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璀璨的东方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
【必去理由】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莫高窟还是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先睹为快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的崖壁上。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这里,看到附近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体悟到这里便是佛地,于是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至元代基本结束。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莫高窟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座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景点导览
●藏经洞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
自从莫高窟藏经洞被世人发现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可惜,由于王道士愚昧无知和清王朝的腐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
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经书,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运输途中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
●张议潮出行图壁画
张议潮出行图壁画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壁画的重要作品。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率河西各族推翻吐蕃贵族的统治,受唐朝册封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画面从壁画下部西端起一直延伸到东壁南侧,构图壮阔气派,人马众多,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壁画开始部分以骑兵仪仗为主,中间有军前舞乐,有八名舞者排成两队,甩动长袖相对而舞。这些舞者后面跟着乐队,共十人,除两边各有一面大鼓外,还有琵琶、横笛、筚篥、拍板、箜篌、腰鼓等乐器。
南壁下部,为骑兵仪仗的后卫,壁画上剽悍的骑兵环护着旌节,那是皇帝敕封的标志。
整副壁画取材于现实生活,没有受到规范的束缚,画面生动自由。画面节奏鲜明,色彩华丽,表现出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的气魄。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又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九层楼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由灵隐禅师和阴祖居士所建。是佛国三世中“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的塑像。
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为多次重修,已经不是唐塑的原貌了,但仍然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不过,此窟最初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公元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的,它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延伸阅读
●飞天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是佛教中能歌善舞,满身异香的菩萨,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最终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相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当时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那时的飞天、飞仙并不分开。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它们在名称上区分开来:人们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叫做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实际上,敦煌飞天并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两个神明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
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能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是对和谐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由最初人头马面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的天人飞仙了。
一开始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则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去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经无法分辩了。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的融合,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敦煌飞天不长翅磅、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小贴士:
●交通:
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从市区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注意事项:
参观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因为有参观人数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线较好);参观时最好带手电筒(景区外也可租到);莫高窟内禁止拍照;阴雨天洞窟不开放;非专业人士在进洞之前最好读一本关于莫高窟的介绍,否则很难看明白壁画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