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校园内外的安全(3)
其实,不论是欺负别人的人,还是被欺负的人,在心理上都会留下阴影,严重的甚至会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的发展。欺负人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甚至凶残,如果没有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可能最终会走上不归路;而被欺负的人,则会变得紧张恐惧,消沉抑郁,甚至自残自杀,甚至以牙还牙,做出更为暴力的行为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快乐的成长。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做父母的责无旁贷。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智对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不仅发生在成人社会中,在学校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6年级的兵兵从爸爸钱包里偷偷拿了300块钱,爸爸发现后,把他打了一顿。在爸爸的追问下,兵兵这才说,自己拿钱是由于他受到了几个大孩子的勒索,如果不给他们钱,他们就会在放学的路上揍他。爸爸听了之后,这才知道一向品学兼优的兵兵为什么最近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仅沉默寡言,还偷起钱来……
其实,敲诈勒索者就是看准了孩子这种胆小怕事的性格,才对他下手的,但做坏事的人是心虚的,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胆小怕事。另外,面对敲诈也不能冲动。有些性格刚强的孩子遇到了敲诈,自己跑到商店买了把水果刀,想给敲诈者点颜色看看,这样也是不对的。
父母要告诉孩子,一旦出现这种问题,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求助,如果情节严重,可以报警请求警察协助处理。要让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师永远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
不过,作为父母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对孩子的异常举止要重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阅历还不足以面对这种不良事件。一般受到勒索的孩子都会表现地非常不安,甚至性情大变。有的孩子本来很活泼,却因为被勒索变得沉闷,对什么都没兴趣。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父母的关爱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变化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大声训斥或者大打出手,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痛苦,也解决不了孩子真正的问题,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建议二:教孩子正视他人的歧视
古语曰:“士可杀,不可辱。”可见,面子是中国人比较在乎的大问题。不但大人在乎面子,孩子也一样。有的孩子性格或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中就常常会受到一些同学的侮辱。
小芳上5年级了,她偏科很严重,语文成绩很好,数学总是不入门。几次考试,全班平均分都被她拉下好几分,数学老师感到很头疼。
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小芳也没答出来,数学老师脱口而出说道:“你脑袋是不是都是浆糊啊?”从此后,全班同学都叫她“浆糊脑袋”。小芳难过极了,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性格越来越孤僻,甚至不想去上学了。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同龄人群体之中,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其实,孩子间的歧视是一种软性暴力,同样会对施暴者及受虐者双方都造成心理伤害。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不要因为一方面有问题就否定了自己。要学会在别人的压力之下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父母也要和老师及时沟通,让老师抛弃对孩子的偏见,和父母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建议三:让孩子不受别人的孤立
不优秀的时候容易受到歧视,这时要学会自立自强,荣辱不惊。而太优秀了就容易受到“孤立”,这又该怎么办呢?
佳佳今年上4年级,从小她就是老师眼里的“宝”。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多才多艺。老师很喜欢她,让她当班干部,老师有事不在的时候,就让她坐在讲桌前看着大家上自习,有谁不好好写作业,就记下来告诉老师。学校里让班里出什么发言代表、献花的等等,老师总是让佳佳去。可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她,有些男同学干脆叫她“老师的传声筒”,佳佳试着不把他们的话记在心里,可是受到孤立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怎样才能和同学们相处好呢?其实,当孩子面对他人孤立的时候,父母要教他学会反思:想想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优秀的时候,就容易骄傲,看不起别人,这会让大家感到不舒服。如果还经常去老师那给其他同学告状,就更不受欢迎了。
告诉孩子,要想让大家都喜欢自己,就要学会真心实意地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就会赢得大家的信任。如果看到他们哪里做错了,先不要去告诉老师,而是友善地提醒他,相信这样做,就会在同学中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就能和同学们融到一起。
建议四:告诉孩子,校园“防狼”很重要
在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不良的校外人员甚是老师将魔爪伸向了孩子,利用孩子的无知,对孩子进行性侵害,诸如此类的报道让做父母的心惊胆战。如何才能让孩子有个健康平安的学习环境,成为父母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在某小学,一位道德不良的老师,利用补课的时间对几名小学生施暴。事后还恐吓这几名小学生,如果说出去一定会有严重的后果。这几个孩子在无知与恐惧中,度过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最后,一位学生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再三追问后才知道孩子经受了如此大的折磨。痛心疾首的家长们聚集到学校,把这位无德的老师送到了公安机关。
最后,这位老师为自己犯下的过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仅再也没有机会做老师,还要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正处花季般的孩子,遭受了这样的灾难,任何父母都不能接受。如何才能使孩子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呢?在平时,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只要是衣服遮住的地方都是别人不能看不能摸的,如果有谁侵犯自己,一定要拒绝并告知父母和老师。当然,也不要让孩子去看或摸异性被衣服遮挡的身体。
父母还要注意孩子平日的穿着打扮,举止神态等一定要大方规矩,不要给坏人可乘之机。另外,还要教会孩子必要的防身术,以备不时之需。
金玉良言
各种各样的校园侵害在现代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这种伤害不仅仅是对受害者身体和人格上的伤害,其实对施暴者和旁观者也是一种伤害。施暴者会变得更加暴力、自私,缺乏对别人的同情和关怀,最终走向歧途;旁观者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也会在大脑中留下阴影。所以,校园侵害是父母和学校都必须让孩子加以重视和预防的问题。
12.法律意识:孩子懂法就可以避免祸端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需要增强法律意识。全国青少年犯罪率为0.06%,大城市青少年犯罪率达到了0.2%。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致。孩子的法律意识不足,在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在面对诱惑时,不了解法律的尺度界限,很容易因无知而犯罪。所以父母要注意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学会用法律守护自己的安全。
8岁的苏虹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超市买零食,结果发现买到的火腿肠是变质的。她们去找超市要求退钱,可是超市不同意。苏虹想起前几天在电视上看的“3.15质量调查”节目,于是试着拨通了消费者热线,叙述了自己遇到的情况。
可是,当消费者热线的工作人员试着让苏虹直接和超市老板对质时,苏虹却挂掉了电话。最后消费者热线的工作人员来到那家超市询问,超市的工作人员承认确有此事,而老板也愿意退钱,却因为找不到苏虹等人不得不就此作罢。
苏虹回家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对苏虹打电话的行为表示了肯定,但是对于她没有坚持到底,妈妈觉得很遗憾。苏虹说,是因为自己担心,不知道消费者协会的人会不会帮她维护自己的权益。
妈妈听了后说道:“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维护自己权益一定要认真,不能事到临头就退缩。要知道,维护自己权益是一种正当行为,这种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妈妈还特意在网上找到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和苏虹一起学习。
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妈妈也对苏虹谈到,要注意保护自己,在维护权益时不要自己单独去,最好有成年人的陪伴。
苏虹的维权意识还是比较高的,只是没有坚持到最后。妈妈告诉她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正当性,同时借这个机会让她学习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法律意识。
如果再遇到类似事情,苏虹就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不法商贩、黑心厂商比比皆是,如果孩子不懂法律,那么在遇到事情时就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无处伸张正义。
而很多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正是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或者压根就没想过犯罪后应该接受怎样的惩罚。他们心中没有法律,行为自然就会失去约束,最终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的法律意识,让他明白法律的功能,在遇到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能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设立家庭普法小课堂
其实学校的法律教育往往笼统而概括,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无法给孩子留下生动鲜活的印象。要想让孩子真正理解法律法规,明白怎样去使用,还需要父母在家庭中针对孩子的特点实施教导。
7岁的薇薇一次放学和同伴一起回家,遇到高年级同学打劫。几个少年抢走了薇薇和同学的零用钱。薇薇哭着回到家,妈妈询问后想打电话给薇薇的老师,被爸爸阻止了。爸爸拨打了110,最后那几个少年被抓获送入了少管所。
因为这件事情,爸爸觉得有必要在家里进行些法律知识的普及。他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资料,挑选生活中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写成了便笺,贴在冰箱上、书桌上、还有房门上。每天晚上吃完晚饭的时候,一家人总要坐在一起,互相提问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问题的形式常常是“如果发生了……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让孩子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就要让他了解法律的内容。而孩子的认识能力有限,父母不妨从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入手,让孩子了解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去做。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打架还手”不是“正当防卫”
很多孩子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有些青少年去抢劫小学生,以为最多只是被管教一顿,罚点钱,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如果超过16岁就会被判刑。对法律的漠视让孩子心中没有一条“防线”,从而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
李宇13岁,他的爸爸有收看法制节目的习惯。一次看到一个少年犯,那个孩子平时喜欢打架斗殴,而在一次打架中将对方致死,然后被判刑。可是在庭审的时候,他却坚持说自己是正当防卫,理由是对方先动手打他的。李宇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是啊,最多是防卫过当,至于判那么重吗?”
李宇的爸爸赶紧把李宇拉过来,教导他:“打架中还手一般不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如打劫、杀人、放火、强奸这些如果不立即制止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的行为。当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还手,要先避开,然后找民警或老师解决。”
李宇问:“要是对方拿着大棍子或者钢管什么的打我,我也不能还手吗?”爸爸说:“要先避开。如果因为你的还手而使事态激化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非万不得已,还手才算正当防卫。”李宇听后点了点头。
孩子对法律的了解不够精确,常常因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合法而触犯法律。父母要注意帮他认清法律的要求。这样当他遇到一些事情时,才不会因无知而犯法。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分析有关案例
很多时候,孩子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法条法规上,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但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时却很难了解如何用法律途径去解决,从而酿成惨剧。
朱彤的妈妈看到了这样一篇报道:“一少年因不满其父亲与另一女人同居对自己不管不顾,将同父异母的弟弟从楼顶扔下后报警自首。”
报道中提到那个少年知道杀人犯法,但是还是这样做了,目的只是希望在杀死弟弟后父亲能够回家。妈妈把这篇报道拿给14岁的朱彤看。朱彤看后说自己同情那个男孩。
妈妈告诉朱彤:“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少年可以向司法机关求助,要求父亲承担对自己的抚养责任,完全没必要采取如此激烈的行为。所以,在遇到事情一定要先考虑法律途径,不要盲目冲动。”
如果案例中的男孩了解这些法律知识,用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解法律知识时不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去用法律解决问题。
建议四:让孩子遵纪守法
教育孩子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行为。
首先,要了解道路交通法规。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穿越人行横道,不要在马路上嬉笑打闹,不要翻越隔离栏,在马路上要靠边行走,几个人一起走时要排成纵队,下雨天不要让雨伞、雨衣遮挡视线,最好穿黄色的显眼服饰以便司机识别,12周岁以下的少年不能骑车上路,
其次,要了解关于娱乐休闲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不能去营业性的网吧、舞厅,未成年人不能饮酒,不去看黄色录像和不健康书籍。可以去博物馆或者文化中心参观,去社区做志愿者,或者去少年宫学习音乐、美术、棋类游戏,学会用健康合理的休闲娱乐使自己成长。
第三,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不逃学旷课,不打架斗殴,不恶意损坏公共财物。如果在学校受到老师辱骂或者同学欺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要盲目冲动,以免铸成大错。
孩子只有遵纪守法,才会最大程度上远离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从而让自己健康成长。
金玉良言
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守则,人人都需要遵守。孩子从小养成很强的法律意识,遇事先想法律,这样不但可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而且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也能用合法的途径去解决,避免因为一时冲动酿成祸害。
13. 不轻信人:教孩子凡事多留个“心眼”
孩子单纯天真,很容易相信别人。如果孩子的这一特点被坏人利用,就有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现在孩子被骗、被拐、被杀的案件时有发生 ,2009年1月—10月,我国法院审理的拐卖儿童案件达到1107件,同比增长11.25%。父母需要让孩子增强防范意识,学会保护自己,遇事多留神,不要轻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