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金钱的逻辑(1)

钱从哪里来?

1.“钱”的初生

谈到“经济”二字,很多人头脑里面往往会奔出“钱”这个字或者“money”(如果你是老美的话)这个单词。如果你也这样的话,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的头脑还很朴素,这很有可能是你在经济学方面的入门书之一,而我也会因此感到非常荣幸。

确实,“钱”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的经济变量、模型、研究成果最终都是以钱来量化的,正是因为它的引入,很多完全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才有了比较的基础,想想是不是很神奇?可见,大多数人潜意识的反应是比较实际和正确的,要不怎么说人民群众是充满智慧的呢!好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推开经济学这扇神奇的大门吧。

我们的祖先其实是一群非常能干的生物,他们会采集、狩猎甚至还会做衣服,照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全能”。但是,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天,能维持自己的温饱生存,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不过这样还好,吃光用光倒也干净利索,没有麻烦。可是历史在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有剩余的东西了,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它们发霉吧?于是聪明的人想出了交换的办法,比方说,你有一块布,我有一头野猪,你想尝尝猪肉的味道,我想给孩子做件衣裳,那好,换吧!然后大家都很满意,问题就这么完美地解决了!

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这种交换越来越麻烦了,为什么呢?比方说,你有布要野猪,我有坚果要衣服,他有野猪要坚果,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你肯定早就想到了办法了,可是随着人和物品数量的增加,这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那怎么办呢?要知道,那时候的人可不是数学家,应该不会有人知道排列组合的解法。但是聪明的人类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那就是设一个变量“X”。人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受到大家欢迎的,比如一些装饰品、特殊的石块之类的,把这些东西设为“X”,“X”这个变量可以代表许多其他东西,这颇有点现在扑克里的“大王”、“小王”的意味。于是,如果你有了那些装饰品,就可以和有布的人换你所需要的布,而对方也会欣然接受你的东西,因为他知道他以后可以拿这个东西和其他人换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最初的“钱”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那些“X”逐渐由相对固定的金、银、铜之类的贵金属充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单位价值较大,小小的一块就可以买很多的东西;而且方便携带、分割和计量,容易储存等。正所谓“价格公道,量又足”,于是一直沿用下去。顺便提一句,我国历史上的钱以铜、银为主,而西方则以金、银为主,主要原因是我国金、银的产量相对不高。

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宗的货物贸易,运输笨重的贵金属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安全。要知道,那时经常有啸聚山林收买路钱的主,而且显然当时也缺少“严打”这类行动。所以,最早的纸币就在我国诞生了。薄薄一张纸就代表几千几万两银子,可以藏在鞋底,缝在袖口,显然要安全和方便得多。最早的纸币是由大的钱庄、票号发行的,你可以随时在它们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兑换银子。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中国以前的钱庄,建议去看看一部最近的电影——《白银帝国》。那么你要问了,如果钱庄翻脸不认人,到时纸币不能兑现怎么办?恭喜你,这说明你的思考已经比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都要深刻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发现发行纸币是个好买卖,于是他也大规模地发行,以为只要盖上他的大印就真的“点纸成金”了。他赏赐臣下也往往采用纸币的方式,反正他是皇帝,写多少也没人管他。但是,这却导致了纸币的严重贬值,也就是说,他的纸币不值“钱”了。要知道,票号的银票能当真的银子使,是因为票号里有等值的银子作为保证金,且票号的信用保证你能随时兑换。也就是说,“钱”之为钱,是因为有信用在里面。而我们的朱皇帝错在了没文化上,要不怎么说学点经济学没坏处呢。

我们现在的纸币后面有没有金银作为保证呢?很遗憾地告诉你:没有。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拿着手中的钱按官方汇价兑换等值的黄金。在该体系解体后,各国的货币就都与黄金脱钩了,所以你千万别拿着人民币去中国人民银行柜台说:我兑换等值的黄金。但是,现在我们的人民币同样有信用在,那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信用。政府对我们说:你拿着这100元钱肯定能买到100元的商品,谁要是不承认你的钱,政府就收拾他!所以请大家看紧自己的钱袋子,这个钱和纸是有本质区别的!

2.钱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人调侃:“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钱,去借点就知道了。”口语中的“钱”在教科书中往往称为“货币”。那么什么是货币呢?这就要从货币的几个性质谈起。我之前说过,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轻松愉快地了解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并学会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的经济现象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但是,某些知识我还是希望以规范化的方式给出,至少使大家“显得”接受过一定的经济学训练。这样有两个好处:一,这些是经过几代经济学研究者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多学点应该对社会有益无害;二,以后如果碰到某些“八股”的所谓经济学者为了体现其精湛的学术素养,把一些东西“归纳”成“三点”来谈时,你能明白:哦,您老搞半天就是说了这些啊,俺家也是知道的,别再忽悠了。有些火星来的人本来就不习惯说地球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了,闲话少说,让我们来看看货币都有哪些性质吧。

首先,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其实这个在前面已经谈过了,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要求能有一种工具进行最后的支付,这个工具就是货币。这下,你明白为什么中国这么流行罚款了吧?有关部门看来是深谙这其中的经济学道理的。其次,货币可以作为报价和记录债务的价值尺度。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值怎么比较呢?比如说,1只鸭等于2只鸡,1头牛又等于N只鸡,1辆车又等于M只鸭之类的,如果商品有成千上万种,那么你的大脑中必须存储上千万个相对价格的数据,以供随时调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咱们就啥都不用干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背这个得了。但是有了货币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尺度,是不是方便了很多?那么除了货币还有其他东西能充当这种角色吗?反正我是没见过有商店报价一个笔记本等于2股中石油股票的情况。可能喜欢思考的人要说了,既然统一的尺度最方便,为什么现在还有美元、人民币、欧元等各种尺度存在呢?这个问题,你得去问上帝,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还老是统一不起来?最后,货币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必须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必须是一直存在的。如果说你辛辛苦苦劳动一天赚来了钱,第二天醒来发霉了,用不了了,你是不是有想撞墙的冲动?还记得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的那个老守财奴仓库里大堆腐朽的金银的情景吗?当时我的想法是:爷爷的,你不花钱干吗不接济我点?现在想想,原来老葛朗台是充分利用了货币的价值储藏的功能:我就是不花,留给我女儿,你能把我怎么的?可惜的是那时候还没有发明不锈钢……

当然,货币不是唯一的价值储藏手段,我们也可以囤积股票、债券甚至房子,而且它们的收益可能比货币更高,特别是目前中国房市的大背景下。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持有货币,这是因为它的流动性是最高的。所谓流动性,就是一项资产转化为支付手段(即货币)的难易程度。这里我们也顺便解释了流动性的概念,不知什么时候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现在知道说的是什么了吧!其实我个人感觉这个词挺好的,“流动性”嘛,让人联想到水,发了大水(流动性过剩),我们才能去浑水摸鱼不是?其实谈到流动性,我们还可以引出对各种资产的流动性的衡量,常常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M1包括我们手上的纸币、活期存款和其他支票存款;M2除了包含M1以外,还有小额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些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而M3除了以上的各项还包括大额定期存款、机构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回购协议等。可见它们的流动性是依次递减的。所以以后在报纸、电视报道中听到M1、M2之类的应该能听出一点其中的名堂了吧。

3.我们的钱从哪里来?

说了那么多,我们的钱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可能有人会说,不靠天,不靠地,靠我自己赚的!那很好,说明你是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你是从哪儿赚的呢?从其他人那儿。那其他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感觉是在绕口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了。其实,我们的钱都是我们的政府发的!你说,不对啊,我们的人民币上除了咱们敬爱的毛主席的大头贴外明明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啊。其实,你去稍微了解一下法律就能知道货币是由中央政府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其信用保证在政府。你可以想象咱们13亿人手中有多少纸币,不得不佩服人民银行印刷机的产能啊!其实,纸币只是货币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绝大多数的货币都只是以银行账户里面几个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让我们共同祈祷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不要崩溃不要死机吧!虽然我自己的账户里也没几个钱。确实,现在的交易,特别是大额的交易极少再用现金了,很少听说有拿几麻袋钱到售楼中心去买房子,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貌似流传过什么山西煤矿主扛着现金买房子的奇闻逸事,可是我还是劝你不要这样做,土!要出名也不该选这种方式。如果哪天你当真不得不提着几个密码箱去交易的时候,我会对你表示深切的哀悼——你遇到绑票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这么多钱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出来的,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你、我还有那些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也是功不可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带你重温一下这个创造过程吧。

假如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印了一张100元的纸币交给你,你会怎么办?你可能拿着它去小吃街,也可能去书店买这本书,现在我们不妨假设你是很节俭的,你把这100元存到了工商银行的账户上。那个漂亮的柜台小姐拿了这100元会干什么?她肯定要把它贷出去,贷给那些需要用钱的人,比如一个想买房的小伙子,不然银行吃什么?哪有钱给她发工资去买化妆品啊?要知道银行是要给你付利息的,这种纯赔本的买卖傻子才做。但是,我们的政府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把所有100元钱全贷出去,不然万一哪天有人来取款怎么办?比如说,银行只能贷出去80元,另外20元叫做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叫做准备金率是20%。到现在为止你的头脑是不是还很清楚?那好,我们继续。房地产商收到了小伙子的80元钱会怎么办?假设他也把这80元存到了他的建设银行账户上;同样,建设银行也不是傻子,他留下16元,把另外的64元贷给了一家要进货的专卖店店主;店主拿这64元付了货款……现在是不是有点乱了?其实这只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按这个逻辑循环下去,到最后你可以发现,所有这100元纸币都留在了商业银行,但是你的账户多了100元,房地产商的账户多了80元……所有的货币增加量是100+80+64+……如果你上过中学应该就能发现,这个原来是一个简单的等比数列求和,它的和为100除以20%,也就是说总共增加了500元的货币量,中央银行的最初的100元现金扩大到原来的5倍,而这个过程它是没有参与的,都是大众和商业银行的功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央行的原始货币量被大大扩大了,扩大之后的倍数正好是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货币乘数;第二,学好数学很重要!了解了这个机制后,我们就能明白央行怎样控制总的货币供应量了。首先,可以开动印钞机印钞票;其次,可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一般很少采用这两种方法,央行经常采取的措施叫做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卖出债券相当于收回了原始货币,减少了货币供应总量;买进债券则正好相反。在上一波股市大涨、经济过热期间,大家可以发现央行几次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央行这样做的目的了吧!

仔细的你可能会发现,上面的结论是从前面假设的条件下给出的。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银行也很少把可贷的钱都贷出去。如果有一部分现金留在了公众手里的话,这个货币乘数要比理想情况小,但是这并不妨碍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经济学的研究往往正是从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存在的假设前提出发,最后逐渐放宽条件得出有用的结论。在大致知道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后,大家是不是发觉其实经济学还是很有意思的?那么让我们继续下一章的故事。

人民币还能升值吗?

可能连火星人都知道我们的人民币相比之前升值了不少,即使你是个白丁,只要你还不是聋子,听听街头巷尾的议论也就够了。记得有一次我去农贸市场买青菜,最后付钱的时候没零钱,还差3毛钱,跟卖菜大妈商量免掉算了。谁知,大妈来一句:“你不知道现在人民币值钱了吗?不行!”直接把我雷倒了。可能她的意思是现在钱更难赚了,但是相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和官方常说的人民币升值可不是一回事。那么人民币的价值到底有什么内在逻辑呢?我想看完这一章你应该基本能搞清楚了。

如果我问你人民币好还是美元、欧元好,你肯定会很鄙视地看看我,不屑回答。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总感觉美元是很牛的东西,好像花美元都要高人一等的样子,连以“刀”为单位计量的商品都要比一般的东西好,甚至到现在我还留着当时一位叔叔给的400美元压岁钱,现在想想真是脑子进水,那些钱已经不知贬值多少了。不过现在也懒得去银行兑换,权当留作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