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想不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看清自己缺什么 (2)

为了保护自己,有些人会轻蔑地对待他们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面对自己在某一领域无知的状态,他们总是会不以为然,觉得那些知识根本不值得学习。因此,一个在《冒险》(美国益智类游戏节目)节目中能回答出所有关于希腊神话的问题,却被通俗文化问题阻碍了前进脚步的人说,他根本就不愿意往自己的脑袋里塞那些没有价值的琐碎信息。而通俗文化艺术家们则根本就不相信像这样对周遭世界一无所知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有教养。

上述两方面的反应其实都可以理解,面临被他人嘲笑的可能,大多数人都需要保护自己聪明人的形象。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自信而嘲笑他人无知是相当缺乏建设性的。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策略1:承认知识是通过经验得到的

你需要的第一个工具就是:坚信几乎没有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当人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常常就存在盲点:他们无法看到这些自认为显而易见的东西是怎么由经验得到的。

想象一下,在下面的实验中,心理学家教给你的东西。

◆ 心理学家数了 10个便士,放在你面前的桌上。他问道:“这里有多少个便士?”在你确认是 10个便士后,他把硬币堆起来,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继续问:“现在这里有多少个便士?”你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非常惊讶,回答说:“10个!”然后,他将便士铺平,在桌上形成一个圆,再次问你有多少个便士。

◆心理学家要你将钥匙借给她。在你看着的情况下,她将钥匙放在桌上的餐巾纸下面。然后,她问你是否能找到钥匙。

对成人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他们会觉得问题看上去真的很愚蠢。除非是有某种把戏,比如说魔术,问题的正确答案看上去真的是不言自明。钥匙除了在餐巾纸下面还有可能在别的地方吗?便士的数量怎么可能会有变化?

其实,这些答案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经过学习才会知道的,只是我们已经不记得小时候学习到这个知识的情况了。举个例子来说,有关钥匙的实验问题其实是“客体永恒”的经典实验,这一实验由儿童思维发展的奠基人皮亚杰(Jean Piaget)设计。在实验中,研究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个诱人的玩具,然后会用布将玩具遮住,这一过程也完全呈现在婴幼儿被试者面前。面对这一实验场景,不足 7个月或 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就好像是玩具“完全不见了”一样——“噗”的一声,完全消失。在他们的思维中,客体并不永存。婴儿的一个重大智力发展就是学会关于现实的这一事实:即使当我并没有直接感知或体验到客观物体,它们也都是存在的。同样,我们也不是先天就能理解,10个便士在改变摆放状态后,仍然是“10个”这一事实。但是,由于我们不再记得能理解这一事实之前是什么状况,所以看起来它才是显而易见的。

我丈夫格雷格告诉我一个 8岁男孩的故事,他应对嘲笑的方法真是非常了不起。格雷格曾经做过油漆匠,一次,他在给楼上的卧室打底漆,房主的孩子非常好奇地看着他工作,一会儿过后,他问格雷格是否可以帮他打下手。格雷格给他一个油漆滚筒,并简单地教了他一些方法,他就自己开始刷漆了。当时,男孩的哥哥靠在门框的柱子上看他刷墙,大约 5分钟后,哥哥说:“你刷得太难看了,干得真差劲。”男孩并没有刻意停下来,一边刷一边回答说:“哦,我才刚刚开始学习啊,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接着,他继续刷。

如果我们都能像那个男孩一样,实事求是地接纳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需要经历和学习才会得到的这一现实,那该有多好啊!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真正接受这个事实:“无知”是人的必然部分,它不是愚蠢的表现,而是人性的一部分。那该有多好啊!当我们面对他人或自己的无知时,这种接受或认同难道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宽容吗?

◎策略2:将“愚蠢”转为“厄运”

在一次夏令营的时候,我在路上散步,前面是一家四口,父亲看着 2岁的孩子,而母亲则主要照顾推车中的淘气婴儿。路上几乎没什么车辆,突然,一辆车歪歪扭扭地开了过来,看到有车过来,父亲很快意识到应该制止乱跑的孩子,要牵着他的手。那一刻,看着汽车不断朝路中间的孩子逼近,我吓呆了,孩子的父母亲也都呆了。幸运的是,灾难没有发生,司机注意到了孩子,并减速慢行,父亲冲过去将孩子抱入怀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孩子母亲的反应:也许是吓坏了,她也冲过去猛烈地捶打丈夫:“你怎么这么粗心?我叫你看好他啊!差点就被车轧死了!”她怀疑的语气清晰地表明,丈夫没有照看好孩子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她的语气非常尖刻:丈夫怎能做出这等蠢事呢?

这个父亲愚蠢吗?抑或只是没有经验?对于有过照管小孩经验的人来说,很明显让一个 2岁的孩子在前面带路是非常不安全的。但是我们怎能知道这一知识呢?看护者会学习各种经验,而这些可能是他们在看护孩子前并没有意识到的,比如,他们要学习在多大的程度上去信任不同年龄的孩子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就像公路上应对汽车的问题的能力。对于母亲而言,她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亲们应该更警惕,毕竟这是个非常明显的常识问题。

然而,对于父亲们而言却并不一定,不知道这样的常识也不能说明他们就是笨蛋,就好比妻子们常常不知道开车不换挡可能会导致车子突然停止,同样也不能说明妻子们就是笨蛋。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也差点遭遇悲剧的家庭,他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汽车突然开始冒蒸汽,原因是妻子没有注意到油耗情况,甚至是没有看到仪表板上显示汽车出现了问题的红灯。在这个例子中,妻子是新手,而丈夫是专家,所以我能想象,丈夫对妻子的不注意有多生气,也必然认为妻子的这种愚蠢不可思议,这和上面例子中妻子对丈夫的反应一模一样。

倘若由于他人的无知导致了我们的焦虑和不便,大多数人都会对此表现出愤慨,因此会批评别人愚蠢。如果他们还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如“我不知道仪表板上的那个小红灯那么重要”或“我以为孩子自己在前面走不会有问题”,我们会更愤怒地予以还击:“你应该知道的!”最终,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们的无知,认定就是他们错了,因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负责任的父母、负责任的司机)一定不会这么无知。

◎策略3:支持自己

当别人认为我们愚蠢时,我们需要给予自己支持。作为成人,很多人都会不断遭遇他人的嘲笑,这也是孩子们成长史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我们可能会遇到急躁的老板,他会因为每个小错误而痛斥我们,也可能收到老师在试卷上写的讽刺性评语,或者遭遇爱人轻蔑的白眼。因此,当他人以这种嘲笑的态度对待我们时,我们就很难再保持作为聪明人的自我感觉。

对此,很多人会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应对。讨论过程中,他们一言不发,或者仅仅只是表示抱歉地提供自己的简单观点,并在此之前铺垫着说:“我真的对此没什么了解,但是……”在面试女性的过程中,《女性的认知方式》一书的作者就识别出“没有声音”的女性。这些女性对自己在表达观点方面的能力完全没有信心,其中有人说道:“在表达方面我有困难,如果我尽力解释了某个问题,而有人告诉我说错了,我就会忍不住掉眼泪,继而崩溃。”那么,我们能怎样应对他人的尖刻评判而不至于压抑自己,或者极端一点,不至于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而对他人以牙还牙地进行攻击?

学会用两个问题保护自己:

我的朋友康妮有两个很好用的反问句,当她由于缺乏某些知识而被他人认为愚蠢的时候,就会使用这两个问题:

◆ 我怎么知道那些知识?

◆ 你是怎么学到的?

例如,因为不知道怎么填写表格,康妮就打电话给公司的代理人。代理人很不耐烦地说:“你应该仔细看看第二部分!”康妮追问说:“我怎么知道要看第二部分?”很明显,接下来的讨论就会涉及表格本身不清晰或是填写表格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满足,只是设计表格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清楚。康妮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你怎么能把银质器皿放到微波炉中加热食物?”康妮会问女儿:“你是怎么学到这个的?”面对他人的嘲笑,康妮通过简单的问题给予回应,告诉他人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知道那些知识,大家都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知识的。

对于别人的轻蔑行为,人们应该直接给予回应:“请不要以为我是个傻瓜。”我曾听到一位男士对妻子说:“我不笨,只是刚好不知道洗碗机的工作原理而已。”为了更自信地应对他人的嘲弄,你可能需要进行练习。第一步就是要注意什么时候别人会鄙视你,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只会觉得受伤害、愤怒或不知所措,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你会意识到对方实际上是在讽刺或嘲笑你。

随着不断练习,你会很快能意识到他人的讽刺行为,并能立即作出反应。你可能一开始会说:“没必要如此讽刺我。”或者你会更坚定:“你可能会觉得,除了白痴外,谁都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即使你的观点看上去很有局限性,你仍然可以对嘲弄你的人进行一点点的回击。在工作中,你可能只会说:“我知道你已经跟我说过三遍了,但是我仍然在尽量掌握一些新信息。可能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易如反掌,但是我却需要花多一些时间。”事实就是,当那些有经验的人嘲笑其他人时,其实是他们自己存在盲点,因为他们无法从一个新手的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的挑战性。

视野拓展:人人都是全能,世界会怎样

在每种不同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的知识总是被认为更有价值,大家会对特定的智能给予更高的崇敬。因此,那些在备受文化推崇的智能领域表现很突出的人就对自己是聪明人更自信,而那些在上述智能领域艰难奋斗却表现平平的人则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