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帮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1)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学”比“好学”更加重要。如果孩子不会学习,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收到预期的学习成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这样,他才会轻轻松松学好知识。
20. 学习计划,有用吗?--让孩子重视、订立并执行学习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提前作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有了计划,就明确了做事的目的、步骤、方法等问题;若是没有计划,做事时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时间不但浪费了,事情也不一定能做好。
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孩子在学习之前能制订学习计划,他就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知道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效率自然提高。所以,对学习而言,学习计划不但有用,而且非常重要。
航航刚上1年级,对“学习计划”没有任何概念,每天放学回家就先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把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作业放在最后,有时甚至会忘记写作业。为了让航航初步学会制订计划,妈妈不会在他刚一回家就催他学习,而是让他休息一会儿,并引导他利用休息的时间思考一下写作业的顺序。
一次,航航对妈妈说:“我要先完成美术作业,然后写语文,最后写数学。”
妈妈一听,说:“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不过呢,画完画之后,桌子上都是画笔和颜料,还怎么写作业啊?不如,你先写语文作业,再写数学作业,这两样作业完成之后,你就会很轻松,然后你想画多长时间都可以,这样是不是更好?”
听了妈妈的话,航航觉得有道理,就高高兴兴地去实施了。就这样,航航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临睡前,他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都要按这个顺序写作业。”
孩子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此时,我们就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知道什么是学习计划,并帮他制订适合的计划。只要他对学习计划有了重视,并懂得主动制订和实施,他的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 使孩子感受“计划”的好处
有的孩子学习效率很低,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根据他的学习任务量和自身的能力,来帮他制订学习计划。
比如航航的例子,妈妈帮航航更改了完成作业的顺序,并把这样安排的好处告诉了航航。当航航按着妈妈说的计划执行的时候,真的发觉时间不但够用,还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一来,他就知道不同的学习顺序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感受到按计划学习的好处,他就会明白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并学着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 帮助孩子确定“轻重缓急”的概念
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分轻重缓急,比如,语文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只有在周末才属于“急”任务;又如,数学老师出了几道智力题,让大家试着做,第二天讨论,这就不属于“重要任务”。那么,对于老师要求当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就属于“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重要而紧急”作业,就先着急完成“轻而缓”的任务,那纯粹是浪费时间。所以,只有让孩子弄清学习中的“轻重缓急”,所做的计划才是有效的。
▲ 教孩子制作学习时间表
学习时间表是执行学习计划的依据,有了学习时间表,孩子就明确了该在哪个时间段,完成哪项学习任务。当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制订他能执行的学习计划,比如,孩子耐力不足,那就可以把休息的次数安排多一些,休息时间短一点。
当然,学习时间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他的执行情况随时作出适当调整,使学习计划能够符合他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计划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 使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制订学习计划的前提,比如孩子限定自己每天学会几个成语,一周后要会多少个单词,一学期下来要有哪些进步,甚至几年之后要对某个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有了学习目标,孩子就会进一步思考平时该怎么学,该在学习上分配多少时间和精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学习计划做保障。当孩子能够按着科学的计划去学习的时候,受益的一定是自己。
21. 妈妈,教科书真简单--让孩子重视教科书,别忽视
教科书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必要教材,它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其内容也符合学生智力的发展,孩子如果能全面并深入地掌握教科书中的所有知识,他一定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
然而,有的孩子却认为教科书中的知识很简单,不值得重视。有这种思想的孩子,要么是提前学过,要么是平时的知识积累量很大,要么是学习能力很强,一看就懂,无论哪种原因,我们都要想办法引导孩子,使其杜绝这种傲慢心理的出现。否则,他很难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郭瑶在上学前就认识很多字,刚拿到1年级的课本,她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她发现大部分汉字都难不住她,于是就开始一篇一篇地朗读,连读了2篇,除了偶尔几个字不认识,打了磕巴外,基本流利得读了下来。
读完后,郭瑶就说:“妈妈,教科书真简单,我不用学就会。”
妈妈一听,说:“瑶瑶,你认识的字是不少,你能基本流利地读下来,妈妈也觉得很高兴。但是,这并不等于你完全掌握了所有的知识,识字和朗读只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如果你还没有学,就觉得不用学了,那肯定学不好。所以,无论你认识多少字,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才能从中受益。”
听了妈妈的话,瑶瑶使劲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
孩子一旦有了轻视教科书的念头,我们就要及时纠正,让孩子用一颗谦虚的心,汲取更多的知识。
▲ 不让孩子超前学习教科书
有些妈妈为了孩子能在学校学得轻松一些,就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针对教科书教学的学前班,或者请家教给孩子教下学期的课程,或者自己给孩子进行提前教学,这些做法无疑会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中忽视对教科书的学习。
孩子往往会因为对知识的“似曾相识”而降低学习兴趣,也很难把第二次的学习认为成“查漏补缺”的过程。他在似学非学的状态下,知识不但没有得到巩固,“缺漏”却依然存在。所以,对大部分孩子而言,超前学习教科书有害无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孩子提前学知识,而是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我们应该帮他扩大知识量,让他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他的学习能力一旦提高了上去,学习课本知识时就会轻松许多。
▲ 告诉孩子:虚心使人进步
知识量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受到了太多赞扬而傲慢,更会因自己知道的比较多,而轻视对教科书的学习。此时,我们就要向郭瑶的妈妈一样给孩子讲道理,让他知道:他所懂得知识只是教科书中的一部分,他所掌握的知识也许只是皮毛。只有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如果傲慢地认为教科书很简单而无需学习的话,就无法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取得进步。而学习没有尽头,只有虚心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如果孩子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忽视课本知识了。
▲适当地考考孩子
如果孩子觉得教科书很简单,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考考他。比如,他能流利朗读课文,那我们就问他类似“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他”等等比较深入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围绕教科书中的知识问出很多相关的、引申的问题,孩子不可能都能作答,当他被考住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他:“类似这些知识,也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只是看着简单,不一定真简单,还是要认真学啊!”如果老师的讲解中并未涉及我们向孩子提出的问题,那正好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通过探求获得真知。
只要孩子明白自己的所知永远是有限的,就不会轻易地忽视教科书了。
22. 我就爱学英语,不爱学数学!--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科目的增多,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对所学的科目做出内心的评价,比如:英语容易,数学难,或者数学有趣,语文枯燥等等。孩子这种内心的评价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偏科。
而偏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没有好处,也有碍于孩子在学习上的综合发展。就孩子的智力发育而言,科目自身的特点会影响孩子某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比如,数学侧重于培养孩子的逻辑空间思维能力;语文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孩子不喜欢哪门课程,该门课侧重于培养的智力能力,孩子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偏科有碍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偏科现象,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更正的话,他不擅长的科目总会给他的高考成绩拉分,这就使孩子不得不降低理想目标,甚至还会因偏科而落榜。
因此,从孩子入学开始,我们一旦发现他有偏科苗头,就要想办法纠正,让他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 找到孩子偏科的原因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偏科,一般引起偏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兴趣导致偏科。有的孩子对某方面知识特别感兴趣,无形中就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喜欢的学科上,相比之下,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减少,偏科现象自然产生;第二,对老师的态度导致偏科。不可否认,孩子如果喜欢某位老师,自然就会重视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反之亦然。第三,屡次挫败导致偏科。孩子可能会在某个学科的学习中,屡栽跟头,导致他失去信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另外,有的孩子既没有学习压力,又没有意识到偏科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任由自己偏科,而不作纠正。
我们要通过观察,与孩子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反馈知道孩子为什么偏科,只有了解原因,才能帮助孩子。
▲ 引导孩子喜欢老师
上3年级的高翔一直喜欢数学,但是对新开的英语课不感兴趣,还总对妈妈所:“我讨厌英语。”原来,在第一堂英语上,高翔因说闲话被老师批评了。从此他就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英语。
后来,妈妈就常常与英语老师沟通,还会对高翔说:“英语老师说你最近明显有进步。”“老师说你上课注意力集中了不少。”总之,无论英语老师有没有夸高翔,妈妈都会“转达”老师对他的肯定。久而久之,高翔不再讨厌英语,偏科现象明显好转。
如果孩子是因为对老师的喜好而偏科的,那我们就可以借鉴高翔妈妈的方法,也可以常常告诉孩子老师的辛苦与不易,让他对老师生起尊重与敬仰。当孩子对老师改变了印象,偏科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 利用孩子喜欢的学科,解决偏科问题
如果孩子是因为兴趣取向导致的偏科,那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利用他喜欢的学科,解决偏科问题。
12岁的孟鑫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很喜欢英语,但对历史不感兴趣。虽然历史不是主科,但是,父母为了让他能够全面发展,就给他买了一些适合他阅读的英语类历史书籍。在这类书籍中,编者用简单的英语文字描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孟鑫通过对这类书籍的阅读,逐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父母也不再为他会偏科而担心了。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到兴趣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找到他喜欢的科目与不喜欢科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只要被我们找到,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就容易了。
▲告诉孩子偏科的坏处
如果孩子因喜欢某门学科而有远大的理想的话,我们就一定要把偏科的弊端告诉他。我们可以给他举例说:“某某孩子数学很好,但英语很差。他一直想进入全国一流的理科学院学习,以后成为一个数学家。但是考大学的时候,他不得不因英语太差而放弃理想大学的报考,现在也只能在一个普通的单位上班。”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偏科一定对理想的实现起阻碍作用。只要他重视了这个问题,自己就会努力改观,以达到全面发展。
23. 明天老师会讲的,不用提前看--教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课本中的知识,提前预习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预习对孩子而言不但很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要用对了方法,预习在学习中的好处不胜枚举。
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上课时,孩子不一定一听就懂,也不一定能顺利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如果能提前作预习,孩子就能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听课时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也能轻松跟上老师讲课的步调。
而且,预习可以调动孩子听课的主动性,因为预习之后,孩子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带着问题去听课,就很容易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另外,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预习,他上课时就很容易过滤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去听重点内容,从而实现最理想的听课效果。
不仅如此,预习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因为,如果孩子不预习,对所学的知识完全是陌生的。上课时,他只能机械地去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哪些知识是课本中有的,哪些知识是老师补充的,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整节课只顾着记笔记了,学习效率却没有提高。但是预习之后,笔记就有了针对性,记录效率自然不低。
从长远看,预习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因为在预习中,孩子要独立阅读和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阅读速度、思维敏捷度、质疑能力都得到提高,他的自学能力一旦增强,我们就不用为他的学习之路发愁了。
既然预习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就一定要教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 把“预习”和“提前学习”区分开
“预习”和“提前学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但是鼓励孩子提前预习。那么,预习和提前学习有什么不同呢?
提前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预习的目的仅仅是使孩子能够发现问题,比如,孩子在语文预习中发现某句话的意思不懂,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课。所以,预习既不需要孩子弄懂知识,又不需要孩子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在辅助孩子预习功课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觉得很有负担,也不需要让他弄懂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通过浏览找出自己的“疑惑处”即可。否则,孩子会因不堪重负而厌倦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