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创新思维的习惯,开启思维头脑风暴(1)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
创新,让智慧富有生机
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创新思维是青少年掌握知识的载体,是正确地理解事物、牢固地掌握知识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影响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如果有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养成了这种思维的习惯,他就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
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学”,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和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要善于思考,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
一位老师说过:“考试的时候,你们把我讲的内容全部复述出来,最多也只能得‘良’,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思想。”这种学术上的包容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时代,而且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一个启迪、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因为它是成大事的催化剂。你要敢于思考,善于质疑,在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的同时,要用创新思考的习惯,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这张网。
比尔·盖茨会成为世界巨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敢于创新,敢走别人从来都没走过的路。每年,比尔·盖茨都会跑到华盛顿的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在那里思考微软的下一步发展。这时候,任何一个微软的员工都可以向他提交一份关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书面建议,而比尔·盖茨也许诺他会看完所有的建议。如果他觉得哪个创意比较好,就会马上回到公司位于雷德曼的总部,围绕这个创意进行研发。正是这样的习惯,保证了微软始终处于全球软件行业的创新前沿。
在美国,父母见到孩子放学回家就会问:“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几个新问题?”“今天有什么新想法?”在日本,他们相互见面时,总是一握拳头举过眉角说:“加油干啊!”然后行色匆匆地各自去忙了。这些小小的问语正是反映出了他们那种创新思考的习惯。
美国有个叫李小曼的画家,他平时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绘画时也不例外,常常是刚刚找到铅笔,又忘了橡皮放在哪儿了。后来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铁皮固定在铅笔上。于是,带橡皮的铅笔就诞生了。在办了专利手续后,这项发明被一家铅笔公司用55万美元买走。
这件事说明: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习惯,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发明不只是发明家、科学家才能做到,你也可以做到。哥白尼是这样,牛顿是这样,爱因斯坦也是这样。
所以说,敢于突破自己,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会走出一条崭新的走向成功的捷径。青少年要养成这种创新的思维习惯,就必须懂得不断地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要敢于打破那种“想当然”的意识。到时,你就会发现,你能比别人看到更为绚烂的风景,更先人一步迈上成功的彼岸。
不走寻常路,独特彰显魅力
不寻常的人走的一定是不寻常的路,在寻常路上走着的基本都是寻常人。经验告诉我们:想众人都能想的问题,做众人都能做的事情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成功必然要求你具有独到之处,只要你走的路与众不同,你就成功了一半。
某集团企业要招聘一位主管策划副总。由于薪水高,前来应聘的人员很多。有位应届大学毕业生也前往应聘。当他赶到现场时,招聘人员发给他的是45号。没有办法,只好等着。但是,他又一想这样干等,等来的不一定是好结果。过去常听人家说“被动就要挨打”,还是主动出击的好。随后,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行字,折叠起来让人传了进去。应聘的人们还以为有人走后门写什么条子,都用鄙视的目光窥探着。谁知,当主考官接到条子后,笑了,旋即向应聘的人群说:“我刚接到一张条子,我给大家念一下:尊敬的主考老师,请您不要在没见到45号之前做出用人的决定。谢谢!”
主考官接着说:“我们集团要寻求的,就是这位创新的人才!”这时,应聘的人群知趣地散开了。45号青年如愿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从这个青年的举动可以看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要先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可能性”?把握这种可能性很重要。只有这样,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不断创新,才能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人生轨迹。
有一个学校,新招进一个专门做公关的年轻人。领导要去教委办事情,所以,要求他在半个月之内,必须要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起关系。但是,这个青年人要钱没钱,身无长物,这事还要办成。因此,要想把这件事办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一连几天,这位年轻人找不到一个熟悉的人,关系就是打不进去。当他无奈的时候,他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个机关的许多人天天中午都爱打乒乓球。于是,聪明的年轻人计上心头,他赶紧到商店去买来一副球拍。接下来,他天天中午到这里来。人多的时候他就看,人少的时候他就参战。他这一参战可了不得,机关里的人谁都打不过他。年轻人不仅人长得帅,还特会来事,大家都喜欢他。他更热心当陪练。为了熟悉各科室的人员,他有意把球拍今天落到这屋,明天又落到那屋。就这样,两周后,当他领着学校校长来教委办事的时候,机关人员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如此公关!
一直以来,我们常常都习惯于按常规办事,走流程,讲程序,墨守成规。但往往按照平常的思路,总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时,大家喜欢研究复杂的问题,但恰恰是最简单的道理,却少有人去品味。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智商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但是,要学习创新地经营自己,采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行动,不走寻常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青少年朋友们,虽然现在你们还很年轻,经历并不多,但这正是你们的优势,如果现在就学会在任何事情上富有创意地走出不一样的道路,那么将来的发展将会是辉煌而与众不同的。
追赶创意的脚步
《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在人类日渐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创新之路。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已初露端倪……”
每当我们看到一些新奇的小玩意,都会感叹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人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为什么自己就没有?事实上,创意无处不在,创新每个人都可以,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潜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结果,创意都睡着了,或者从身边溜走。
《韩非子》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麻鞋,他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用你擅长的技术,到越国去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结果呢,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三五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
许多事情的成功、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经验,而是积极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个鲁国人的成功就得益于他运用逆向思维,经过思考,看到了市场的所在。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面前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你们知道,这水池里共有几桶水?”众臣一听面面相觑,全都答不上来。国王下旨:“给你们三天考虑,回答上来重赏,回答不上来重罚!”一眨眼三天就到了,大臣们仍一筹莫展。就在这时,一个小孩走向宫殿,声称自己知道池塘里有多少桶水。国王命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带小孩去看池塘。小孩却笑道:“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国王乐了:“哦,那你就说说吧。”孩子眨了眨眼说:“这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桶和水池一般大,那池里就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就有三桶水,如果……”“好了,完全正确!”因此,国王重赏了这个小孩。
仔细想想,那些大臣们为什么解不开国王的这个问题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全掉进了常规思维的陷阱,被思维定式所困,越思考陷得就越深。那个小孩,也许并没受到人们常规思维的限制,撇开了池塘里水的多少,而从桶的大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
所以说,要想创新,有时只要跳出思维陷阱进行非常规思维,只需换一种思维方式或换一个思维角度就可以了。很多的青少年,做事情总爱自己吓自己,喜欢把事情神秘化,总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事情哪有那么容易的呢?往往事情还没开始做,就自己把自己吓得退缩了。从这可以看出,或许青少年们缺乏的不是创新的能力,而是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冲动,最缺乏的是一种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