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 言
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学习,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从首次引进西方美学理论开始,近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沟通频仍。
无论是“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异同优劣之争,还是近些年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都离不开“中西”、“古今”这两个核心问题。实际上,“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许多“古与今”的差异和对立,其实主要是由“中与西”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中国美学史上诸多关于“古与今”的争辩,都和“中与西”的论战密切相关,甚至不少“古与今”的问题都可以归并到“中与西”问题的大框架之中。就此而言,如何把握中西矛盾的冲突和转化,可谓是近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美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初步大讨论到80年代的美学热,再到今天美学研究的深化,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我国美学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当代美学理论体系。在这样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中,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可谓功不可没。他在长期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系统把握和全面研究的基
盘古没有开天地前,宇宙一片混沌,那是最初的原始状态,可就是这最初的状态却孕育了勃勃生机,以致开天辟地,以致繁衍生灵,从此宇宙不再寂寞。多么伟大的原始之美啊!你能说这最初简单的状态不是后来所有生机的根源吗?答案一定是——不!
作为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传统读物,《三字经》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曾被列为蒙馆(一种民办学校,是古代幼童接受早期教育的地方)教学用的课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力之大、流传性之广而言,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与《三字经》相媲美。它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孔子说,“性本善”中的“性”,指的是人人皆有、人人相同的心,也可以说是大家之真心、大家之天性。而 “善”在人们的言论中则往往是和“真”美”同时出现的,这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
“人在初生之时,心智未开,这一时期,内在是别样美的。每个人的性情都是没受外界污染过的一片净土,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欲念的美恐怕就是朱光潜先生描述下的那种无为之美吧。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看出人的本来面目。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阅历,会受到各样的影响,性情也会随之变得多种多样,或真诚,或善良,或狡诈,或邪恶。恶也好,善也好,婴孩时代的本性都早已不再,此时,是看不出人生初始时那点本真的东西的。要了解人性,请于人之初时着眼。
一切学问皆具性灵。美学也是同样。它是一门广博而又神秘的学问,不单单是理论的知识,更是指导我们生活,涤荡人类心灵的一股神奇力量。要了解美的本质便要从它的初始开始。发现美,感受美,被美所吸引,因此,便渴望走进它,研究它的本性、产生与发展。这,自然也要从美之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