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认知心理学——解开自我密码,跨出成功长征第一步(1)
古希腊先哲告诫世人说:“认识你自己。”然而这一告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过分地低估了自己。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很难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先天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还要认识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我的思想品德,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专业特长和技能等等。
每一个人都必须突破自己设置的迷雾,战胜自己设置的极限,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是战胜自我、突破自我的起点。正如尼采所说过的:“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成功路上,你是否迷失了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你也有从众心理吗?你是否也在“巴纳姆效应”中迷失自己?
自知者自明,知命者乐天
鲁迅在《祝福》里描写祥林嫂这个人物,是一个只知向神佛乞求改变自己命运的不幸女人。时至今天,还有很多人一旦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困难、碰到挫折、面临逆境、身处不幸之时,也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嗟叹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的多舛,从而轻易把自己的失败归责于他人,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命运的改变希冀于上帝的垂青。
每个人对自己都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有的人了解得比较清楚,有的人却从未认真想过,还不太清楚。有的人过高地估计了对自己的认识,而有的人却总是看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全在于对自己的了解上,这就是说要知命。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种人,对自己的命运越了解,越是清楚,反而越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个东西在主宰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是上天注定的。于是放弃抗争的努力,让很多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不去做主观努力,只知一味地等待,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就一辈子守在树桩旁,从未想过还可以离开树桩到其他地方去抓兔子。
做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做人就应该乐天知命,知命而不信命。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历史前进的步伐就是那些从不相信命运,从不向命运低头服输的人引领着的。昔日,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先向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做人更应该这样,更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难道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变吗?”人对人的超越,最主要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出生在同样的环境中,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样的老师讲课,毕业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不是一个简单环境决定论所能回答得了的。这其中,显现出来的差别就在于每个人对待自己命运的不同态度。相信命运与不相信命运的人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可见,人的处境永远不是僵直呆死与毫无道理可讲的,处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机遇也会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无常也会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顺风也会有自己的厄运。命运由我做主,幸福在于自己去寻求,无论身处逆境、顺境或是俗境,时刻以一种乐天知命而不信命的态度超越自己,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认识乔韩窗口理论,破译自我密码
美国心理学家乔和韩瑞提出的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认识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种:
1. 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我们做事的条件,还是我们做事的结果?比如有些大学生来大学学习,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如别人,开始就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进而影响学习心态和情绪。其实我们应该比较的是大学毕业后各自所取得的成绩,而非在学校学习时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第二,跟他人比较的标准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经常有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他们关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变的先天条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条件是很难改变的,是没有实际比较意义的;
第三,和什么样的人相比较?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亦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会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确立合理的比较对象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己,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过的错误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对那些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使他们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比较脆弱的人,因为只看到失败反映出的负面因素,而更使其失败,甚至陷入不断失败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取得成功的机会;而对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的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败,
3.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其实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试着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个人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应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的人,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这三个我的比较分析来全面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一生成功始于正确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自我评价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业选择、事业的成功。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的自我评价,一种是间接的自我评价。
1. 直接的自我评价
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是认识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其次,是同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项,确定奋斗目标。美国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原想成为音乐家,也曾在大学学习音乐专业,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在这里,于是便毅然转到股票投资方面的学习中去了。
2. 间接的自我评价
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误。当局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相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多数人在自我评价问题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喜欢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规划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着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好琴棋书画,但酷爱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确定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突破一定的思维定势,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的、朦胧的状态,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探索、发现和开发,从个人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魄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才能为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自己动手,在试验中解剖自己
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说:“一个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
许多知名的企业家、作家、演员和运动员都曾经谈论过,自我形象会如何影响他们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有的人说,那是人类所有成就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美国著名的整形外科马克斯威尔·莫尔兹博士发现有一些病人在做过整形手术后,会经历重大的人格变化。但是在其他的一些个案里,即使是相当戏剧化的手术结果,病人还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丑陋的或是无能的人,外在形象的改变对于真正的问题还是毫无影响。他们内在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还是依然未变。于是,莫尔兹博士试着让他们忽略自己的肉体,而去改变对内在自我的态度,这也终于使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取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成功。
你也许会说,我对自己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是的,透过镜子,你也许可以看到一个平时看不到的自己,却难以直视内心里的那个你。你现在应该问的是:你究竟有多了解你自己?你对自我形象的固有认识对你的成功有帮助吗?
让我们来做个试验。
首先,你需要把能够描述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或人格特质,以及相信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都写出来。请注意:不是你认为别人会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你自己,把这些以任意的顺序写出来。我们的人格都有多个方向,而每一个方向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成就,都会有一些影响。如果你想开始得容易一点,就按下面这个技巧去做:首先写出你觉得足以描述你自己的一些词语(如“老实”或“自信”),或多字词语(如“专心致志”或“心胸开阔”)。
接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用你平时不惯用的那只手,例如,如果你是惯用右手的话,就用你的左手,以此类推。这样做也许会有困难,而且你也许必须要把字写得大大的,但是只要你继续做下去,你就会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只要你在事后能够将每一个字辨认出来,你就不需要为你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而操心。现在就开始写出你的清单吧,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如果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保持放松的话,是会有帮助的。当你减少了有意识的左脑干扰之后,更深入的、诚实的洞察就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