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上大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新闻追踪: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1)

一、2006年9月香港各大学新学期开学了

2006年9月1日,香港各大学相继开课,内地学生陆续赴港入学。内地新生于8月底、9月初已陆续抵达香港高校,即将开始他们新的大学校园生活。与此同时,2006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录取热潮也终于尘埃落定,告一段落。他们也许是要养精蓄锐、稍事休整,待等来年更高、更强、更大、更热的又一场“刀光剑影”。

据《京华时报》2006年8月28日报道(张灵/文)。8月28日,北京西站出入境联检大厅迎来今年首个赴港学生高峰。近百名港校新录取的京籍学生由此检票出境,搭乘T97次北京西—九龙列车赴香港高校报到。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何旋也出现在这些启程的新生当中。

当天中午11点半,距离T97次列车开车时间还有1个多小时,西站出入境联检大厅外早已挤满了学生和家长。由于香港高校不提供床上用品,新生报到需自带被褥,几乎每个学生都拖着大行李箱,兴冲冲地排队等候检票。今年本市文理状元都已确定就读香港科技大学。当天,文科状元何旋在妈妈陪伴下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临开车前,活泼的何旋就拉着妈妈在车厢前拍照留念。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去香港,觉得既兴奋又不舍。兴奋的是自己即将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在陌生的环境接受挑战;不舍是因为要离开已生活了10几年的北京,告别老师和同学。

“对我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成绩和荣誉都属于过去,现在我要抛弃一切轻装上阵。”何旋说。她选择去香港求学,是因为自己喜欢在外闯荡的感觉。到香港后,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就是一个喜欢在挑战中寻找乐趣的人!”她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高校在北京各录取32人、28人。此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6所在京自主招生的港校都录取了不少高分考生。保守估计今年赴港读书的北京新生约有300人。

香港城大新生黄韵宜一通过检票口,就掏出手机与大厅外送行的妈妈打电话,母女两人隔着玻璃窗轻声地聊着。“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此刻,母亲的嘱咐和不舍都通过电话传给一窗之隔的女儿。

黄妈妈告诉记者,黄韵宜这次是跟13名香港城大新生一起去香港报到的。此前学校已为新生举行了联谊会,大家熟识后就相约一起出发并统一订了票。当记者问她是否放心让女儿一个人去香港时,黄妈妈爽快地说:“那有什么不放心的,她还要在那里呆4年呢。让她一个去就是先锻炼锻炼。”记者注意到,像黄韵宜这样一个人去香港的新生并不多,多数新生都有家长拿着大包小包陪同一起去。一位前来送行的往届生家长感慨,往年在这个站口送行基本上看不到几个学生,现在去香港的学生越来越多。

据中新社香港2006年9月1日电。经过数星期的迎新活动,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9月1日举行了新学年度的新生入学典礼。香港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学校今后的发展,包括成立两所新书院,为“三改四”(即本科学制由3年改为4年)后学生人数增加做好准备。他也提到今年香港中大的收生成绩非常理想,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勉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香港中大表示,他们一向致力缔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互相学习,扩阔国际视野。今年该校共录取了300名非本地本科生。他们除来自内地20个省市外,也有来自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毛里求斯、英国及美国等地。

9月1日,香港理工大学也为其新学年的4500多名新生举行了开学典礼。新学年第一天,香港理大学生事务处为新生们设计了极具意义的坐台月历,鼓励他们好好计划大学生活。在赠送给新生的月历内,那色彩缤纷及充满校园气息的插图,均由该校旧生绘画,并写上鼓励的言语,显得别具心思。

据新快报讯(记者陈晶晶)。9月30日(星期六)上午9时30分至下午6时,香港理工大学在其香港红磡校址举行大型教育资讯日。今年该校首次邀请内地学生与家长出席活动,通过开放日获取内地学生赴港升学资讯,并参观校园设施和学生宿舍等。香港理大2006年度内地招生计划广受学子欢迎,报名情况热烈,最后录取了250名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其中65名更是获得4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现已于香港开始了为期4年的本科学习。应届高考同学可在香港理大的教育资讯日了解该校2007年的内地招生安排,为接受国际化的大学教育做好准备。

香港理大位处闹市中心,邻近红磡火车站,交通方便。学生及家长可于9月30日参观该校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设施、饭堂,以及宿舍等。学校于当日下午1时至2时45分举办升学讲座,介绍内地招生计划,各学系还安排了老师解答学生对学科的查询。

中央电视台《直通香港》记者走访内地新生入学

在2006年新生入学时期,中央电视台《直通香港》记者9月4日特意走访了香港部分高校,采访了众多内地学生。

记者(下为记):来自青岛的内地学生李晶,到香港后的第一站就直奔香港大学的学生宿舍。她说,之前她已通过网上了解到新生入学的程序,到宿舍报到是最省时省力的途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李晶(下为李):李晶。

老师:这是健康表,这是注册表,你填了以后,有没有带相片,带了就在相片后面写上你的学生证号码。

记:为迎接新生,校方还给予了相应的提示和安排。

港大文员助理黄京燕:因为他们刚来,就是一个要银行开户头,还有一个就是办手机号,所以这些都要给他们有一个地址证明。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先填一个地址证明,填完了以后,他们就可以拿这个地址证明去办一切手续。

李:早听说香港高校非常锻炼人的独立性,初来乍到就让我有了切身感受。

记者:这个跟你想像的一样吗?

李:差不多。

记:你想像应该是什么样子?

李:想像应该在网上是全英文的,然后一开始去一个像事务处的地方,他会给你一些资料,然后阅读,一边阅读资料,一边按资料给你步骤来网上注册。

记:这个大学给你第一印象是什么啊?

李:我觉得和内地大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这边校园非常小,但是楼都非常高,设备都非常好。

记:在内地学生眼中,新的环境处处都充满着新奇。不过,除了环境之外,这里独特的校园文化也令内地学生欣喜不已。社堂文化是港大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刚来的新生都要在一周内进行一个完全封闭式的训练,而训练的组织者完全是学生自己。其目的就是要学生更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记:你是哪里的?

女生一:我是成都的。

记:你呢?

女生二:我是浙江的。

女生三:我是新疆的。

记:啊,新疆的!喜欢这个活动吗?

女生三:喜欢,很喜欢。

记:喜欢什么地方?

女生三:很有激情,很热烈,很有那个集体观念。

女生一:很能激发人的创作力,培养我们的团体精神。

记:尽管热热闹闹的舍堂活动让新来的内地学生感到兴奋;但是他们也表示,对新的环境同样感到了一些不适应。

港大学生陈如宏:可能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广东话吧。因为我从内地过来,不是很会讲广东话,然后这边的人就告诉我,院系的老师可能都会跟你说普通话或者英语。但是要是生活方面,你可能说食堂啊,或者小卖铺这些方面,可能他就说广东话的比较多一点。

记:今年前往香港上大学的内地学生呈现较高增长。仅港大就在内地招收了近300人,比去年提高了近5%。有些内地学生甚至放弃了北大和清华,选择到香港高校就读。

港大学生胡坤:我想港大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那种国际化吧。比起内地的大学来说,给你那种交换的机会,或者是进一步去申请那种国外的大学的机会会更多,或者是机会更大一点。

港大学生沈丹妮:因为当时我也被保送去北大了,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我觉得港大除了在学术上面的吸引之外,香港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还有就是港大一些除了学习以外的大学生生活也很吸引我。

二、2006年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

报考热潮

2006年中国高招,最大的热点莫过于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进行得如火如荼。据《财经时报》记者说法是“热情空前高涨”。有人称之为“‘狼’行天下,‘孔雀’南飞”。对内地高校来说,香港高校是“狼”,让人恐慌。但是对内地考生来说,“狼”是受欢迎的,众多“孔雀”因“狼”而舍弃北大清华“高枝”纷纷南飞。

今年是香港8所主要高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在内地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内地学生报考最多的一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成为内地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本年度重大的教育事件。今年暑期内地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此。从6月份内地高考开始一直到7月中旬香港高校陆续发榜,多日来内地各大媒体不惜大篇幅报道这一新闻,讨论相关现象。如果用“香港高校内地招生”这8个字进入Google搜寻,会一下跳出34700多个相关条目。百度一下(百度是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更达到36400个条目。(作者注:这还是多日前的数字。)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推介会每到一地,便会在那里形成“冲击波”。据各地媒体介绍,招生计划说明会几乎场场都是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被挤得爆棚;有些地方,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竟造成会场外马路塞车。

早在3月份,香港浸会大学便抢滩登陆,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连开两场教育展览、升学讲座。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他们又兵分数路去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济南、天津、福建等地,连开了七八场“招贤会”(或曰内地招生咨询会)。

其实香港高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内地招生,但一直不为人关注。而今年声势浩大,招生规模也远远超过往年,众多内地考生也趋之若鹜,导致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高分生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一场“狼来了,清华北大将沦为‘二流大学’”的恐慌。客观说,这几匹来自南方的“狼”对内地高校确实存在很大“威胁”。

内地学生对香港大学趋之若鹜,正在颠覆着国内考生的传统观念。据《北京考试报》2006年4月25日一项调查显示,65.53%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内地名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受关注的程度更是直逼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虽然内地考生报考香港高校必须通过内地普通高考、香港高校英文笔试和面试等三关,三方面的成绩都要求非常优秀才能被最终录取,而且学费和食宿费价格高昂,可谓门槛很高;但是考生及其家长仍然愿意作出这个选择,从而掀起一场赴港求学的热潮。

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7月10日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2006年4月25日,《北京考试报》编辑部曾做过“上大学,报北大清华还是选香港高校”的调查,短短半周时间内吸引3100多人参与投票。调查数据显示,2052人认为香港高校要好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超过投票总人数的65%,比选择北大、清华的人数高出近3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香港高校的吸引力已远远超内地名校。此外,45.17%的调查对象认为香港高校“教学理念先进”,是其占有优势的主要原因;另有23.42%的人认为香港高校全英语授课,外语环境好;12.91%的人认为在香港上大学将来更容易出国深造。

而那些选择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的考生,58.29%的人认为内地知名高校仍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实力雄厚。仅有15.96%的人认为内地名校优势在于费用低廉,7.68%的人选择内地名校是因为学习、生活环境比较熟悉。

调查结果还显示,如果去香港读大学,面对40多万元的学费、生活开支,59.41%的投票显示需要申请学校奖学金;家庭基本能够负担的仅占24.53%,家庭经济条件足够负担的占11.68%,需要向亲友筹集的有4.39%。由此看来,去香港读大学,远远高出内地高校的费用仍是大部分家庭面临的挑战。

北京学生报考港校人数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和广东省,当然最终录取的也是这些地方的考生最多。今年北京市报考香港高校的人数大幅增加,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报名人数都达到1600人。港大本次原计划招收160人,选择了700多名学生参加面试,他们都是学校依据高考成绩综合选定的,最后录取了270人,远远超过原计划。全国有1.2万余人报考了港大(其中近半人争入热门的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会计及财务工管课程),即录取率仅不到1/40(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18);香港理工大学更是高达1/48,是8所港校中最高的。

报考香港各大学的内地学生共达3万人(其中至少有7000名内地生争读香港商科,占报考总人数的近1/3,其次如香港岭南大学的翻译文学、社会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和理科,香港教育学院的英语课程等专业也很热门),各地的面试人数约占当地报名人数3至5成。香港理工大学在整个内地收到的入学申请约9600份(约3000人角逐会计及金融和金融服务,但学额不足20个),是去年的3倍。香港科技大学在全国招生150多人,报名人数有6000多,录取比例近1/40;光是北京地区的报名申请就达到1600份,全国进入面试的一共有800多人。香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曾表示,该校去年招去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后,在内地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今年招生的目标是内地最好的考生。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把香港作为一个未来的选择。上海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胡老师告诉记者(《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今年来开成绩证明的学生明显比往年要多”。

而香港中文大学则专门为贵州省准备了4个全额奖学金名额,总计达200万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