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留学美国(3)
1911年武昌起义后,充当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于袁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经孙中山同意,加入同盟会。1912年3月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力图推行责任内阁制,同袁的意图不能相容,被迫弃职离京。后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1917年参加广州护法军政府,任财政总长,后为7大总裁之一。1920年后退居家乡。
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同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山县县长。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后,策动其出任伪政权首脑,未成事实。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上海。
马寅初:以为经济学更“富有内容和生命”
马寅初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非常有血性的爱国人士,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有句名言:“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那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那就更难了……我就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敢言。”马老的铮铮铁骨,随处可见。
他抨击“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罪行。甚至矛头直指蒋介石,批评他只顾袒护家族利益而不管国计民生。他以老师的身份,斥责蒋介石不懂经济管理方法,混乱经济制度。无论威胁还是收买,他都没有屈服,依然仗义直言,被多次逮捕软禁。马寅初也因此跟中国共产党越走越近。
建国后,马寅初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大校园,担任校长。他为人谦虚,言谈幽默、随意,爱护学生,一直深受师生们拥护。后来,他发表著名的《新人口论》,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倡议实行计划生育,奠定了我国后来的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格局。
虽然他留洋多年,但是在婚姻方面,并没有摆脱旧时思想的束缚。在北洋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娶了父母为他安排的同乡姑娘;后来又娶了比他小22岁、与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子为妾。他和2个妻子一共育有5个女儿、2个儿子。其实,谁都会有一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发生在马寅初身上,不免有些反差,因此一直为人所诟病。他的好友胡适也曾经调侃他:“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
做生意?上学?他很有主见
马寅初的家乡,是以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闻名于世的浙江绍兴。清光绪八年五月初九,马寅初降生在绍兴嵊县浦口镇。马家人丁兴旺,他是家中的第5个儿子。马寅初恰好出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再加上本姓马,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所以,后来马寅初就被人称为“五马奇人”。他的父亲马棣生给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马棣生是附近村里的一个酿酒作坊主,有着一手酿酒的好手艺。同治年间迁至嵊县浦口镇,创立“马树记”酒坊。马寅初的童年,就在这个青山秀水、民风淳朴的小镇中度过。马家的小酒坊,在一家人的辛苦经营下,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马寅初8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当时的私塾由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生主持,给马寅初的启蒙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又进入绍兴学堂就读。受维新思潮影响,学堂里引入了一些自然知识的课程。少年的马寅初感到十分新鲜,使他学习知识也变得更加热切,有了到更高等的学堂去读书,吸收更多的新鲜知识的想法。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马家酒坊的生意越来越好,但是马寅初的父亲马棣生年岁渐长,经常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而自己的几个儿子中,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常年在外,只有马寅初人既聪明、伶俐又能禁得起操劳。所以,马父希望把自己的酒坊交给小儿子马寅初打理。
马寅初得知父亲的安排后非常苦闷,多次和父亲冲突。马寅初无数次被罚跪、被打,依然坚持要去读书。最后,他甚至觉得无法读书则生不如死,竟投河自尽,所幸被人救起。可见,马寅初从小就有着十分倔强的性格,这就可以理解他后来竟敢不畏强暴抨击“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抨击国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了。他对知识无比的渴求和坚定的信念,也着实令人钦佩。
这次投河事件,竟然使马寅初的人生路转峰回。父亲的友人张江声感动于他的执着,支持他去上海读书,还认他为义子。在马父拒绝提供任何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张江声却一直资助马寅初上学。
马寅初终于得偿所愿,进入上海教会学校“英华书馆”(又称“中西书院”)读书;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的北洋大学。北洋大学特别注重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目的是培养本国本民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正是“实业救国”轰轰烈烈的时候,年轻的马寅初也渴望能为强国救民出一份力。由于成绩优异,1907年,他被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
这时的马寅初已经25岁了,并奉父母之命迎娶妻子,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他还是毅然踏上了开往大洋彼岸的轮船,开始了他漫长的9年异国求学生涯。
对“实业救国”失望,改学经济学
耶鲁大学位于纽约市与波士顿市之间的纽黑文市(属于康乃狄格州)中心。这里有全美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第一所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常青藤大学”、“美国学院之母”之誉。学校特别强调自由的学术空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鼓励支持各种社团活动。这一切,使得在中国严格教育制度下长大的马寅初感到新奇,印象非常深刻,也对他以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马寅初融入了美国的学习生活。但是,随着对美国了解的深入,他渐渐发现,“实业救国”这条路似乎走不通,有很多东西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他深刻体会到,清政府治理下的祖国,与美国这样的西方强国比起来,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不是简单振兴工商业就能够解决的。
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的方法,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矿学专业,转而去学经济学。后来,在1947年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还谈到过自己的改专业一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选择矿科,将学矿科的念头抛入九霄云外,以为经济学富有内容和生命,遂选经济为主课,选自然科学为副课。”
马寅初在耶鲁大学的生活相当充实,每天往返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乐不思蜀。忙里偷闲的时候,他也会做些体育运动,这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他尤其喜欢登山。后来回国后,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打听附近的地理山势,以便早晨登山。他还每天洗冷水澡,坚持了几十年。正是这些,让他的身体一直很好,没有受到家庭遗传的影响。
1910年,马寅初在耶鲁大学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虽然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马寅初并没有满足,而是选择继续攻读。1911年,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艰难求学,扬名异域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综合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研究生院中心之一,培养了很多政治、经济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考入这样的著名高等学府,很不容易。马寅初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抓紧分分秒秒刻苦学习。
正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希望自己能使病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时候,他的生活却开始陷入困境。留学生们的费用,原本是由北洋军阀政府提供。在他们这批留学生临行之前,时任北洋政府大臣的袁世凯特地召见了马寅初和其他留学生,并给每人颁发了一张有袁世凯署名的“留学证书”。国内政局风云变幻,北洋军阀政府慢慢开始缩减提供给留学生们的费用。马寅初的生活日益捉襟见肘。为了完成学业,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涯。
其实早在青少年时代,马寅初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奋发进取的精神。他在上海中西书院读书的时候,由于一直是义父张江声提供他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他宁愿节衣缩食,也没有开口管义父多要些生活费。甚至连点油灯,再昏暗他也只用一根灯芯。此事被他的老师大为赞许,并说他“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这样的困难并没有吓倒马寅初。他利用课余时间,在餐馆洗盘子赚钱,以负担自己的学费。有一天,一个洋人制片商来到餐馆,告诉马寅初若到他那儿去扮演一个华人配角,可以拿到高于餐馆20倍的报酬。这个制片商是餐馆老板介绍来的,并说如果签订合约,就可以预付一部分报酬。这样的好事,马寅初自然求之不得。
但是,生性谨慎的他,还是要求先看看剧本再签合约。他接过剧本开始翻看起来,越看越觉得按捺不住怒火。原来,这是一部丑化华人的电影。马寅初立刻严词拒绝,结果却因此得罪了餐馆老板。在争吵中,马寅初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失去了工作,他只能跑去码头当起了搬运工人。这件事后来上了华人报纸,不少人都很钦佩这位有骨气的青年。马寅初工作所在码头的老板便是其中之一,有次巡视工作时偶然认出了他。知道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后,就把他介绍到自己一个朋友家里当家庭教师,并且兼翻译一些资料。
后来,北洋政府索性中断了提供给留学生们的费用,并声明让留学生们自己决定去向。很多人由于求学生活无法继续下去,只得纷纷回国。这时候,马寅初在耶鲁大学时的舍友王正廷劝他回国,觉得革命期间正是报效国家的时机。王正廷回国后,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长,一直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然而,马寅初并不想从政,他觉得:“了解美国的财政经济管理来整理中国混乱情形,比做官要有一点贡献。”他是这样答复王正廷的。
马寅初靠顽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求知欲,继续着自己的学业。这使得他的导师、美国著名财经专家萨里格曼教授深受感动,他也十分喜爱这个聪慧、上进的中国学生,于是决定资助马寅初完成学业。
1914年,马寅初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终于完成了。他详细、深入地分析纽约财政收支情况的各个层面,纽约财政是怎样从混乱不堪变为运转良好,中国可以借鉴那些方面等,赢得了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认可,给予了他“杰出”的评价。
自己的学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萨里格曼教授自然非常高兴。他帮助安排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出版了马寅初的这部著作,并负担了80%的费用。这篇论文一经出版,很快就轰动了当时美国的财政界和经济界。哥伦比亚大学把它作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一直沿用到1968年。
马寅初顺利完成了他的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萨里格曼教授希望他能够留校任教。毕竟,美国无论生活条件还是学术环境,都比国内好上太多了,也更利于马寅初的个人发展。哥伦比亚大学也热切挽留他。这样杰出的经济学人才,学校怎么舍得任其外流。然而,马寅初推却了学校和导师的美意,怀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一踏上中国土地,马寅初就来到民国财政部报到。然而,政局的混乱、政府的腐败和半殖民破败的经济状况,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今我国财政情形,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实属腐败已极,岂仅谓之紊乱已哉。”生性耿直的他,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于是离开财政部,走进北京大学,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他表示自己“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竭尽全力于教育救国事业”。从此他便一心投身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经济人才的培养,著书立说。
【大师小传】
马寅初(1882—1982) ,浙江嵊县人。中国现当代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1901 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1981年2月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主要著作有:《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蒋梦麟:决定以教育为主科
作为堂堂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地位却相当尴尬……在校方组织撰写的校史中,曾经称蒋梦麟为“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在北大是不得人心的”。然而,作为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校长,长达15个春秋,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仍有稳步上升,实为一大奇迹,他对北大毕竟功不可没。
努力先过语言关
蒋梦麟很早就认定,西化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当他在浙江高等学堂读书的时候,年仅18岁的他,就一直忧虑着如何拯救祖国,免受列强的瓜分。许多人相信:经过日本同化、修正的西方制度和组织,要比纯粹的西洋制度更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日本接受西洋文化。但是也有一班人认为:既然他们必须接受西洋文明,何不直接向西洋学习?
蒋梦麟是主张直接向西方学习的,虽然许多留学日本的朋友来信辩难,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他此前先进入南洋公学,就是想给自己打点基础,以便到美国留学。在这里,一切西洋学科的课本都是英文的,刚好合了他的心意。南洋公学开办时,采纳了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博士的许多意见。南洋公学的预科,一切按照美国的中学学制办理,因此南洋公学可说是升入美国大学的最好阶梯。学校里有好几位讲授现代学科的美国人。在校2年,蒋梦麟在英文阅读方面已经没有多大困难,不过讲却始终讲不好。学校教的英文并不根据语音学原理,他的舌头又太硬,始终跟不上。
第二年暑假,蒋梦麟参加浙江省官费留美考试,结果未被录取。但是,蒋梦麟不想放弃留学美国的想法;于是只好向父亲要了几千块钱,预备自费到美利坚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