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锤炼心境(1)

顺其自然的真谛

【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意译: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浑然一团,先于天地而生,安静而沉默,傲然独立而不会改变,反复运行而不回停止。它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只能把它记作为"道"。勉强命名称之为"大"。而大就会消逝,消逝就会疏远,疏远又会归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于大地,大地要效法于上天,上无效法于道,道则效法于自然。

【解读】

2009年2月4号,一位优秀的组工干部,中共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因患脑动脉瘤,猝然去世。在向遗体告别那天,许多人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生前的风光,还要看他死后评价。前来送行的人说:"我们准备了500朵白花,不够!1000朵,不够!1500朵,还不够!人们呼唤着他的名字,传诵着他的事迹……"

王彦生是一位政绩出众的领导干部,和他共过事的人说他"干工作很有一套"。翻开他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在涉县,他建立了"村支部书记功绩榜";在曲周,他开创了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先河;在丛台区,他推行街道"大工委"体制改革;在他担任组织部长的11年间,一大批干部凭实绩、靠德才走上领导岗位……

王彦生的办公室里,挂着他的座右铭:"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他去世后,邯郸市委书记这样评价他:"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官,他用他的实践践行了这个座右铭……"

"凡事顺其自然",这是一个根本,做到了"顺其自然",就不难做到后面的"五然"。"顺其自然"这个观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优秀人才。最早提出"顺其自然"观的,就是老子。"顺其自然"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接近于老子的最高观念:道。

我们读一下《老子》,就会有这样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老子是站在天空中上与我们对话,我们在仰视他。他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透,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能轻易达到的。这与孔子不同,读孔子的著作,仿佛孔子就是站在我们身边说话,孔子的话是那么切近实际,真不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富于玄思。因此,我们要体悟一下老子说的大气象平平淡淡,没有刺激,也没有诱惑,看着也不华丽,听起来也不悦耳,可是就这个大气象却是经得住使用,经得住考验,这些还真是老子的独到见解。抓住了大气象也是抓住了老子所说的那种走向顺其自然的状态。

《老子》中喜欢谈论"道"。"道"是什么东西呢?老子本人也没有明确的给出一个答案。哲学家们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很多解释,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又太远了。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有时候会说到某某皇帝是个"有道明君",某某又是个"无道昏君",这里的道,和老子讲的"道"有些相似的。从做事的角度出发,"道"可以说是领导者首先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工作中遵循的一种规则,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事情做好。这就是"顺其自然"的道理,在治事上,这是一种谋略;在为人上,这是一种心境。

老子追求一种天下太平的生活,说白了,谁不愿意天下太平呢。天下太平了,人民生活安定,国泰民安,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国泰民安并不是自己的任务。然而,治理一个国家和治理一个组织、一个单位道理是相同的。老子这些话对不同层次的领导者都是适用的。老子所说的"执大象",其中的"大象"就是"大道"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领导者要能够呈现出大的气象、大的形象来。有这样的气象,也就说明为政者的心胸有多么宽广,为政者的境界有多么高。

在美国的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失败者",有人专门统计了他的"失败业绩":

21岁,做生意失败;

22岁,参加竞选州议员落选;

23岁,做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悲伤得几乎自杀;

34岁,参加美国联邦众议员竞选,落选;

36岁,参加美国联邦众议员竞选,再度落选;

47岁,被提名副总统候选人,落选;

49岁,参加美国联邦众议员竞选,三度落选。

他的遭遇,如果换成一般人,也许发生上两三次就放弃了,从此过上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他却能够顺应这些遭遇,或者说是"顺其自然",一次次地失败了再来。终于,在53岁那年,他当选为美国的总统,而且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林肯没有读过《老子》,但是却掌握了"顺其自然"的真谛,终于创造了一个出身草根阶层者的奇迹!人生和事业上的不幸,没有能够打到他,而是在他"顺应接受"而不是"逆来顺受"的心态中被轻轻化解。

林肯在担任总统期间,也常常有这样的表现。对于曾经的政治对手,林肯把他拉入自己的内阁,发挥他的特长;对于战场上的逃兵,林肯一次次的赦免,不愿意看到这些年轻的生命因为一时的怯懦而被结束;对于战败的敌人,林肯概不追究,有的还量才录用。林肯的作风,真正达到了"执大象,天下往"的效果。

老子还经常说要无为,又要无不为,这不是矛盾么?实际上,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就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状态去做,不是让你碌碌无为。大家都熟知"萧规曹随"的故事。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秦朝的时候曾经在沛县看守监狱。后来跟随刘邦一块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刘邦称帝之后,论功行赏,曹参名列第二,功劳仅仅次于萧何。因为曹参德高望重,刘邦就把他派去辅佐自己的长子齐王。他刚到了齐国后就发现这里在经历了秦末战乱之后一片破败,国库空虚,人口也所剩无几。曹参立刻意识到,面对这个烂摊子就应该让老百姓摆脱苦难,让他们休养生息。以前骑在马上得天下,现在情况变了,不能再骑在马上治天下了。他立刻召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者以及有学问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可是召集来的人太多了,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意见,曹参还真是无所适从了。就在这时,他听人说胶西的盖公擅长黄老的"无为而治"、颇具治国才能后,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去拜见盖公。盖公看见曹参这样诚心诚意,就语重心长的说,现在国家的情况如此,最好是采用清静无为的做法。那究竟该怎么做呢?盖公解释道:"只要上头官府清净,不生事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自然就会过上安定的生活了。老百姓安定了,社会也就自然发展了,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后非常高兴,对盖公自是钦佩有加,当即决定把他安顿在齐国,还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他居住,这样就可以随时询计问策了。就这样,曹参在齐国为相九年,采用"无为而治"的做法,不许官员扰乱百姓,对于那些做坏事扰民的官员则是严惩不贷,老百姓非常满意,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发展。

汉惠帝的时候,老丞相萧何病危了,在临死的时候惠帝亲自探望询问:"您死之后,谁是最佳的丞相人选?"萧何毫不犹豫的说曹参可以担任。当曹参得知萧何去世之后立马收拾行装,并告诉周边的人说要回去当丞相。果不其然,不久使者来到齐国让曹参回去任职。他临行之前还特意嘱咐齐国宰相的继任者说:"对齐国管理监狱以及市场的办法,千万不要随便更改,否则就会出乱子。"

曹参回到朝廷担任宰相之后,还是继续遵循他在齐国的政策,并要求他们对萧何所制定的法令政策全盘遵照,一点也不允许变更,之前的官员也是各司其职,对他们该处理的事情也不横加干预变动,朝廷中君臣一时相安无事。倒是在官吏的任免上,曹参选了一大批老成稳重的人,把那些能言善辩、舞文弄墨的刀笔吏都一概斥去。他整天喝酒聊天,看似无所事事,很多官员对此不理解。这样,朝廷的大臣们坐不住了,他们看见新来的丞相整天这样混日子,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问,非常着急,干脆亲自到丞相府来拜见,趁机提出忠告。曹参自然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不等他们谈国家大事,就一块喝酒,根本不给他们谈国家大事的机会。后来,这些官员逐渐明白了曹丞相的苦心,也照章办理事务,不再节外生枝了。

曹丞相的同僚们理解了,可是刚即位的皇帝不理解了,他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窑回去探探口风,意思是说现在皇帝年幼,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需要丞相辅佐。可是丞相却只知道每天喝酒,怎么能处理政务,安抚百姓呢?谁知曹窑不问则已,一问曹参就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后竟然将之暴打一顿。曹窑挨打之后就回去向惠帝诉苦,结果惠帝更是莫名其妙了。第二天就专门把曹参留下问他为什么打儿子。当听说那是皇帝派去问的,曹参立刻跪下,然后就打了个比方,问惠帝比起来汉高祖怎么样,惠帝说比不上。曹参又问惠帝自己与萧何丞相相比如何?惠帝觉得曹参比不上萧何,因此,他就语重心长的对惠帝说,现在陛下继承守业,更应该遵照先帝意愿,恪守职责,遵照先前成例办理。汉惠帝恍然大悟。曹参为相三年,政策一无所改。

随着时代进步,萧规曹随早就成为保守僵化的代名词,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曹参能够顺其自然,充分发挥黄老之治的功用,休养生息,未免不是妥善的做法。像曹参那样的丞相,能够虚心接受盖公的意见,明白顺其自然的真谛,看似"无为",实际上是真的"无不为",实是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无奇的心境

【老子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意译:天有无限那么大,地有"永恒"那么久。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长久,因为它们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不认为自己属于自己所有,不为自身做任何事情。圣人们"见好"就抽身而退,也把自身置之度外,所以能够身永存。这难道是因为天、地、圣人都无私吗?不是的,这样其实是成就了他们的"大私"?

【解读】

西方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圣经》里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出了光明与夜晚、山川湖泊、草木虫鱼以及人类,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上帝是最高最大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传说,只不过中国人认为是天地孕育了万物,万物的代谢,都由天地掌控,所以,天地在人们心中是最伟大的。可是,既然天地孕育了万物,那么为什么会让他们生生死死,来往不休呢?可见还真是有点问题。

这时,老子早就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说,天地能够长久,是因为它自己不关注自己的存在,因此能够无穷无尽,绵绵流长。当然,老子这里注重的不是谈论天地,而是说的"圣人"。他提出,既然天地这样无私,圣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圣人总是以天下为先,以别人为先,而不考虑自己,因此才称其为圣人。在这里,老子还调侃了圣人们一下:圣人不是不考虑自己很无私吗?不,这样成就的是他的"大私"。不过,我们看来,这种"大私"恰恰是对人类社会非常有益的。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早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进行研究的时候,就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居里夫妇成名后,各种勋章、奖章和荣誉纷沓而至,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有的甚至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回信说:"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一次,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这可以说是对名利淡泊到一定境界了,所以才能够在科学事业上作出令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我们假设,居里夫人获奖后,忙于出书、做演讲,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那么她的科学事业必将限于停滞,也许生前能够热闹一时,但是在为人类作出是巨大贡献和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必将改写。对居里夫人来说,是生前热闹一阵子很快被世人忘记合适呢?还是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名垂千古合适?居里夫人无疑选择的是后者,她也许并没有想什么名垂千古,但是她的行动让她做到了这一点。这正应了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此"能成其私"。如果从老子的视角去看,居里夫人属于"圣人"的层次了。

圣人是千古永传的榜样,孔子是圣人,但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却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儒家所说的圣人通常比一般人高明,他们能够指导普通人的生活,并积极的投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去,就拿孔子当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样,游说列国,阐发自己的思想。道家的圣人则不同了,他们还不太注重吃穿,对物质生活要求比较简单,更注重的是精神与内心的修养。所以,老子说的圣人就不能误解为孔子为榜样的人,他们更有一种淡泊无奇的心境。那就是,总是以他人为先,以天下人为先,让天下苍生得利。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招募了诸多宾客,主持编纂了著名的《淮南子》,这本书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其中《道应训》一文中,有公仪休相鲁故事。大致是说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鲁国的人知道后就争着买鱼献给他,可是公仪休都拒绝了。他的弟弟疑惑不解,就奇怪的问:"您既然这么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说:"就是因为我太喜欢吃鱼了,所以才不接受人们送给我的鱼吃。如果我接受了,必定不敢责求别人的不正当表现,那就会违法曲断。倘若因违法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便是我喜欢吃鱼,那些人也不会再送给我鱼了。这时连我自己也不能供给自己鱼了。如若当今我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宰相的位子自然是免不去,即便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吃。这就是明着是为别人,实际上是为自己呀。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