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管理常识篇——从头开始学管理,循序渐进入佳境(5)
后来肯特得知这位青年发明了一种能够增强轮胎强度的技术,并且申请了专利,但是他寻找了好几家生产汽车轮胎的厂家,要求他们购买他的专利,结果都扫兴而归,并且受到嘲弄,因而整日抑郁不振,经常来酒馆借酒浇愁。
肯特对在酒馆发生的误会毫不介意,并且决定聘请他来自己的公司做事。
一天早晨,肯特在青年工作的工厂门口等到了这位青年人,但这个青年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明。但是,肯特却一直在工厂的大门口等候。肯特从早上8点钟一直等到了下午6点。这时,那个青年人走出厂门,没想到这次他一见肯特的面,便爽快地答应了与他合作的要求。
肯特也正是在求得这位年轻人之后,才推出了新的汽车轮胎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管理哲理:诚到深处情自现,不见诚字不见情。要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只有诚恳待人,宽以待人,才会获得事业上的好伙伴,前进中的好帮手,才能真正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本性难移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中央时,蝎子突然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口。伤势严重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蜇我对你毫无好处,因为我死了你就会沉没。”
“我知道,”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说,“但我是蝎子,我必须蜇你。这是我的天性。”
管理哲理:改造一个人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弊端,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点,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
4.没有吃完的牛排
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儿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请自己的客人不一般。“是不是牛排有什么问题?”主厨紧张地问。“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厨师,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厨与其他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面面相觑,大家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怎么一回事。“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当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心里会难过。”
管理哲理: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时刻真情关怀部属感受的领导,将完全捕获部属的心,并让部属心甘情愿为他赴汤蹈火。
5.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管理哲理:没有起码的信任做基础,切不可贸然合作。在对对方有了足够的信任之后,诚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贪婪,就可能闹到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糟糕情况。
6.锱铢必较
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极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管理哲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总是会为自己的团队每分必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候后退一步给其他人一个机会对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7.张丑说燕国
战国时,齐国人张丑被送到燕国做人质,不久,齐、燕两国关系紧张,燕国人想把张丑杀掉。
张丑知道了消息,立即寻机逃走,尚未逃出边境,又被燕国一官吏抓住。
张丑见硬拼不行,便对官吏说:“你知道燕王为什么要杀我吗?”
“不知道!”
“因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说我有许多财宝,但我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燕王偏偏不信我。”张丑说到这里,见官吏糊里糊涂,接着又说:“我被你捉到了,你会有什么好处呢?”
“燕王悬赏一百两捉你,这就是我的好处。”
“你肯定拿不到银子!如果你把我交给燕王我肯定会对燕王说,是你独吞了我所有的财宝。燕王听后一定会暴跳如雷,到时候你就等着陪我死吧!”张丑边说边笑。
官吏听到这里,越发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张丑放了。
张丑得以死里逃生,全靠了他的这番说话,他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官吏的心理弱点,然后一击而中。
管理哲理:对方怕什么,就专门给他来什么。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8.糟糕的会议
创办美国玛丽·凯公司的玛丽·凯,曾受雇于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有一次决定重新修订佣金的办法。在修改完所有的公司目录和公司条文后,公司的老板准备在一系列的地区销售会议中,亲自宣布修改后的新办法。
参加会议的有将近50位经理。老板说,从今天开始,他们从公司所得的抽成将由2%减少1%。取代另一个1%的是,每招收一个新的销售人员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礼物。然后,他拉起一块白桌布。桌上摆着很多家用产品,有时钟、收音机和录音机等。
这时,有一个女销售经理站起来,极为愤慨地说:“你怎敢这样对待我们?你可知道,即使是你原先给我们的2%的抽成也还是不够的。现在你要把我们的抽成减半,要拿那些不值钱的东西来代替,你把我们当白痴了。”她随后气冲冲地冲出会议室。其余的销售人员也都跟着她全部跑光。老板一下子丧失了一个区的销售人员,而且都是全国最优秀的。星期五的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老板原定在星期六、星期日连着开会。但是受到这个冲击后,只得在星期六早上飞回总公司,重订销售佣金的抽成办法,恢复到原来的2%。在下个星期一,他们参加在另一个区的第二个会议,一切都很顺利。但是那50名销售人员一个也没有回来,公司白白丧失了这些得力干将。
管理哲理:人们对于任何一种改变都有一种排斥的情绪。即使这种改变是有益的,在员工没有充分理解、体会到所带来的好处前,他们会持反对的态度。人的自然反应就是对新的、不同的东西有所抗拒。
9.无为而治
郭翁种树的手艺很好,远近闻名。有人向郭翁请教种树的技艺,郭翁说:“我并没有什么超人之处特别能使树木活得长久,果子结得多,我只是顺应树木成长的天性,让树木随着本性发展罢了。种树的规律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整,要用原土,把土砸实,种完之后,不要动它,也不要担心,离开它不要管它。栽树的时候,要像抚育苗子一样精心,栽好以后,就要像抛弃它一样,这样树木的天性可以保全,它的本质得到自然的发展。因此,我没什么特殊的本事,只是不妨害它而已。”
请教的人听了郭翁这番话,不解地问:“那为什么别人种树总不如你呢?区别在哪里呢?”
郭翁说:“有区别。其他种树的人不了解树木的本性,种植时令树根卷曲,不知用原土而换用新土,培土不是超过限度,就是不足。有的种树人,对树木过分爱抚;过多地担忧,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又要回头看一看,甚至还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活着还是枯死了,摇动树干来看一看栽得是松是紧。这样做树木无法顺着自身的天性生长,不死也长得不好。这些人种树就不如我。他们虽说是爱树,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关心树,其实是破坏它。”
管理哲理:顺着树木的本性任其生长,既不能草率从事,也不必过分折腾。管理者也要顺应人的本性来管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0.摘帽子的方法
当时在电影刚刚盛行的欧洲,电影是一种非常时髦的玩意,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里,总是挤满了看电影的观众。而在其中的一间电影院里,却出现了一个小麻烦。因为总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在欣赏电影时还戴着大帽子,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引来了不少投诉。于是,有人建议老板发出一道禁令,禁止观众戴帽子。但由于戴帽子是当地女性的一种风俗,老板想了一会说道:“这样做不太好,为了票房着想,只能用提倡的方法。”
于是,等到下一场电影开始的时候,在银幕上特意打出了这样的一行通告:“凡年老体弱的女士,允许戴帽观看电影,不必摘下。”
这样一来,所有的帽子,都立即被摘下。
管理哲理:有时候采用禁止的方法,或许效果并不明显。如果顺应人性,运用引导的方式,相信效果会更好。
11.知人之明
1923年,也就是日本关东大地震那年。年末的一天,松下先生进工厂的锻冶车间,看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师傅正在开着车床,便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我是H工厂的,借用一个车床。”他回答。这个留着长发,看上去不像是锻冶车间的工匠,乍一看倒像是搞美术的学生。H工厂是松下的委托加工厂,按约定有紧急的修理业务或用车床时可以随时使用松下的锻冶车间。这个年轻人遇上了东京大地震,来这里求职,说是最近刚进了H工厂。观察了一会儿他干活的样子,松下觉得他手脚麻利,动作在行,有熟练的技术。
几天后,松下见到H工厂的老板时间到了这个青年人。
“那人不行,不满太多,对我厂里的事情全是意见!”听到这话,松下觉得很有意思,马上就把那个青年约来聘用了他。这个22岁的青年就是后来的松下副社长中尾哲二郎。
管理哲理:我们不希望别人片面对待自己,也不要片面地对待别人。因为对方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对其作出否定的评价,永远是不可取的。
12.领导的秘诀
有一个人,从小就非常渴望成为领导者,等他长大成人后便进入了父亲的企业工作。
几年后,父亲提拔他做经理,他担心不能胜任,于是就问父亲该如何领导。
父亲拿出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放在桌上,叫儿子用手拿着绳子的一段向前推,看能不能让绳子往前移动。
结果他怎么向前推,绳子也不往前移,只是歪歪斜斜地在原处扭动。
父亲问儿子该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儿子拿着绳子,调了个方向,然后向前拉,绳子直直地向前走了,轻轻松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父亲问儿子悟到了什么,儿子说:“做领导不能在后面推,要在前面拉。”
管理哲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导就是做给别人看。说服别人不要用嘴巴,而是用你的行动来证明,这样才能发挥领导的影响力。
13.心甘情愿服从
教官向一班学员讲授领导与管理。
他给学员出了一道题目,上面写着:
“现在请你来领导本班,令大家全部自动走出室外,切记:要大家心甘情愿。”
第一位学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回到座位上。
第二位学员是这么做的:“教官要我命令你们出去,听到没有?”没人动。
第三位学员这么做:“各位,教室要打扫,请各位离开!”但仍有一些人留在室内。
第四位学员看了纸片上的题目一眼,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各位,现在下课了,可以开饭啦!”
没过几秒钟,全教室里的人都走光了。
管理哲理:要想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服从,必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挂上钩。
管理学的历史演变
管理学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科学,并形成了科学管理学派。这一学派注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直接的管理目标,以便增强组织效能,即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额利润和长远发展。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通过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著名的“搬铁块”实验和“时间—动作分析”,以及相继完成的“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等多项实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他于1911年所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成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作。泰勒提出了以下科学管理原则:
(1)把工作组织的所有责任分配给经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计划和设计,而让工人执行工作任务。
(2)运用科学方法决定每一工作任务的最好方式。由经理设计每位工人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标准和方法。
(3)对每一种工作选择最适合的人。经理应该使每位工人的能力与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