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鹅卷·把美丽带给人间(5)
母亲死的时候,晋阳公主还年幼无知,不知其中滋味。晋阳公主五岁的时候,她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有母亲,而自己却是由父亲带大的。父亲虽然疼爱她,但毕竟不能代替母亲的爱。五岁的小公主就忍不住向父亲询问母亲去了哪里?她只能凭借母亲的遗物,还有旁人的讲述来想象母亲的模样。每次看到母亲的住所和遗物,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受母亲的遗传和哥哥的影响,在复杂的后宫中成长的晋阳公主,性情温婉内敛,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喜怒不形于色”了。她非常聪明,心地善良又乖巧伶俐,这个可爱的小公主,就像小宠物一样,从小就跟在皇帝身边。皇帝常常在批奏公文时,把她抱在膝上,她也从来都不捣乱和大哭,这给繁忙的唐太宗带来很多乐趣。
大臣上奏时,唐太宗经常免不了发脾气。小公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到父皇发怒,就娇声劝解:“好啦,不要生气了啦!跟我玩好不好?”然后为挨训的人说几句好话,慢慢地消掉太宗的怒气。唐太宗听了马上变得和颜悦色,冷静下来后,想杀头的可能不杀了,想重罚的可能轻罚了,想驳回的可能批准了,想痛骂的可能收回了。朝臣们无不受过公主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把小公主当宝贝看,见到公主疼爱得不行。上奏的时候,看到小公主在场,他们就宽了一多半的心。如果小公主不在场,他们的心里就七上八下的。
晋阳公主这种心静如水、与人为善的性格,也表现在她的爱好上。唐太宗最擅长写一种叫“飞白”的字体,这是一种枯笔书法,如疾风劲草,风格苍老,字体苍劲,形虽枯而神韵悠远。晋阳公主经常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她也经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久而久之,她的字跟父亲写得一模一样,写出遒劲的字来,拿去和唐太宗的御笔放在一起,大臣们根本分不出哪是皇帝的亲笔、哪是小公主的临摹。所以只要她愿意,将来她甚至可以冒充父亲的笔迹批奏章了。
众所周知,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而晋阳正是李家起兵的地方,是李家的根本,所以唐太宗给小公主“晋阳”的封号,也可看出唐太宗对小公主的疼爱异常。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字叫兕子。“兕”是犀牛的一种,有尖角,苍黑壮硕,很凶猛。给她起这个小名,大约是希望她长得健康,能抵挡一切不测和疾病。可惜这个名字,并没能挽救她娇弱的身体。这个异常聪慧的公主,在十二岁的时候不幸病死了。
后来,唐太宗看到一旁的小茶几还在,但再也不会有小公主习字的身影了,小公主也不会再拿着自己的“飞白”向父亲要表扬了,也再也不会有小女儿当他的解忧果了。为了让自己能够找到一丝安慰,唐太宗下令,将晋阳公主的封邑所得,全部用于在她的墓旁建造佛祠,为女儿的来生祈福求祷。
感悟:古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温和柔顺的性格,让生气的人也生不起来气来。
乐昌公主
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妹陈贞,封号乐昌公主。虽生长在皇家,乐昌公主却没有一点金枝玉叶的那种骄横脾气,而以性情温婉贤淑为众人称道。她相貌端庄秀美,举止高雅大方,文学造诣也很深,选择夫君也自有眼光,不喜欢侯门贵族,单单看重诗文才识。后来,她自己作主下嫁给江南才子徐德言。徐德言作驸马后,在朝廷担任侍中,颇显才华,夫妇二人夫唱妇随,相敬相爱,一时佳话,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
后来,杨坚举兵攻占江南,很快就消灭了陈国。按照惯例,亡国之君及其亲族不准许住在原籍。因此,国破家亡的陈后主及皇族被俘虏北上,一同解往隋国国都长安。乐昌公主自然也在被虏之列,眼看她与恩爱夫婿徐德言就要被活活拆散。临行前,乐昌公主把一面自己梳妆台上的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留给失君,一半留给自己。她与徐德言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这铜镜便作为以后相认的信物。徐德言含泪频频点头。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渺茫无期的希望,此去一别千里,兵荒马乱。徐德言,一个亡国之臣;乐昌公主,此去长安还不知被发落到什么地方。徐德言手执半面铜镜,想起往日夫妻两人曾在镜中相映成双,为爱妻插过凤钗,如今却已人去镜破,真叫人伤心欲绝。但转念想到临别时妻子殷殷的嘱咐,他决心不让她失望,希望虽然很小但毕竟还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只等局势稍平定后,前往长安,祈求老天让夫妻两人劫后重逢。
陈国皇族到长安后,乐昌公主被赐给丞相杨素作妾,乐昌公主所配的杨素是隋朝一位功勋显赫大臣。杨素少有大志,文武兼通,不但善于调兵遣将,武功彪炳于世,而且善作诗文。这样一位戎马俊官出身的大丞相,因为通晓诗情,所以十分向往南国的山光水色,更能欣赏江南佳丽的柔媚风情。得到乐昌公主以后,对这位容貌秀丽,才情横溢的南国佳人十分怜爱,视如瑰宝。而乐昌公主虽身在北方丞相府,心却仍然留在故国江南,留在丈夫徐德言身边。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转眼到了新年,乐昌公主心中开始萌动新的希望。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长安市上热闹非凡,乐昌公主命贴身的年老女仆拿着自己一直珍藏在身边的半面铜镜沿街求售。当人们看到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婆婆手持半面铜镜高声叫卖,有人随口问价,老婆婆的开价居然高得离谱,众人都以为这老婆婆神志不清,谁也不再搭理她。
第一年的正月十五没有什么结果;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也没有找到什么线索。乐昌公主几乎绝望了,她想到了各种不幸的可能:丈夫忘了自己?丈夫另成家室?路途遥远丈夫尚未赶来?还是丈夫已经离开了人世?她仔细思量,前两种情况不会出现,她了解丈夫的心;如果是第三种可能,那她就只能耐心等待;万一是第四种可能呢?她不由得悲从中来,但转念一想,若是这样,她也要一直在长安市上叫卖下去,即便丈夫死了,她相信他的魂魄也一定会找到长安来。
第三年的正月十五,她仍让那个老仆上街叫卖。这次,却有了喜出望外的消息。老仆人回来向乐昌公主报告:市上有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手持半面铜镜求售,声言此镜价值连城,只有能拿来另一半与它契合的铜镜,就分文不取地相赠。我赶紧拿出我们的半面铜镜走上前,正巧与他的半面完全相合,他把铜镜慷慨地送与了我,并向我详细打听公主的下落。我向他说明了详情,他似乎有些失望,留下他自己在城中的地址就走了。乐昌公主连忙仔细端详两半铜镜,果然是丝毫不差地契合在一起。年轻书生给老仆人的纸笺上,除了地址外,还有一首字迹熟悉的五言绝句: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把破镜紧紧抱在胸前,一边默诵着诗句,一股混着惊喜、感伤、幽怨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杨素在元宵夜宴中没有见到乐昌公主,心中牵挂,派人前来催请,老仆人告诉来人公主心情不好,来人见公主抱着一面破铜镜正在哭泣,不敢惊扰她,只得回去回复杨素。杨素听明了情况,心中暗想:这铜镜里面必然大有文章。杨素倒底还是一个细心体贴的性情中人。当晚,他用十分温柔和恳切的态度,探询爱妾心中的难言之隐;乐昌公主无法拒绝杨素的诚意,就一五一十地说了破镜的来由,并下跪恳求杨素能让他们夫妻见上一面,了却心愿。
杨素听了铜镜的故事,心中颇有醋意,但念及他们原是结发夫妻,又不忍伤爱妾的心,便答应了乐昌公主的请求。心想:就算他们见上一面也无妨,反正爱妾也跑不了,了却她的一项心愿,未尝不可使她感恩图报,今后更真心地跟着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