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的历程
更新时间:2019-09-27 14:25:25
最新章节:书稿简介开会员,本书8折购 >
本书以宽阔的视野,流畅、丰富、饱含激情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5000千以来人类在实现法治的前进道路上所走过曲折、艰巨的发展历程。书中系统介绍了人类从古代社会到近代,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国家法律制度的诞生和演变,从原始社会阶段产生的原始习惯和戒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十二表法》《国法大全》,再到中世纪的封建法,一直梳理到13世纪《英国大宪章》等近代资产阶级法的成立,再现了人类社会走过的法治历程以及在建设法治社会上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整部作品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语言生动、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部难得的集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可为法律专业学生和文史类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品牌:中信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6-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紧急权: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总论编主要站在宏观的视角,结合法哲学、政治哲学的原理进行紧急权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各紧急权之间的关系;分论编则着重从微观入手,以紧急权体系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司法判例为素材,分别选取正当防卫、防御性紧急避险、攻击性紧急避险以及公民扭送权这四项权利中极具实践意义的问题展开深入和细致的探究。法律24.9万字 - 会员
数字证据法:大数据时代证据法变革初论
本书共有两篇九章,此外还包括第一部分“导论”和最后一部分“附录”。上篇“传统证据变革篇”主要回应了传统证据法制度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发展,主要论述“证据的大证据学基础”“证人制度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侦查证据”和“大数据时代网络犯罪的印证证明”。下篇“新兴证据变革篇”主要研究大数据数字技术所生成的新证据种类及其适用机制,主要包括“大数据证据的事实认定体系”“算法证据及其适用规则”“区块链证法律18.7万字 - 会员
垄断行为救济制度的修改与完善研究
本书旨在对我国《反垄断法》就垄断行为实施“重惩罚、轻救济”的规制思路展开研究。提出构建垄断行为救济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构建该制度的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垄断行为救济措施,尤其是数字平台垄断行为救济措施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要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威慑之外,辅以救济”的重要性,为《反垄断法》的实施与完善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法律19.5万字 - 会员
中国体育法治发展报告(2022)
本书包含1个总报告、6个领域(即体育立法、体育行政、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纠纷解决、体育法学研究)的分报告以及附录。其中总报告主要从宏观层面介绍中国体育法治2022年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立法概况、法治实施概况、法治监督概况以及法治保障概况。法律22万字 - 会员
中国智能投顾的行业发展与监管重塑
本书紧跟数字经济前沿发展,以我国智能投顾的业务及法律监管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源起、点和法律概念进行了阐释,同时探讨智能投顾在我国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法律障碍和现实困境,并结合域外监管经验得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结论,为后续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投顾法律监管机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法律32万字 - 会员
损害赔偿疑难问题研究
本书以损害赔偿重大疑难问题为线索,研究内容从损害概念、赔偿方法的理解等基本原理问题,到违反强制性规定之侵权责任构成、买卖合同标的瑕疵致扩大损害之赔偿等责任法中横跨公法与私法、合同与侵权的体系问题,再到纯粹经济损失、惩罚性赔偿等损害赔偿领域的“边界地带”。法律28.4万字 - 会员
法学方法论(第4版)
本书不仅要介绍经典的解释方法,还要在跨学科与法教义学的背景下超越之。具体的主题有:法源、古典与现代的解释方法以及宪法和欧盟法作为更高位阶法律的影响。此外,还有要求更高的法律之具体化(如处理一般条款、法官法和法律原则)、确定法续造的正当界限、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检验顺序,以及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件事实诠释学。法律62.4万字 - 会员
网络交易中的合同法律制度研究
随着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本书从立法未能在整体上从网络社会与非数字化传统社会的差异着手,未能完全认识到网络环境和网民话语体系的被动接受者的现实,未能完全关注到网络交易各主体之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当产生的不同法律义务,未能针对网络交易构建符合网络特性的特殊制度,导致现有合同法律制度在应对网络交易时,仍然存有诸多局限性。为避免错失通过法律的积极价值引领社会进步的机会,促进网络交易共同体的形成,梳理网络交法律17万字 - 会员
虚拟的权利: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研究
容隐是指庇护亲属的犯罪行为,帮助其逃脱法律制裁。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被确定为法律权利,若在主张个人权利为国家权力之本的近代社会,尚属正常,但出现于强调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则显得有些超前,不合时宜。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设立容隐制度的目的何在?社会文化与国家司法是否做好了真正接受这一制度的准备?容隐行为的正当性是否会被真正认可?容隐权究竟只是法条层面上的虚拟权利还是有司法保障的实际权利?本书依据法典及法律15.4万字