粹的叙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则是专门记载本家族人任官情况的“官谱”。第三种是碑刻家谱,即将家谱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孙叔敖碑》、《鲜于璜碑》、《赵宽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开始畅行,是中国家谱极盛时期。家谱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成为豪门右族维护自己特权和利益的护身符,家谱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
隋唐时期,是继魏晋南北朝后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中国家谱进入持续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门阀制度虽然随着科举考试的确立和推行而逐渐瓦解,但统治者的提倡和官修家谱的盛行却使中国家谱在此期间内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特点是官修家谱。
宋代中国家谱进入了转型期。其特点为:第一,由于门阀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家谱的政治、社会功能丧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亲亲”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随着“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现,宋代家谱私修风气极盛。第三,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情况,宋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认为修谱可以使广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这也是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国家谱日渐成熟,尤其是清代,修谱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涌现出大量的私修家谱,几占现有家谱数量的70%以上。
此后,民间修谱之风越来越盛行。家谱的发展也从最初简单的世系记录发展到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从寥寥几语发展到洋洋几十万方,最终成为能和正史、方志比肩的史料,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镶嵌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丰富多采的家谱之分类。
中国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分类方法如下。
1,根据家谱记载材料的不同,我们将家谱分成以下几类:
(1)口头家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家谱。这也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时人们记录家谱世系的一种形式。
(2)结绳家谱。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每个成员的情况。
(3)甲骨、金文谱。指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的家谱。这是先秦时期尤其是商、周两代通行的记载家谱的方法。
(4)碑谱。指刻石碑上的家谱。这在中国家谱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常风并相当流行的。碑谱还有一特殊却很常见的形式,墓碑。
(5)纸谱。指写在或印在纸上的家谱。这是现存家谱的最主要类型。
(6)塔谱。指刻在石塔上的家谱。此形式较为少见,著名者有山西省临县崔家坪保存的刻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的石塔家谱。
(7)布谱。指写在布上的家谱。
2,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
(1)房(支)谱。记载一房或一支世系的家谱。
(2)家谱、族谱、宗谱。三者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多少区别,均指记载某一家族或某一宗族迁徙、发展和族内人物世系、传记的书,但有一点,它们都是和房(支)谱相对而言的,是房(支)谱的集成。
(3)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家谱,也称作统宗世谱、会谱、通宗谱、统宗正脉、大成谱、通谱等。如《张氏统宗谱世谱》、《太原王氏通谱》等。
(4)异姓统谱。是将许多姓氏统贯于一谱,这种谱称之为异姓统谱。如明凌迪知编著有《古今万姓统谱》。
3,根据家谱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
(1)祠谱。专门记载家族祠堂及与祠堂相关内容的家谱。一般记录祠堂规模、结构、沿革、祭文、列位先祖生平、牌位位置、祭祖礼仪、祠联及咏颂祠堂的诗文等,通常都绘有祠堂图。
(2)坟谱。专门记载家族坟茔及与坟茔相关内容的家谱。一般记录历代祖先坟茔的位置、走向、座向、风水、修坟经过、所用费用、祭祖礼仪、祭文、守坟规约等,通常都绘有坟茔图、坟山图等。
(3)碑传集。专门记载家族历代祖先墓碑的碑文、传状的家谱,如《高邮王氏六谍传状碑志集》等。
(4)云和神轴。是我国北方农村中的一种特殊家谱。它像裱糊的字画一样,上面写有家谱世系或绘有祖先画像,平时收藏起来,需要时拿出来悬挂在墙上。此家谱世系简单,图像简略,一般为文化较低或没有钱修撰家谱的家族收存和使用。
4,根据家谱所记载对象的不同,家谱又可分为:
(1)普通家谱。相对玉牒而言,其余的家谱都叫变通家谱。
(2)玉牒。指专门记载帝王家族的谱牒,即皇族家谱。大约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且历代统治者者纂修自己家族的玉牒。纂修和保存玉牒的机构一般都在宗正府。
5,根据家谱纂修部门的不同,又可分为:
(1)官修家谱。由官府地出面组织、纂修的家谱。中国家谱在宋以前主要是官修家谱。
(2)私修家谱。由私人(个人或家庭)纂修的家谱。中国家谱在宋以后主要是私修家谱。
其他还有忠义谱、文献谱、图谱等等,这里不一一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大大增强了海外炎黄子孙 的向心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海外华人寻根谒祖形成热潮。许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返回故里,寻访祖先的遗迹,拜会故地的亲人。一部家谱,常常使他们因能认祖归宗而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不少海外侨胞中的企业家、实业家慷慨解囊,投资家乡,为故地的经济发展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家谱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成为增加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