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孟浩然(1)
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个人简介: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隐居鹿门山苦读。壮年曾游历长江地区。开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阳求取功名,但一无所获,三年后,他离开洛阳,漫游吴越。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来到长安考取功名,不第。在京城逗留,期间和王维、王昌龄结为好友,据《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恰逢唐玄宗来到,孟浩然惊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禀报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来,出来后,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将他放归襄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征孟浩然为从事,他任职大概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在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当时孟浩然身上生有恶疮,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动”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作的题材也不宽,但具有独特艺术造诣。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和行旅等内容。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表达个人感怀。大多数是五言,现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多首。
春晓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④,花落知多少?
【注】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听到。
④夜来:夜里。
春晓
这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写作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取景独特,不像一般的诗文那样写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景色,而是从春天的早晨诗人刚刚醒来那刻所听到的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文开头写的是诗人在春季里睡得正酣畅,天已经大亮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屋外到处是鸟儿的欢鸣声。诗人仅用了这一句来表现充满生机的春晓景象。但我们可以想象鸟儿在飞跃鸣叫,窗外的春景自当非常热闹,定是一片春光明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让诗人产生联想,他在昨夜还朦中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阵风雨,不知道摇落了多少花儿呢?这句话里,诗人好似有丝丝抱怨。昨夜的风雨应该是清风细雨,使诗人能睡得香甜酣畅,春雨将天空清洗一新,这应该让诗人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虽小,在诗人看来,它毕竟是摇落了春花,所以诗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见诗人是多么的珍惜春光。
这首五言绝句,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趣,亲近自然,同时语言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也因此被人们广为传颂。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外斜④。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话桑麻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⑦。
【注】
①过:拜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具:准备,置办。黍:黄米做的饭。
③合:聚拢,连成一片。
④郭:本义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斜:倾斜。
⑤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⑥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指代庄稼。
⑦就菊花:欣赏菊花。就:赴,这里指欣赏。
过故人庄42
这是诗人在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乡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时写的一首诗。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在诗人的笔下写得充满了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头两句写诗人被邀请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诗人到他田庄里去。其中“故人”表明了诗人不是第一次去朋友家。“具鸡黍”邀请诗人,表明两人是老友之间的往来,没有客套和排场,这两句诗人没有一点渲染之色,提笔而就,简单自然地写入主题,淳朴、亲切。这样的开头,让人感觉轻松、自然,具有很好的引导下文作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去朋友家的路途中见到的山村景色。绿树茂密,连成一片,环绕着村庄,村庄外,有连绵的青山横斜着。诗人在近处写了村子绿树环绕,自成一统,接着诗人宕开一笔,写远景,将空间范围扩大,让人眼前变得开阔,使村庄不显孤单。诗人这两句形象地勾勒了村庄美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意境优美、景色幽静,也流露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五、六两句写的是在朋友田庄里饮酒闲谈的情景。诗人面对着开阔幽美的打谷场和菜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饮酒一边和朋友谈论庄稼农事,氛围非常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诗人和朋友本来是在屋中饮酒交谈,而“开轩”二字把外面的景色映入到户内,使空间变得开阔,人们的心境也豁然开朗,怡然自得。在这样开阔、舒适的优美环境中说说农事、聊聊家常,自然是心情舒畅而惬意的。这两句田园气息浓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青山绿树下的小村庄就在眼前,仿佛能闻到乡土的清新气息,诗人和朋友话桑麻中的欢笑声好似就回荡在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结尾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离开朋友庄园的情景,诗人在离别的时候和朋友约定,待到重阳佳节还来相聚,把酒言欢。诗人被这优美的田庄生活深深吸引,所以诗人约定重阳日还来这里,朋友待客的热情和自己做客的愉快心情,跃然纸上。会逢佳期在聚首,言尽而意无穷。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聊聊数笔,将做客的整个过程囊括笔下。将一次普通做客,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难得。笔笔轻松自然,不事雕琢,自由灵活。句句写得平淡恬静,却不枯燥。诗文平淡却不单薄,意境鲜明,诗中只写友人邀请,却烘托出了朴实的农家氛围,诗人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一片广阔天地,诗人只写把酒话桑麻,却能表现出心情和环境的和谐完美,诗人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村庄的依恋。村庄的风光和淳朴的情义融合一体,和谐完整,诗人将这种艺术的美不漏一丝痕迹地融入到了整首诗中,浑然天成。诗人不依靠哪一个字或词来渲染表现某种感情,而将诗中的感情融入到了字字句句中,诗文通体都充满诗人的感情,有一种天然的气韵。
后人点评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写到:“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①,朝朝空自归②。
欲寻芳草去③,惜与故人违④。
当路谁相假⑤,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⑥。
【注】
①竟何待:要等什么。
②空自:独自。
③寻芳草:指想要归隐。古人常常用芳草白云比喻隐居。
④违:分离。
⑤当路:当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假:凭借。
⑥扉:门扇。
留别王维
这是孟浩然京城考取进士不第,准备返回襄阳老家,在临行前写给王维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诗人求仕不成后内心的愤懑和辛酸,感情真挚动人。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意思是我现在寂寞潦倒,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企盼着什么,日日出门奔走,却一无所获独自归来。描写了诗人落第后门庭冷落,无人理睬的境况。“寂寂”既是门庭冷落的实景,又是虚写自己内心空寂。“竟何待”正是诗人考试落第后内心苦闷的写照。在这种境况下,长安城虽好,也不再值得诗人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他想到了返回家乡。
接着第二联写到的是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诗人想到了归隐,欲追寻芳草而去。但是内心不忍和朋友分离,表明了诗人和王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个“欲”,一个“惜”表明诗人思想正处在矛盾中,这就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两句概括了官场的现实,也是诗人归去的原因,是全诗的重点。当权者中我能依靠谁呢,世间的知音难得啊。一个“谁”充满了愤懑和辛酸。这种辛酸和愤懑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诗人经历了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的切身体会。“稀”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正是因为诗人看到了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自觉功名无望,于是才坚定了归隐的决定。这两句话用公正的对句写出了许多心怀抱负而功名不成者的心声,在当时社会中极具代表性。而能了解诗人的人只有王维,残酷现实环境也反衬了友谊的珍贵。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两句话意思是,看来我本来就是该守着寂寞生活一辈子的人啊,还是回去掩上房门归隐吧。这句话中的“只应”是诗人经历这么多事情之后,有所顿悟的体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用词朴素,语句平淡,若一个人对朋友的娓娓道来,及其自然而毫无雕镂的痕迹。然而却深刻地表现了落第后的心境,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③。
【注】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称为建德江。
②移舟:移舟靠岸。烟渚:烟雾弥漫的沙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③月:这里指水中的月影。
宿建德江
孟浩然四十多岁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表达了羁旅之愁。
“移舟泊烟渚”,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二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写的就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因为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描写景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诗人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诗人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这个客居他乡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韵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云:“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②,沧江急夜流③。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④,维扬忆旧游⑤。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⑥。
【注】
①桐庐江:江名,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广陵:地名,指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诗人在入京前曾一度游历广陵即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
②暝:天色昏暗,这里指黄昏。
③沧江:指江色苍青,沧同“苍”。
④建德:今浙江省建德一带。桐庐江流经建德。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⑤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所以称扬州为维扬。
⑥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为古扬州东临大海,所以有此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游历吴越,是他四十岁在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内心苦闷而长途跋涉游览江南的。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乘舟停宿在桐庐江的时候,因怀念扬州(即广陵)故友写作的,诗人不仅仅因此有感伤之情,还因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败,而心情郁闷,种种愁思交织在一起,所以,才有诗人在这首诗中凄楚的笔调。
开篇就烘托了全诗孤寂的感情氛围。“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的是夜宿桐庐江时看到的景象。日暮时深远的山谷中传来了猿猴的声声啼叫,这增添了诗人无限的愁绪,而脚下苍青色江水在夜色奔流,诗人本来内心愁闷再加上江水“急”流,这让诗人内心更无法平静,心情好像滚滚江水奔流不停,无法控制。
第三四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平缓了刚才急促的语势。但是,夜风不是徐徐轻拂树叶,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实际这种急促的情形也是和江水一样的。夜里明月当空,也还是对诗人寂寞心情的一个安慰,但是,这月光照到的只有江水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凄冷寂寞的感情更加强烈。诗人在前四句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场景,诗人置身在一叶漂浮动荡的孤舟中,听着外面的夜风怒吼,远处的辕啼声声。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倍感孤独和寂寞呢?
诗人之所以夜宿桐庐江时候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即是一方面建德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只是客居他乡,所以内心孤独。另一方面,诗人非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诗人在夜里思乡怀友,又看到这些孤独、寂寞的景象,所以内心惆怅心情更为强烈,不由得地流下两行热泪。诗人幻想着,夜流的江水能将诗人两行热泪带向大海的西边,送给扬州故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的这次旅行是心怀抑郁情绪的。但诗人把内心的愁闷淡化成是身居异地、怀念故友的愁闷。诗人这样浅淡将求仕失败写得清远而显露,不落俗套。同时对于诗人的故友,说到这里他们自然能看得明白诗人真实的感受。
诗文结构严谨,前后衔接紧密。如,因为有首句的“沧江急夜流”的铺垫所以才能将泪水“遥寄海西头”。上句写“月照一孤舟”那样的寂寥、孤独,接着诗人便顺其自然,阐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这首诗情感深沉,描写简单浅淡,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皮日休说孟诗:“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龌龊束人口。”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④,孤琴候萝径⑤。
【注】
①宿:留宿。业师:法名叫业师的僧人。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山房:指僧人居所。丁大:指丁凤。大,指他排行第一。
②倏:突然,指速度非常快。暝:昏暗。
③烟鸟:指暮夜中的归鸟。
④之子:那个人,“之”是指示代词,这里指代丁大。期宿来:隔夜相约来此。
⑤萝径:藤萝垂绕掩映的小路。萝,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