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留影·听音·赏味(1)

人人都是一部经,光看光听就有数不完的精彩故事,似入心,还需经一番咀嚼才行。

5、阮家咖啡

旅行回家后第一杯阮家咖啡入口,方觉得身心都在,也才再次体会到独家配方的好。虽没绿豆黄配,但新鲜蛋黄酥也可凑合,续杯了。台北比南京、杭州都热,但空气要好很多。每个城市都有好及不好之处,如每个人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心存善意则处处皆顺;心生怨气则人人皆逆。祝福博友们时常看到人、事、物之美。

有些博友说搜不到配方,就再公开一次,阮家咖啡:Kona圆豆、肯亚AA、哥斯达黎加、黄金曼特宁四种生豆以1:1:1:2烘焙至第二爆响,烟刚冒开,豆色泽深但不能出油(或刚出油)紧急下豆冷却。由于Kona经常缺货,我已改用耶加雪啡。烘好一周内是最佳赏味期。我第一次公开配方时,有人评“无聊”,好心还招骂!

我从小就喝咖啡,但并不懂滋味,只觉那是大人饮料,代表有见识,所以想学。一直以咖啡提神并不讲究的,直到有人送我一只布袋滤杯,另一人送我一包快过期的咖啡粉。当打开真空包装冲第一杯时,我的味蕾被唤醒了,第二天再冲时却香醇全失。原来久放的咖啡粉和空气一接触会立刻变质。于是,我下工夫开始研究。

为了研究有方,我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咖啡书全读了,并花钱报名学了“精选咖啡6堂课”。最后亲自到生豆进口商兼烘焙厂实际了解以求究竟。就这样开始自己配豆烘焙。结论是:没有一种生豆是完美的,上上之豆也需下豆去配,才会圆满;没有一种煮法是超群的,各有优劣。但豆的新鲜、粉的粗细、水的比例可要严守。

午饭后出门淘了十张黑胶唱片并买了绿豆黄,现正坐在土耳其木椅上享受两者。我的第一台浓缩咖啡机La Pavoni是那年从威尼斯一路经瑞士、法国、美国、日本扛回台北市的,只为它好看又是110V电压,中国台湾能用。这台手动压水的机器煮出来的Espresso真够劲儿,但实在麻烦,就换了半自动机器。要好看又好用,真难!

出远门时,我通常都会带着半磅阮家咖啡豆、Bodum手摇磨豆机及加压壶。此类产品不下四十种,我却偏爱此款,因为看起来就像艺术品。好看跟好用存在一种奇妙的关系,依我的经验,实用的必定美观,而美观的却大多不实用。这两件东西既实用又美观,又不需电力,只要有沸水,就能提供给我一杯香醇又回甘的咖啡。

我的第二台浓缩咖啡机是半自动的,除了不能磨豆,一切便利,还能打奶泡。物超所值,价格比好磨豆机还便宜,两者合买不到人民币2000元,却可让最挑剔的人满意。机器是日本设计中国台湾制造的,还没坏过。尽管现在我常用的是全自动咖啡机,但偶尔也会用它来调剂一下,烧出来的咖啡很有个性,香醇中带着狂野。

这台全自动的浓缩咖啡机是瑞士制的,品质可靠,服务特好,打电话技师就来。消费不光是买产品,还得考虑售后服务。台湾气候潮湿,咖啡豆容易受潮,超过一星期不用就会黏住齿轮,让机器停摆,出门旅行前要记得把槽内的豆子用完。我们一家三口都喝咖啡,半磅豆子一周用完,杯杯新鲜,周周都能闻到烘咖啡香。

我用过四种咖啡烘豆机。第一台是美国制,小小的,品质极佳。可是每回只能烘三杯分量,太麻烦。有次滚烫的玻璃槽不小心碰到水,立刻龟裂。第二台是韩国制,很快就不灵光了,无法加热到第二爆,烘出来的豆子酸涩。这架中国台湾制的可好了,烘好还能自动冷却,效果跟营业用的大机器差不多,此刻它正在飘香呢!

这是我为造型而买的咖啡机,不煮,光看着也舒服。它不需电就能煮出Espresso,将两只像翅膀的把手往上提就可以提供气压,多巧妙的设计!只需备沸水、咖啡粉,煮出来的油脂也很漂亮,唯一的缺点是咖啡不够热。如果先把杯子烫过,就能改善多多。据说这是登山客最爱的机器,可是我觉得它太重了,爬小山丘还可以。

这是咖啡发烧友梦想的机器,设计人为它取名“Dream”。该公司是西班牙人A. Ascaso于1962年所创,机器外壳至今仍维持手工打造。我虽不常用,可是把它放在家里最显眼之处——厨房与餐厅过道的矮桌。连人在客厅也能远远看到它,望着它,仿佛已闻到了咖啡香。内人希望这是我买的最后一台。我可不敢答应她。

爱喝咖啡的人会喜欢买各式咖啡杯,在不同气氛下使用。我的杯子倒不多,家里最常用的这一组设计得真好,杯盘都可以挂着,盘子中间的圆洞刚好可以嵌住杯底,而且一提就走,摆在哪儿都很吸眼,收纳又方便。这就是既实用又美观的例子。这家丹麦厂商Bodum也出过浓缩咖啡机,可惜已停产,我得找找二手的。

我在很多方面都很节省,衣服鞋子便宜又少,吃的方面也特别简单。咖啡机与黑胶唱盘比较多,是因为我从嗜好进入了研究状态,前者让我能更理解咖啡豆的精华,后者让我能更体会黑胶唱片潜在的细节。什么事都要有节制,我从不借贷去满足嗜好。倒是年轻时,为了买Leica相机和Leitz放大机,都标了会。这是创作。

前一阵子教儿子烘焙咖啡豆,第一次成功使他大意,接连两次失败后,我又示范了一次,并告知:除了观色闻香听音之外,还要注意第二次爆豆声的间隙,差个几秒就不能烘成不酸不苦、甘醇的咖啡豆了。我指出他失败的原因是烘到只差一口气,儿子笑言:这么形容好像咖啡要死了。我说:是要活过来,只要吐出气来!

回复@咖啡人家:看来你比我讲究。我曾一度爱中烘焙的豆子,但家人、朋友都嫌酸,所以渐渐加深。我不能光顾自己口味,任何事都不宜太偏,必须妥协才行。我求豆以新鲜且货源稳定为重,我也知配豆有更好的选择,但我碰到对味的即喊停,不再穷追下去。这是尺度问题,任何事都需要界限,无止境便会迷失了。

6、摄影与设计

差一点儿赶不上往花莲的火车,穿上慈济志工服,我便是证严法师身旁的摄影师。明天将有贵宾来访,我得做好记录,这个任务不容差错,也不能爱怎么拍就怎么拍。事件的重点绝不能错过,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来强调事件的意义,而非凸显创作手法。这是尊重对象的表现,并非失去个人风格。放空自己,才能装得更多。

安单在静思精舍,这儿的作息极规律,六点晚斋后就没事了,趁机回复博友:我有M2、M4、M6三款Leica相机,前两架不曾有故障,但新的送修过两次。德国工艺也没往日考究,所以对这牌子的数码机已没兴趣,无从和它厂作比较。机器与人也需投缘,喜欢、顺手就好。倒是现在的相机都是消耗品,以前的用三代还很好。

回复:我一直到三年前才用数码相机,是Nikon单反。替慈济所拍的两千多卷35mm底片,已全捐给静思精舍的史料库典藏,我只留下一百多张20mm×24mm的一套纸基相纸精选及所有印样。由于胶卷越来越贵又缺货,我不得不换成数码相机替证严法师留影,只偶尔用胶卷相机来怀旧。但我仍做暗房工作,因为有太多底片不曾放过。

回复:我用数码相机拍当然也会看屏幕,但绝不拍一下看一下,而是等事件过后才集中回看,若失败就认了。虽然一张好照片是“老天给的礼物”,没接好也会摔坏的,但知道失败在哪处也是收获。寇德卡曾将失败之作贴满一面墙检讨。自我教育很重要,样片上好坏之作并存,正有此用,但数码相机的失败之作全被删了。

昨天下午的摄影工作,还真做到了从头到尾未检视屏幕,因为根本喘不过气来。海峡两岸的官员陈云林先生与江丙坤先生至静思精舍拜会证严法师后,到静思堂参观慈济志业博览会,并于感恩堂向媒体记者致意。师父送别贵宾时,下起大雨来,海峡两岸同胞在伞阵中遮雨同行,那一幕真有风雨中生信心之象征意义啊!

昨天中午在学生餐厅遇见上学期修我课的学生,她说:“上课时老师的眼睛是发亮的,怎么此刻无神,是不是最近很累?”任何人在无私付出而燃烧自己时,生命是正在发光发热的;而当一个人被贪念及欲望炽燃时,是面露凶相的。而我饿昏了正在用餐,就是个凡人。没想到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永远是台上的样子。

刚由宜兰大学回到台北,看到《人与土地》的一张照片被当成纪念碑竖立在图书馆前,并且刻有我的笔迹:摄影让我找到根,使我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实在的认同感;观看之道让我成长,使我体会所有人类息息相关,理当互助互爱、共荣共存的道理。这是我一辈子在走的路,而我所有的摄影作品正是回家路上一步步的脚印。

有博友问:拍照和摄影有何差别?对我而言,拍照是用眼看,摄影是用心看。拍照是替自己留纪念,摄影是为时代做见证。拍照是休闲与娱乐,摄影是化刹那为永恒。拍照是提供视觉美感,摄影是生命的感动。拍照是家庭相簿的珍贵回忆,摄影是整个时代的共同乡愁。拍照是让自己开心满足,摄影是让别人珍惜怀念。

换个话题吧。有一博友问:“做一个常感悟的人,有时会曲高和寡。你也有过寂寞的一段吧。”是的,不被理解之时就有寂寞之感。人人都会有被误解之时,重要的是如何处之。先反省?还是先辩解?最好的方法是换个角度看事情,想想别人为何会误解。总之,先别动气也别丧气,事情就会顺。我非完人,时时会犯错。

这辈子最舒服的理发经验发生在今天。每周坐一回779号公交车,横溪站正好是“成美理发店”门口,每回由车上看下去,总会被这半世纪的老店吸引,师傅白发苍苍,顾客年纪比他还大。今天真忍不住下车进去理了发。人人都是一部经,光看光听就有数不完的精彩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将在“读人·读景”中细说。

今天我倒像刚学会拍照不久,有任务在身生怕失手。一个人在三峡与新店交界处的山中,站在唯一的路桥上等779号公交车南弯道处现身。算准时间但也在太阳下等了15分钟,结果车子入境的几秒内我还是没拍好。倒是在下一班车内捕捉到差强人意的乘客画面,这是为我即将上报的新专栏“读人·读景”所拍的配图。

今早由三峡回新店的779公交车,我中途下车补拍昨天没拍好的画面,结果俯瞰车子入境的镜头成功了。下班车来我刚上车,对面驶来回程的779,我一手拿票卡一手举相机,将驾驶座的司机特写当前景,交错而过的公交车是背景。这才是好照片,出乎意料又在掌握之中的瞬间,而司机的开怀大笑更是精神所在!

有博友@程霖0725问: “学摄影,自学或到影楼当助理好吗?”这要看跟的师傅是谁而定。我倒建议去找一部电影看,三原光寻编导的《乡村照相馆》可以给任何有志此行的人一个好答案。每学期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我就是放这部片子,所有关于摄影本质、创作态度、生命价值、父子代沟等问题都呈现了,祝福!

回复@Joiii周艾:街拍完全要视现场情况,以不让对象感到受打扰或侵犯为要。在一定距离外取景不会让人觉得受扰,但太靠近就会被认为有企图。我要靠近对象时,会老远就向他展开笑容,按过快门再鞠个躬。对方通常都会感受到我的善意,若是感觉对象不愿被拍,我宁可放弃,因为我的拍摄原则是尊重对象。

午后雷阵雨方歇,我坐在新店地铁站外的一具公共艺术上,人人都拿它当椅凳。作者肯定开心,自己的心血不但能看也能用。来早了半个小时,779公交车司机在驾驶座上睡觉。两周没去三峡了,想念那社区宽敞的人行道。在那儿散步真有点儿像在西班牙小镇的广场,想想也挺有趣,我把到仓库找资料拿书也当成了度假。

入夜时,三峡老街在大雨中浮现出往日的幽情,我问了三户店家,没人知道当年的画像铺是哪间。忽然间一个胖胖的小女生撑伞走过,街景竟比电视播的广告片还像广告。我左手打伞右手拍照,淋湿了半身。拱廊的另一头,一位游客偷偷在拍我,是认出我是谁呢,还是我也像个广告片中的角色……我要将此写入“读人·读景”中。

乌云在上细雨在下,今天看来不易晴了。在榻榻米上一宿,有如他乡醒来。观想异地,神便云游,直至咖啡入口才返回三峡。这儿少来,却很多情,空屋摆上旧家具、老照片、藏书和资料,再添上几盏灯,吊上戏服,便是别出一格的设计。我的生活痕迹全在此,舍不得扔的东西,未完成的心愿,是一堆待拼的七巧板。

于校园晨走时突降大雨,一位妇人急奔而去。打伞的我想让她遮避都追不上,直至她跑不动了,我才赶上前为之挡雨。北大特区的所有住户都是都市移民,这儿本是一片果林,种橘子的叫“柑园”、种桃的叫“桃子脚”。所有住户都爱惜大环境,敦亲睦邻。我是看着这儿由荒地变成全台最有规划的社区,祈永葆现况。

入秋,三峡仓库可就舒适了。没装空调,只在天花板上安吊扇,真热起来还是不管用。而此刻,不必开它,也好看。五点起床没去晨走,好好地保养了两张皮沙发,上油、搓揉。有时按步骤做好每件小事,才知道以前以为做到的尽头之处,其实尚有待改善。今天,可把柯布西埃的那把躺椅的每条扣带、每条弹簧都给上油了!

在三峡,我的早餐都是在竹街广场的露天咖啡座上享用鲜果杂粮堡。我会将仓库搬来实是缘分,一位学生说服她父亲请我做室内设计,我一来就喜欢上了,结果竟比陈家还早迁入。我的奇想:以米芾的拓片当柜面,钱选的山水画当壁纸、花卉工笔当窗帘,终于实现。陈家很满意,但我觉得他们挑的家具没能融入意境。

真巧,就在写完上则微博时,陈家夫妇经过,邀我到他家小坐。我又正好带着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回新店可传图。他们越住越满意,我也越看越喜欢,连原先觉得不够搭的家具,也顺眼了。我的仓库在他家的同栋楼下,完全没装潢,只把旧仓库的东西重新摆过,倒也有另类风格。我有不少室内设计构想,只待机缘实现。

陈府设计1:我19岁时就设计过咖啡屋,这算是第二次帮别人设计。陈府格局方正,唯一的缺点是开门就面对一堵墙。我用一幅画把缺点化为优点,将此画沿着墙壁做90度转弯,延伸至另一面墙,使之成为整个房间的灵魂。翻阅许多中国古画后,决定用钱选的山水画,因为他用了别人不太敢用的青色,看来既古老又现代。

陈府设计2:门边窄道镶镜面,空间顿时开阔。我将米芾的拓片框在此柜上,就成了我所能想象的最优雅的鞋柜。人人不在意之处,反而最需用心。好的设计应该让人意外,那才表示心思用对方向。拓片乃河南友人相赠,我喜欢极了,但还是割爱。也许有人会认为,翻拍一下输图就行了,但我觉得,要用就用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