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复兴社特务处升级为军统局
1938年8月,蒋介石在复兴社特务处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英文缩写为BIS),本书正式的主角——军统,从此出炉。
军统,虽然名号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看似清水衙门,实质上却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情报机关,其特工人数最多时将近5万名。这些特工分布在国民党军队、警察局、行政机关、交通机构乃至国外的重要使领馆中。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大半就有军统特务。
军统成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军统在各地设立的各种名目的警察培训班、电讯训练班等等,军统以培训班招收、选拔学员的形式,招募特工;二是各重要机关、部队,军统在这些单位里物色适合的人选,一旦看中了谁,就策动谁加入军统,因为军统是蒋介石的锦衣卫,所以也很少有人敢拒绝军统的吸纳。
军统,自1938年建立伊始到1950年解散,一直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
军统局不但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处,而且还在很多地方设立了集中营、特别监狱和看守所,用来关押和屠杀共产党人以及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期间,军统及其外围组织也从事过一些抗日活动,不少军统人员喋血抗日沙场。抗战胜利后,军统就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军统前期的负责人一直是有着“中国的希姆莱”之称的戴笠。戴笠死后不久,军统改组为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任局长。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军统随国民党撤至台湾,还将一部分军统特务留在大陆从事破坏工作,这些特务所制造的罪恶,本书在后文自有交代。
虽然军统特务个个身手不凡,但是国民党认为凭借几个特工就可以阻拦历史的前进,那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在政府和人民的镇压下,潜伏在大陆的军统特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基本肃清。
军统出炉后,它的前身——复兴社依然存在。但是,这个时候的力行社、复兴社,虽然名号都还存在,但因其骨干力量已被军统调走,所以力行社、复兴社便都成了徒有虚名的空架子。
本书前面说过复兴社有“十三太保”,当复兴社乃至力行社已经成为空架子时,除了戴笠之外的十三太保在哪里?力行社创始人滕杰又在哪里呢?
滕杰
先说滕杰。1934年,复兴社建立两年之后,滕杰由于过于理想化,行动力不够强,也不够果断而被蒋介石彻底架空了,成了一个令蒋介石看着别扭、扔了可惜的“鸡肋”。
此时,事业的不顺,加上妻子陈启坤的早逝,使得滕杰陷入了人生最低落的阶段。恰好此时,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独裁统治,要派人到欧洲学习、考察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统治方法,就把他视作“鸡肋”的滕杰也写进了到欧洲学习的人员名单。就这样,滕杰和郑介民等人到欧洲学习去了。
1935年,滕杰回国后,就跟郑介民、杜心如合作出版了《德意考察记》一书。后来,滕杰一直在国民党政府内部担任这委员那委员等一系列名头响亮但却都没有实权的职务,好在滕杰还算识时务,一直回避政治斗争,专心写作,著有《我国宪法与政党政治》、《总裁建党思想之体认》、《组织战》等书。大陆解放之后,滕杰去了台湾,2004年7月病逝于台湾,终年100岁。
贺衷寒
相比滕杰而言,力行社乃至复兴社的骨干贺衷寒就幸运多了。1932年到1936年间,贺衷寒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军队党务处处长、南昌行营政训处处长、武汉行营政训处处长、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军委会政训处秘书长以及新闻检查局局长等职务。总之,贺衷寒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一直从事国民党军队乃至所有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控制了全国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虽然贺衷寒很少直接参与军统的重大行动,但他却一直很卖力地为军统乃至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做着基础的思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新中国建立后,贺衷寒去了台湾,任台湾地区政府交通部部长,1972年去世。
郑介民
郑介民1933年被任命为复兴社华北区区长,同年秋天,戴笠召郑介民回南京,由王天木接替他华北区区长的职位。郑介民回到南京不久,就被蒋介石派往欧洲考察,同时承担了在欧洲大力发展复兴社成员的任务。
1935年郑介民回国后,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大力推介法西斯主义,努力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一时成为蒋介石眼中的红人。
1936年8月,郑介民被任命为复兴社书记长,彻底架空了滕杰,复兴社也彻底成为蒋介石的“锦衣卫”。“卢沟桥事变”之后,郑介民一直主持对日作战的情报工作,后任军统局主任秘书,但是郑介民一直没有到任,所有事务均由副主任毛人凤代理。后郑介民先后担任军统局局长、国防部保密局局长等要职。
新中国建立前,郑介民曾多次阻挠傅作义和平起义,但是最终失败。1949年10月,郑介民去了香港,后来又辗转到了台湾。1959年年底,郑介民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周复
周复后来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任职,虽然一直从事政工工作,但是与军统的联络并不紧密。1943年2月,周复率领部队在安丘一带与日军激战,以身殉国。
潘佑强
潘佑强后来在蒋介石侍从室、蒋介石嫡系部队军官训练处等处任职。抗战胜利后,潘佑强大部分时间在阎锡山身边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潘佑强去了台湾,1977年在台湾病逝。
桂永清
桂永清1938年5月在兰封会战中因为作战不力而被撤职,之后不久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德大使馆武官、驻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来盟军攻克柏林后,桂永清一直任中华民国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二战结束后桂永清回国,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桂永清任国民党海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一职,1947年3月升为海军总司令。新中国建立后,桂永清去了台湾,继续任海军总司令。1951年春授二级上将衔。1952年4月任“总统府”参军长,兼任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1954年6月授一级上将衔,任台湾参谋本部总参谋长。1954年,桂永清病逝于台北。
酆悌
酆悌,可以说是十三太保当中最短命也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了。1936年3月,年仅33岁的酆悌即被授予陆军少将衔。1937年6月,酆悌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组组长。抗战爆发后,酆悌任蒋介石侍从室第六厅厅长。1938年1月,酆悌担任湖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常德桃源警备司令,同年9月升任长沙警备司令。
酆悌虽然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是却不赞成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对复兴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行为也深感厌恶。酆悌虽然效忠蒋介石,但是良心未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时任中共特科负责人的周恩来曾经被酆悌捕获,后被他暗中放走。酆悌的这些行为,自然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这也为他的早逝埋下了伏笔。
1938年年底,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在长沙纵火,实行所谓的“焦土抗战”,以至于无数市民遇难。惨剧发生后,蒋介石为平民愤,下令枪毙他早就看着不顺眼的时任长沙警备司令的酆悌。就这样,年仅35岁的酆悌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邱开基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邱开基就被任命为第60军128师师长。抗战期间一直在川滇一带领兵抗战。抗战胜利后,邱开基一直在昆明主持内战。1949年秋,邱开基离开昆明经香港到台湾,后来定居香港。1993年1月,91岁的邱开基病故于香港,享年91岁。
侯志明
抗战期间,侯志明一直在国民党内担任军政工作。抗战胜利后,侯志明任国防部新闻训练班中将副主任、东北“剿总”政工督导组中将组长。建国后,侯志明去了台湾,任台湾国防部中将部员。1976年,侯志明移居美国。1980年12月27日,在波士顿西蒙医院病逝。
胡宗南
虽然胡宗南是“十三太保”之一,而且一直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但是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战场上。抗战期间,胡宗南避居西北,拥兵自重,被人称为“西北王”。内战期间,胡宗南成了蒋介石的急先锋。遗憾的是,胡宗南志大才疏,且对蒋介石盲目服从,不辨好恶,最后部队被逐个歼灭。新中国建立后,胡宗南到了台湾,曾被数次弹劾,1962年在台湾病逝。
关于刘健群、赵范生等的生平资料较少;至于十三太保当中后来回到人民队伍当中的康泽,本书在后文有详细交代。
本书前面还提到了一个人,此人并非“十三太保”,但他却是力行社重要人物——邓文仪。邓文仪1935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首席武官;1936年任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1938年任成都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委员长成都行辕政治部主任;1941年调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此后邓文仪一直在国民党内负责政治宣传工作,始终跟军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十三太保”,还是力行社的诸位创始人,大多结局不佳,或被授予闲职,或被数次弹劾,更有甚者,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